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部首次談競賽合作 林三貴:擴大青年學技能是我們的共識

採訪、攝影/黃偉翔

歷史以來頭一遭!勞動部次長林三貴率領包括勞發署長黃秋桂團隊,參訪教育部工業類科技藝競賽,並與教育部主秘朱楠賢、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等人商討合作可能性。林三貴表示,「吸引更多青年投入技能學習,是我們的共識!」

林三貴主動破冰 邀兩部會共同推技能學習

在現行制度下,勞動部有以國際技能競賽為主軸的技能競賽分區賽、全國賽與國際賽國手選拔與培訓,而教育部則是以檢視課綱技能學習為主軸的技藝競賽。林三貴認為,雖然兩邊賽事性質不同,但彼此裁判、教練團隊有著高度重疊,可以整合兩部會資源,一起透過競賽擴大台灣青年投入技能學習的人數,厚實技能人才的基礎。

林三貴以下屆主辦國際技能競賽的俄羅斯為例子,「他們將技能競賽分為10-13歲的幼年、14-17歲的青少年,以及18-25歲的青年等三個階段比賽,目的是擴大各年齡層參與技能學習的人數。」林三貴說,過去曾以國際技能組織副會長身份到喀山探訪,2019年主辦國俄羅斯代表做了簡報,令大家驚訝的是,他們主辦國際賽其中一個KPI是四年培養100萬個競賽選手,包含幼年、青年與企業選手,全面提升俄羅斯技術人力。

「擴大學技能人數是當天的共識。」林三貴舉例,教育部技藝競賽有選手預聘、企業提供獎學金認養制度,這是勞動部可以多學習的地方,如何讓企業有更適當的方法,參與競賽選手的培育,可以跨部會討論。

教育部主秘朱楠賢(左一)、工科賽召集人鄭慶民(左二)、勞動部次長林三貴(右二)正在參訪技藝競賽。

競賽召集人喊話:部會首長應帶頭邀企業參與競賽

工科技藝競賽召集人、台師大教授鄭慶民強調,「參加競賽不是為了讓選手保送科大而已,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找工作」,到了科大還不是讀微積分、工程數學,選手是要去企業解決實務問題。鄭慶民說,技藝競賽中有人才媒合活動,企業很願意雇用選手去就業,或是提供就讀科大期間獎學金,畢業後再到企業就業。

同時也是勞動部技能競賽板金裁判長的鄭慶民喊話,勞動部長、次長應出面找企業認養選手,讓選手們的好技術可以繼續發揮,企業也有可用的人才。競賽期間,鄭慶民詢問漢翔的經理,「如果飛機修護選手、國手穿著漢翔衣服,在世界賽上替漢翔宣傳,這樣願不願意認養選手五十萬經費?」漢翔經理表示當然願意。

鄭慶民還說,勞動部不能請各裁判長們去找企業贊助,要以政府高度出面邀請企業參與,設計一些優惠給廠商。鄭慶民說,韓國選手每次都由現代汽車、三星等公司推派出來,就是他們「企業認養選手模式」,也能幫助企業在國內、國際上行銷,「這是魚幫水、水幫魚!」

根據記者了解,勞發署不是沒有努力,一年前就曾邀請企業代表商討技優人才的預聘,在選手出路方面,已經開始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提供企業查詢,並研議企業預聘技優選手制度,讓企業先提供在學期間學生獎學金、實習機會甚至海外訓練等方式培訓在學技優選手,技優生畢業後到該企業服務,最後,更獎勵贊助競賽的企業,贊助證明有租稅優惠。根據統計104年企業贊助技能競賽與達人盃近460萬。

在該會議上,黃秋桂強調,政府資源有限,必須靠學