「芭樂證照」浮濫 教部公告產業界認同證照列表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目前政府與民間證、照種類繁多,包括業界不承認的「芭樂證照」,使得許多技職生「考辛酸的」。技職再造第二期中,為了達成證能合一目的,彙整產業界認同的專業證照清單,日前已先行公告「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

依照《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定,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於每年9月30日前,將其所主管各證照,列冊送教育部,並由教育部於每年12月31日前公告。

本次蒐集具有法規效用證照為主,目前包含中央目的事業主關機關依法規核發證照、委託公私立機構核發證照,以及認可的公私立機構核發證照,共有49個單位回覆,證照清單統計達287項。

目前證(certificate)、照(license)分為四大類,考試院辦理的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勞動力發展署辦理的技術士技能檢定、各業主管機關訂定的證照考試,以及民間團體或專業機構辦理的證照考試,其中前三者各有其法源依據,民間團體辦理的證照則無。

教育部後續將此列表送至各技職校院參考,並鼓勵學生取得證照。根據《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推動教師及學生取得證照及參與技藝競賽獎勵辦法》,高中職以上學校若鼓勵師生考取證照,應與所學或就業相關,是否相關由學校認定;鼓勵師生取得證照或參加技藝競賽卓越的學校,教育部將給予獎牌、獎狀或其他獎勵。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01

0002

0003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04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05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06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07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08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09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0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1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2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3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4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5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6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7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8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19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0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1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2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3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4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5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6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7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8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29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30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31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32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33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34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35

105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0036

 

證照無用論?民間組織教練:辦證照為的是賺錢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證照達人」過去被認為是就業力十足的代名詞,但現實並沒有想像中美好,有業者出面坦承,部分民間組織辦證只為了「賺錢」,更透過學校居中牽線,讓學生花冤枉錢。

OMC美髮美容台灣總會總教練陳博生表示,部分民間組織辦證、照,將考試與課程、用具販賣綁在一起,為的不是辦一張有品質、有鑑別度的證照,而是透過辦證照賺取後面的龐大收益。

陳博生指出,這些廠商與學校接洽時,私底下不是沒有「分贓」,所以「大部分學生只要報名都會考上。」陳博生痛批,部分學校要求學生除了政府辦的技術士證外,也要考取民間辦理的N張證照才能畢業,導致學生需要額外花錢報名考證班,常聽說學生到中國大陸、韓國考證照,乍聽之下似乎很厲害,其實性質一樣。

OMC美髮美容台灣總會總教練陳博生

在美髮界教學40餘年的陳博生指出,學生在社會價值觀與學校的引導之下,即使考照所費不貲,弱勢家庭的學生也只能默默接受,自行想辦法籌錢(圖/黃偉翔攝影)

 

對此,國際技能競賽國際裁判,同時也任教於萬能科技大學的楊瑾瑜說,要列入學校承認的證照,都需先進入系上的認可名單,過去不少辦證照的單位會特地拜訪,為的就是要說服系上,讓他們進入名單中。

楊瑾瑜說,過去接觸過的廠商證照,品質參差不齊,「芭樂證照」過多也使得自己開始堤防,以免讓系上學生花了青春跟金錢,結果考了一張沒用的證照。

士林高商校長曾騰瀧表示,士商學生畢業平均會有2至3個丙級證照,有三分之一學生取得乙級證照,但他強調,確實有「芭樂證照」情況,所以並沒有把證照當作學生畢業門檻,而且商業類科不像工業類科工作與科系有明顯的對應,所以比起「證」,更鼓勵學生考「照」,例如會計師執照。

陳博生坦承,業界認為現行證照完全沒有鑑別度。陳博生以自己開店收學徒狀況舉例,學徒曾考過接睫毛、指甲相關證照,結果只會操作這部分其他都不會,到店裡實做還得重新訓練。陳博生進一步解釋,因為業界都有自己的「門道」,所以即使有證照,還是要重新受訓,目前的證照內容完全跟不上業界所需。

立法委員陳碧涵表示,目前正積極推動證照法制化,並建立職能基準,從根解決「證能不合一」現象。

 

圖片來源:St Peter’s Community News@flickr

 

技職教育失能等於自廢武功,缺工現象雪上加霜

 

文/黃偉翔

讀技職真的較容易發揮一技之長?日前科技部發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最新調查,結果令眾人跌破眼鏡!透過十五年的追蹤發現,受調查的技專校院學生認為,就讀普通大學發揮所學比例遠高於科技大學。調查計畫主持人、政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關秉寅推測,主因是技職學校轉型為科大或技術學院時,從技術導向轉為理論導向,此結果值得技職體系學校反思。

另一方面,台灣被全球人才(Global talent)2021列為全球技術人才最短缺的國家,日本、希臘都贏過台灣,而國內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也是同樣的狀況,2014年缺工人數為23.8萬人,缺工率更達3.15%,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製造業缺工人數近10萬人,「許多批判矛頭都指向失能的技職教育」。

警訊1:青年拚升學晚進職場,技職生也不例外

青年延後進入就業市場,但職場表現反而更差。勞動部統計「15至29歲青年人進入職場平均年齡」發現,青年首次進入職場年齡從2006年的20.5歲,一路攀升到2014年21.7歲,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分析,目前高職生升學率高達81%,諷刺地稱此現象為「另類的世界第一」,另外以就業率來看,1990年高職就業率為87%,但2015年卻是19%。

車王汽車老闆李國裕以曾收過的汽車員工為例,一名北科大車輛工程系畢業的學生居然連輪胎都沒換過,追問之下得知,他是高中畢業後接著讀科技大學,但一路升學過程都以考試為主,根本沒真的碰過車子。同樣畢業於北科大車輛工程系的李國裕直搖頭說:「以前讀彰化高工汽車修護科時以全科第二名成績畢業,但過程中並沒有因為功課好而放棄技術,反而主動向汽車科主任報備,自願每天下課後和假日與汽車修護技能選手一起訓練技術,為將來就業打下穩紮的基礎。」(備註:目前北科大車輛系為了改善此狀況,已將校外實習改成必修學分,是近年國立科大車輛系重大變革)

身價破億的車王汽車老闆李國裕說,全憑當年技職教育的訓練打下就業基礎。(圖/黃偉翔攝影)

李國裕確實有資格批評現今技職教育與不學技術的技職生,除了以全科第二名成績畢業,他還是第十二屆全國技能競賽汽車修護工職類全國金牌,更代表台灣遠赴奧地利林茲(LINZ)參加第二十七屆國際技能競賽,用技術為台爭光,可說是文武並重,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技職好典範。

警訊2:與其談論缺工,不如先談談還有可用的「技職生」嗎?

「今天一名大學畢業生與高職畢業生來應徵,我會選擇高職生」李國裕冷不防地丟出一句令人錯愕的話。

李國裕解釋,比起高職生,大學生反而顯得累贅,他直言:「對於大學生,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大多眼高手低不願屈就,卻又要求較高的薪水待遇。寧願雇用更務實的高職生,也比較願意給他更高的薪水!」

李國裕回憶起自己就讀彰化高工汽車科時期,每周都有整整兩天扎實的實習課,甚至平日放學與假日還會去車廠當學徒。對比今日的技職教育,許多高職都將實習課縮編到一天,甚至半天,而且高二高三的實習課經常被拿來準備升學考試。

以目前台灣產業人力所需,仍然是以基層人力需求居多,由基層到高層人力需求是正金字塔分布;但以目前青年學歷分布來看,由低至高呈現的是一個倒金字塔形狀,而過去應該投入基層人力的學生,因為擁有大學學歷,反而不願意屈就基層的技術工作,卻又去削價競爭擠服務業,導致一個怪現象,「台灣失業率高,同時缺工率也高」。

對此,旭豐汽車老闆林偉誠也感到無奈,他指出,現在年輕人一畢業願意到起薪三萬左右的服務業,卻不願意到起薪較低的傳統產業工作,所以根本收不到學徒與員工,林偉誠進一步分析,年輕人寧可去擠薪資成長幅度不大的服務業,或從事坐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也不願意投入起薪相對較低,但成長幅度大的技術工作。雖然一開始當學徒薪水只有兩萬多,但磨練個幾年即可達到四、五萬,只要肯吃苦。若只顧眼前起薪,而未思考未來是否有足夠技能養活自己,就會一把年紀還要為了一份微薄薪水折腰。

警訊3:證照失能,技職生拚證照只為升學

曾任美髮乙級命題委員的雅式髮型學院負責人楊茂男舉例,有次來自己店裡應徵的設計師,雖然拿著好幾張證照,但要求他照圖剪出一模一樣的圖都做不到,令他相當錯愕,楊茂男更直言:「我們業界根本不承認證照鑑別度」。

楊茂男感慨,過去學徒制年代,只需要二到三年即可學會技能,反觀當今技職教育,高職生三年,再接受大學四年教育後,到職場還需要兩年的磨練,花了九年才可以與職場接軌。現在技職生考證照都是為了升學加分用,「學生的青春都被消耗掉了,他們有多少個九年?」楊茂男直言。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認為,這是台灣技職教育的奇特現象,「高職生拼命考證照,為的是升學,而不是就業。」

而楊茂男、林偉誠、李國裕都不約而同指出政府才是罪魁禍首,是台灣現況的元凶,長期向資方靠攏才是主因。李國裕訪談最後丟下重話,若不快點改變整個體制,現在年輕人薪水低,又要養父母,等到長大買不起房子又要養小孩,結果養老金都沒存到搞不好還累積一堆貸款,工作到老都還還不完。

 

封面圖片來源:worldskills@flickr

廚界起薪低升遷慢 考證照比廚藝重要?

 

文/上下游記者 潘子祁

起薪低、工時長、升遷慢、看證照,餐飲界長期面臨多重困境,和國外重視廚師個人能力,及嚴謹升遷制度、薪水無法比較,讓許多科班生不願投入就業職場,甚至今年6月台北市教育局的統計資料更出現289名餐飲科系高職生,僅21%投入就業市場的困局。

目前在大華科大任教的「金帽獎」主廚陳麒文坦言,近年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對廚界也多有打擊,因此在教學上讓學生「及早認清」業界環境,並以在地食材確保料理安全,才有機會讓辛苦培育4年的青年留在廚界打拚。

大華科大 金帽獎主廚陳麒文 廚界

大華科大任教的「金帽獎」主廚陳麒文(戴高帽)與學生(圖/潘子祁攝)

 

國外廚師能力決定薪水升遷,國內看證照

「在國外廚師的訓練很嚴謹,而且全憑實力爭取工作。」擁有法國藍帶騎士勳章的主廚陳麒文說,廚師從廚藝學校畢業、謀職時,「會要你現場做料理來掌握你的手藝和經驗,而不是看你有幾張證照。」

通過試作、當上廚師之後,每次升遷時,餐廳也都會進行能力考評,確認能力符合標準,才准予晉升。層層把關下來,可以擔任主廚的師傅幾乎是西餐、調酒、甜點樣樣都精通,「當然國外也會有相對應能力的薪水,所以品質、能力都做得起來。」

但台灣廚界薪資低,已是讓科班生不願踏入廚門的原因。加上升遷時缺乏類似的能力考評,「做越久、階越高」成為職場規則,廚人們也就不用特別自我敦促、進修。

「學校畢業的新人求職也多會被問有幾張證照,用證照代表能力,」卻也讓學校以要求學生會考試、考證照為教學主力,缺乏對實務經驗的認識。

近年東亞各國對廚藝十分重視,尤其韓國政府更籌組專業的國家代表隊,全力支援學生參加比賽;但在台灣卻只能由學校自籌經費,才有機會送學生出國進修、比賽,「韓國早就不把台灣當成競爭對手。」

比照業界訓練,盼學生早點「認清現實」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廚房裡會要他們拿出態度的原因。」走一趟陳麒文的教學現場,廚房裡的學生都按部就班地練習,當上下游記者詢問「老師很兇嗎?」學生各個點頭如搗蒜。

陳麒文直言,教學現場凡事都得按照飯店規格運作,只是為了讓學生認清業界起薪低、升遷慢的環境。

「在台灣業界沒熬個10年絕對當不上主廚,而且當上主廚薪資也才50多K,」讓許多原本懷抱「名廚夢」的科班生紛紛求去,也無怪乎只有2成1的科班生膽敢踏入餐飲職場。

「所以實習會要求他們去學只有在業界才學得到的東西,而不是拿學分而已,」大華科大餐飲管理系主任謝衣鵑說,才能藉此避免學生只會做「證照考試」的菜,但餐廳要會做哪些菜都不知道。

想要學好餐飲,還要自己用課餘時間苦練刀工,像蘿蔔絲就得切到薄到可以透光。(圖/潘子祁攝)

 

食安風暴惡化廚界環境 結合在地食材成出路

薪資和勞動條件惡劣不說,近年的毒澱粉、地溝油、假紅酒、摻有基改大豆粉的麵粉等,每1、2年就一「爆」的食安事件,讓掌握人們胃的廚師也很難為。

「像是GMP(現已改為TQF)標章的油出問題,我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油。」陳麒文說,廚師的工作是把食材的美味帶給人們,因此要確保料理的過程安全、衛生又兼顧美味,而不是檢驗師去進行食品的化學分析。

所以在教學現場也會要求學生用原型食物,避免使用成品或半成品,「因為不知道業者是怎麼做的、加了什麼,除非可以確定他是安全的。」

 

負責教導認識食材課程、曾在多家飯店服務過的專業技術教師曹瑞朋說,授課時會教學生認識屠宰肉品、產銷履歷等不同的農產品標章,「這些標章代表國家已經先篩選過了,至少有第一層的保障,再讓學生試著依照視覺、氣味、觸感去判斷食材的新鮮程度。」

「其實結合在地食材,也可以是一種出路。」陳麒文說,像上個月底和新竹縣政府合作,將地方特產野薑花當作競賽題目, 200多組來自港、澳、東南亞的廚門學子做出野薑花梅干扣肉、野薑花馬卡隆等兼具精緻、創意又有地方特色的料理。

 

圖片來源: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業界不承認證照鑑別度 技職生窮忙一場空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如果問當今技職生為何要考技術士證,聽到的回應可能是升學加分、學校評鑑指標要求,但就是鮮少聽到為了培養就業能力。曾任美髮證照命題委員的雅式髮型學院負責人楊茂男對此感慨,證照跟實務脫鉤多年,他更痛批民間辦理證照考試多以賺錢為目的,對就業毫無幫助。

楊茂男有著超過50年經驗的頂上功夫,1967年就拿下泛太平洋美髮比賽技術獎,長年擔任許多國內外美髮比賽裁判,是美髮界資深級師傅。楊茂男舉例來自己店應徵的設計師,雖然拿著好幾張證照,「但照著圖剪出一模一樣的髮型都做不到」,令楊茂男相當錯愕,楊茂男更直言:「我們業界根本認為證照不具鑑別度」。

楊茂男對此分析,主因在於證照考試命題多年來鮮少配合實務所需修改,他痛批,部分擔任命題委員的人為了利益,操控命題內容,「只為了讓自己編的教科書好賣」。當年楊茂男欲修改命題時遭反對,所以自動退出命題委員以示抗議,但最後不得而終。

楊茂男感慨,過去學徒制年代,只需要二到三年即可學會技能,反觀當今技職教育,高職生三年,再接受大學四年教育後,到職場還需要兩年的磨練,才可以與職場接軌。現在技職生考證照都是為了升學加分用,「學生的青春都被消耗掉了」楊茂男直言。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認為,這是台灣技職教育的奇特現象,「高職生拼命考證照,為的是升學,而不是就業。」

證照除了認證檢定,還包含培訓、補習、換照等,辦一張證照可帶來龐大商機與利益結構,部分學生在拿到證照前,就已花了不少費用,如購置練習道具、補習等。楊茂男指出,某些辦理證照的單位賣練習道具的價格比市面上高出許多,但學生又不得不買,他立刻拿出「兩顆頭」解釋,辦證單位賣的金髮色頭售價上萬塊,而一般市面只需幾千塊即可買到,「民間辦證照只是為了撈錢」。

美髮剪髮練習頭

兩個練習用功效一樣,但左邊(金髮色)要上萬塊,右邊(咖啡髮色)只要幾千塊。(圖/黃偉翔攝影)

 

延伸閱讀 

【譚仰光專欄】政府想推國際證照?請先搞懂「證」與「照」

林大森:證照到底是什麼?對謀職或加薪有利嗎

 

譚仰光/政府想推國際證照?請先搞懂「證」與「照」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表示:技能檢定是近代工商業發展的動力之一,先進國家在工業方面之所以能一直居於世界領先的優勢,事實上與該國早已建立職業證照制度有非常密切關係,由於我國產業結構已朝向高科技技術發展,各行各業技術日益專業化,因此邁向職業證照制度將是必然的趨勢。 技職教育3.0報導指出,教育部長吳思華透過線上直播強調,未來台灣技職教育期望邁向「國際化」,並讓國內證照能受到國際上認可。顯示了政府與各界都很關注建立職業證照制度。(延伸閱讀:內閣踹共 吳思華:台灣技職邁向國際化)

但是我覺得,對於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很多人似乎陷入一種混淆與迷思,有必要再來慎思與探討。

 

一、「證」與「照」:

嚴格的來說,「證」與「照」應該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證」是指「證書」或「證明書」,英文是「Certificate」,其意義是在證明一項事實、一項身分或一項資格,如「畢業證書」、「學士證書」、「結業證書」、「結訓證書」、「在職證明」、「住院證明」、「職員證」、「學生證」等等。

而「照」是指「執照」,英文是「License」。其意義是在許可從事某項特定的工作、行為或職業,如「駕照」、「行照」、「醫師執照」、「會計師執照」、「律師執照」等等。沒有駕照,你不准開車上路;沒有「醫師執照」,你不得行醫;沒有「律師執照」,你不得執行律師職務、不准開設律師事務所。

因此「證」與「照」是兩回事。各級學校畢業,你都會拿到一張「畢業證書」。參加某項研習或訓練,結束時,通過考驗,你可以拿到一張「結業證書」或「結訓證書」。但那只是「證書」,不是「執照」。

「證」可以由承辦單位發給,也可由承辦單位的主管機關發給,但「照」,一般皆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發給。例如 醫師、律師及會計師,考試均由考選部主管,但執業執照的核發與吊銷,則係分別由衛福部、法務部及金管會主管。

 

二、我國目前的情況:

我國目前除了勞動部辦有「技能檢定與發證」業務外,實際上其他部會也辦有類似的專業人員鑑定與發證業務,諸如:金管會授權「財團法人金融研訓院」辦有信託業務人員、理財規劃人員、授信人員等金融專業人員之專業測驗;也授權「財團法人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辦有證券商業務員、投信投顧業務員、期貨商業務員、證券投資分析人員等專業人員資格測驗;經濟部工業局責交「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辦有各種資訊專業人員鑑定與認證等。所以我們有 檢定(或鑑定)發證制度。

我們也有「醫師執照」、「會計師執照」、「律師執照」等等的執照核發制度。

但並無所謂的「證照制度」

 

三、外國的做法:

首先,有類似我國技能檢定與發證制度與措施的國家,似乎只有日本與韓國。但它們都只做到「檢定與發證」,未涉及「照」的問題。

其次,一般認為德國有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好像指的就是它們學徒訓練的結業考試與結業證書,以及師傅(meister)的考試與證書制度。但德國並未規定,未通過學徒結業考試取得結業證書者就不得工作,只是他無法以正式從業人員的薪資起薪。師傅證書則是得招收學徒的必要條件。在手工藝業領域,師傅證書也是自行開設小工廠或小店的必要條件。德國這種學徒結業考試與師傅證書的制度,似乎不宜視為等同於我們所謂的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

最後,一般認為英國與澳洲有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好像指的就是英國與澳洲的NVQs,NQF與AQF。但NVQs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或NQF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體系;與AQF (The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體系,似乎應該算是一套各級學校教育與職業訓練的課程標準與學歷(力)的認證系統與架構。它並未涉及「執照」問題。其實有點像我們教育方面高職、專科、技術學院、科技大學與各級推廣教育的學制以及課程標準、畢業證書、結業證書與學分證明的體制。與我們所謂的「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不很相似。它們之所以能把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課程規範與資格鑑定等整合成一個體系,主要是因為它們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主管機關都是教育部。

 

四、「證照制度」的探討

因此,各國的檢定(或鑑定、或考試)制度中,都只提到「發證」或「發給證書」,沒有提到「證照」或「執照」事宜。所謂「先進國家早已建立職業證照制度」一說,是有疑義的。在我國的技能檢定法規中,把「證照」成了一個名詞,「證照制度」也成了一個名詞。但是它的定義究竟為何?是說:「『證』就等於『照』」,或是說:「『技術士證』就是『執業執照』」,或是說:「憑『技術士證』就可以取得『執業執照』」?或是認為「證照」就是指「證書」的意思?或是認為「證照」就是指「執照」的意思?似乎還沒有明確的定義。

於是多年來,勞委會與職訓局一直為「技術士證的效用」與「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的問題困擾著。實際上說,「技能檢定與發證」業務的中央主管機關是勞委會(現在是勞動部),但各項執照核發的主管機關是各該執照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以在「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二條有關中央主管機關掌理事項方面所用的文字是「八、技術士證與證書之核發及管理; 九、技術士證照效用之協調推動」。換句話說,對於「證照制度」事宜,法規上只提到「技術士證照效用之協調推動」,並沒有說,證就是照,或憑證即可換照。

實際上,我國與外國都有『照』的制度,如:醫師執照、律師執照、會計師執照、駕照等等。也有考試、檢定、鑑定與認證的作為。但似乎找不到所謂「證照制度」

 

五、建立證照制度的商榷

(一)雖然「職業訓練法」第31 條規定:「為提高技能水準,建立證照制度,應由主管機關辦理技能檢定」。但第33 條中只規定「技能檢定合格者稱技術士,由中央主管機關統一發給技術士證」。並未提到執照發給事宜,因為各項執照發給的主管機關是各該執照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已如以上所述。因此所謂建立「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一語中的「證照制度」,究竟是一套什麼樣的制度?是否可行?是否必要?要如何建立?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所以「證照制度」的概念似乎陷入了一個籠統又模糊的迷思。

(二)在今天,產業發展朝向知識經濟、高科技產業及服務業發展之際,究竟「技能檢定」的定義與範疇是否應有新的界定?究竟所謂「證照制度」的定義、構想、目標與願景是否應有新的思考方向?

(三)如果從事每種工作都需要「證照」(或執照),有必要嗎?可行嗎?好嗎?在工廠做一個車床工要證照、做一個機械保養人員要證照、做一個繪圖員要證照、當一名會計小姐也要證照、在百貨公司當一名店員也要證照?有必要嗎?可行嗎?如果證照制度太過膨脹,是否會使勞動市場的流動性受到太多限制,使勞動市場僵化,導致失業問題會更趨嚴重,更難解決?

(四)「證」與「照」的業務分散在各部會,有可能整合嗎?如何整合?

 

六、 結論與建議

(一)、「證」與「照」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所以「證照」一詞是不通的,「證照制度」一詞也是不通的。技能檢定業務應該只管「檢定與發證」;讓「照」的事宜,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依其法規與需要辦理。「技能檢定」的主管機關不必去干涉或操心「發照事宜」。教育部,也只管把教育辦好,只管畢業證書核發事宜。至於各級學校的畢業證書,用人單位如何看待、如何利用、如何起薪,由各用人單位(包括企業界與公家機關)自行依其需要及其人事制度處裡。建議今後在文件及法規上,把「證照」一詞及「證照制度」一詞均刪除。不要再陷於建立「證照制度」的迷思,也不要再強調「建立證照制度」。因為實際上,各國並沒有所謂的「證照制度」

(二)、不要把考取技術士證列為技職教育的目標,讓各級技職學校變成了考證補習班,形成另一種考試(檢定)領導教學的模式。

(三)、參考「金管會」與「經濟部」的作法,把「技能檢定」(或專業職能的鑑定)工作,授權或責交給各專業的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機構辦理。

(四)、將「技能檢定」一詞,改為「專業職能鑑定」,把「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變更為「專業職能鑑定與發證辦法」,俾便涵蓋各業別、各職類與各層級的人員。參考英國的NVQs,NQF 體制與澳洲的AQF 體制,以及歐盟正在研發的EQF 體系,建立一套台灣的「全國專業資格鑑定與發證制度」(NPQs, 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System),並尋求國際的認同。

(五)、由於我們公共專責職訓機構的訓練能量不足,所以目前職訓局(現在是 勞動力發展署)的很多訓練是委託或補助學校(或學校的推廣中心)或補習班辦理的,如: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產學訓人才投資方案、在職勞工進修訓練計畫、資訊軟體人才培訓計畫等。這些措施已經為「教育系統」與「職訓系統」間初步建立了一套共構結構,奠立了很好的環境基礎。建議利用這個機會,讓勞動部與教育部之間,成立一個聯合的工作小組,先小規模的試行研究建立一套教育部與勞動部間,類似NVQs 或AQF 的「課程規範」、「學分採認」、「學歷採認」與「專業職能鑑定與資格認證」制度之間的 ETF 共構體系(Education & Training Framework)。

(六)、配合上述之共構結構體系與當前及未來企業界之需要,重新檢討與整理一套嶄新的「專業職能鑑定」之項目、級別與規範體系,讓那張「證」能充分表達出持有人所具專業職能的種類與程度,成為謀職時一張有用的憑證,也成為生涯學習上一張有效的銜接證明。

 

延伸閱讀:

魏崢:證照是否等同專業能力?

教育部審議通過「證照及技藝競賽獎勵辦法」草案,鼓勵技職重視技術能力

 

圖片來源:flickr@Northern Ireland Executive

 

林大森:證照到底是什麼?對謀職或加薪有利嗎

 

近年來證照議題似乎逐漸升溫,特別是在高教擴張、文憑貶值的氣氛下。曾在大學博覽會聽到兩個高中生的有趣對話,A說:「現在聽說是證照時代,OO大學畢業可考到五張證照,聽說比文憑還有用。」B回應他:「那你去讀那學校啊!他真那麼厲害,那為什麼大家還是想念台大?」我們常看到許多報章媒體上,人力銀行公布他的調查結果:「現在職場上最熱門的是OO工作,考上OO證照對於就業有加分作用;私人企業員工平均一個人擁有X張證照;年輕謀職者每年願意花XX元的預算來考證照……」這些訊息不絕於耳。

考取許多證照,對於就業真的有幫助嗎?

 

說實在的,有些證照真的很亮眼,象徵著你具有某種專業能力,考取時你會迫不及待昭告天下,深怕別人不知;但也有被修課條件或畢業門檻逼著去考的,不但沒有實質的加分效果,搞不好還羞於跟人家講你有考上這個;另外又有些是從事某職業一定要的,不管你是否已經具備這種能力,沒這張證明你就走不進這一行……。這麼多調查說證照重要而普遍、坊間也不乏各式證照的補習班,到底證照是個什麼「東西」呢?

 

◎證照是什麼?名詞解釋與官方統計

證照是個現代人朗朗上口的概念,但是,它代表的究竟是什麼?我們來看看考選部簡任秘書程麗弘,以及科大校長饒達欽的定義:所謂「證」(certification),是「能力」概念,表示個人經由某種教育或訓練歷程之後,對某項專業具有完整的技術能力;「照」(license)則是「職業」概念,表示具有從事該職業的資格;獲得該項資格的過程稱之為「認證」,乃政府、民間單位對專業人士的知識技能進行考核,檢驗從事某項工作之人其能力是否符合標準。舉例而言,國際級的管理與金融證照如PMP、CFA、FRM、FSA等是certificate,一旦取得象徵專業很夠水準,為你加分很多。然而,license就跟執業比較密切,作菜很多人都會、照顧小孩是許多婦女的本能、不少人開車技術不亞於計程車司機,但沒有烹調、保母、職業小客車駕駛執照,理當就不許執業。

了解大致的區分後,我國證照分為幾個類型呢?聯合大學前校長李隆盛指出:我國現行職業證照大致可分為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技術士技能檢定、各行業主管機關訂定之證照考試、民間專業團體或機構的認證考試等四類。在此定義下,證照幾乎包山包海,但不區隔出幾個分類,概念總是不易掌握。因此,在勞委會每隔兩年舉辦一次的《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中,對於青年勞工擁有證照類型的調查,分為下列幾項:

資料來源:103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頁18

 

表18(原調查報告表序)為「15-29 歲青年勞工持有證照情形」,表中清楚統計五年來青年勞工擁有各項證照的比例。其中幾個趨勢:一、自民國95年迄今,擁有證照比例有提高之勢,從99年的五成五至現今超過六成;二、各類證照中以「技術士證」考取比例最高;三、女性考取證照比例高於男性;四、大致而言,隨著教育程度提升,考取證照比例也提高,明顯例外是技術士證,高中職程度者考取比例最高。——這些官方資料僅僅呈現統計數據,大抵只讓我們看到「考照比例持續上升」的現象,沒有任何關於證照效用的解釋與推論。

 

◎證照有用乎?

考證照有沒有用?若無,那麼為何愈來愈風行?若有,那麼對於職場的效果在哪裡?我們從民間機構的數字來看:104教育網「2015證照暨進修大調查」針對專職工作年資滿三年的上班族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提及:1.持有效益為有助求職(66%)、通過學校考試(27%)、升遷或加薪(19%)。2.考照類型:國際專案管理師PMP(24%)、國際咖啡調配師(22%)、保母(16%)。3.考照動機:個人興趣(50%)、有助求職(41%)、有發展潛力(30%)。4.願意支出進修費用:平均每年為12,575元。另1111人力銀行於2015年4月舉辦「上班族職場危機」記者會,提及考取國際認可專業資訊證照人數逐年增加,以辦公室應用軟體為例,去年考取國際專業證照的人數就有五萬多人,相較往年人數成長超過三成。此外,104人力銀行調查企業主的需求,得出其建議報考的證照類型及就業機會。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

 

以上文字多為人力銀行的報導。這類私人機構作的調查,不但是職場雇主的意向,也是受雇者的想像和期望。這些報導可以精準地點出企業主希望謀職者擁有特定項目的專業能力,但並未指出證照具有「全面性」的好處(想想也知道不可能)。然而,這樣的調查常被報導成證照就是有如此如此的好處、證照的時代已經來臨、證照可全面性地取代文憑等等論述。

 

◎證照「未必」有用乎?

除了民間機構的調查外,學界的意見呢?證照在職場上的正面效應當然有,但也可能沒有關連。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不少技職科大學生考了幾十張證照,但是對就業幫助不大。我個人研究發現,擁有證照者未必有助薪資提升,除非你考取的是高階的證照,否則大費周章考取證照,對薪資的效應反而還是負面。商學大學畢業生金融證照持有數量越多,失業機率越低;在對薪資的影響上,金融證照持有的量對薪資無顯著關聯,但若在金融保險業服務則有顯著正向關聯。

為何會這樣呢?試想:如果你是一個雇主,一個謀職者告訴你他有中文打字的證書、初級的全民英檢,還有一張機車駕照……你會怎麼想?中文打字能力,需要以證書證明嗎;全民英檢初級,只相當於國中程度;機車駕照,有或無有很大差異嗎?總之,當你擁有的證照類型與等級太低,比起不具任何證書者,只不過證明你的能力「恰好在那個檔次」而已。

因此我們可知,證照就是證明,他可以證明你有這個能力,一樣可以證明你的能力僅在於此。幾年前有些大學流行ISO認證,在校門口旁整面圍牆掛上「本校通過ISO 9000認證」的巨幅帆布條。很多教育工作者感慨:「大學的教學活動是創意、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不是規格化的生產製造流程。特別是大學層級,為何要取得ISO?」一旦標榜自己取得ISO,似乎就是告訴人家我重視的是制式製程,犧牲的反而是實際而鮮活的教學設計與課堂互動了!

全民英檢證照

當你擁有的證照類型與等級太低,只不過證明能力「恰好在那檔次」而已

 

所以,若學校沒有制度規約,有些大學生刻意不報考證照,似乎是基於對證照主義的反彈,一本有趣的碩士論文就是處理這個議題。陳秀華針對13所大學財金、資管系學生進行分析,她發現:比起技職院校,一般大學的學生卻排斥報考專業證照,此現象符合Feltovich, Harbaugh and To提出的「反訊號」觀點。何謂反訊號?擁有證照是給雇主一個訊息,條件較好者(例如名校、熱門科系畢業)為了與條件較差者有所區隔,會選擇不釋出訊號,一方面可以節省追求訊號的成本,一方面是對自己有信心,並不需要擁有與條件差者一樣的訊號。

另一個反證照的觀點,乃是對於「專業化」這件事情的深刻反省。簡單地說,透過專業化,我們把某個學問應該有的特定內容圈定下來;再透過證照化,我們把它以紙筆測驗(或實務操作、anyway任何方法)具體規範下來。然而,每一門專業都能夠以制式測驗來衡鑑能力嗎?就算有,題目要由誰來出、考卷由誰來改?就算是專業中的佼佼者,豈敢說自己有通天的本領,能夠出得了信效度兼具的考題?

特別是,如果是與「人」有關的學門領域,困難度更高。

社工師與諮商師兩件證照的專業化,就曾經引起論戰。諮商師周志建說:「證照化的同時也在把人『物化與功能化』。這件事美其名叫『專業化』,其實骨子裡是『商業化』,把『專業商品化』,不是嗎?期待我們的諮商專業真的可以『更專業』,是那種朝向『人性化』的專業化,不是『紙筆化(執照化)』的專業」。此外,社工系教授王增勇與陶蕃瀛提及:「社工師法的通過代表著一種新的分類方式正透過國家權力開始蔓延與定型,這種規訓權力的核心技術就是考試,將人區分成『專業的社工師/不專業的一般人』」。「現有社工師證照考試往往只獨尊實證典範的工具性知識,原因是考試制度要求通則性的標準答案,強調差異性的互動性知識,以及幫助在地民眾進行意識覺醒的解放性知識,因為無法簡化成為標準答案而無法納入社工師考試中」。

此外,又如醫師魏崢所言:「以心臟外科醫師而言,外科專科醫師證書、心臟專科醫師證書、心臟外科專科醫師證書是最基本須取得的證照,若要保有這三張證書,每年平均須取得260個教育積分。以我個人為例,為繼續保有六張專科醫師證書及執業所需的證照,每年必須取得教育積分約450分,這勢必排擠臨床工作時間,甚至為了因應評鑑,還得上病人安全、醫學倫理、感染控制及傳染病防治等課程,犧牲掉大量臨床學習時間」。

 

◎結語:掌握好主體性,證照是附屬的

於是,回到本文的關懷,證照到底是什麼?台灣的證照類型縱然有千百種,但至少可以歸納出幾個一致性的原則。第一、證照是規格化的東西,由於管理主義與理性計算,證照擁有客觀化與數據化的特質;第二、證照就是證明,它可以證明你有這種能力,也可以證明你「僅擁有」這種能力;第三、證照除了是種資格的檢定之外,可能還包含著培訓、課程、換照,簡言之,一張證照背後恐有龐大的商機。

基於上述三個特質,你覺得證照有沒有用?如果這張證照內涵上屬於理性計算,那麼它的正當性比較不會被質疑、效用也較能被預期。再者,證照應重質不重量,有些學校把證照視為畢業門檻,此舉無疑是浪費學生時間;試想:若全校不分科系一體適用要學生取得某項某項證照(方能畢業),勢必是初階且基層,那種「大家都有」的能力何需以證書來證明?

 

須注意的是,要掌握好自己的主體性,證照是附屬的,為自己加分的;而非為追求證照喪失了自我。舉例而言,我有一個朋友畢業於理學院,對自己主修科系沒興趣,但憑藉著極佳的數理能力,考上一系列財務證照,後來任職在金控公司,是人人欣羨的高階主管。他知道什麼適合自己、是興趣與能力可以handle的,就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去爭取;而非散彈打鳥,東考一張語言、西弄一張電腦、又報一張金融、手裡還留一張技術士證,到頭來只是無機的堆砌,看不出專業性。

最後一個建議是,某些證照的確要花不少成本(有些報名費就驚人,再加上補習班、教材……)但千萬不要因此貶低它的價值,似乎跟商業掛勾一定是落入了資本主義邏輯、一定是牟利且不正義的。如果在你評估下,它是取得從業資格必要的敲門磚、是加薪或升遷的必然,那麼該付的成本也要付,畢竟進了門才有一展長才的機會,不是嗎?

==

參考資料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周志建(2010)。證照的迷思。台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取自http://www.tap.org.tw/eletter/mag072/meditation-1.html

林大森(2011)。教育與勞力市場之連結:分析台灣專業證照的市場價值。社會科學論叢,5(1),39-84。

張吉成、饒達欽(2010)。技職教育職業證照化發展之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93,15-30。

陳秀華(2007)。學歷與證照之替代與互補關係:以十三所大學財金系與資管系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陶宏麟、蕭富方(2013)。女性商學大學畢業生金融證照持有與初期職涯表現之關係。應用經濟論叢,93,209-252。

魏崢(2015)證照是否等同專業能力?技職3.0 

 

圖片來源:巷仔口社會學

原文刊載於《巷仔口社會學》,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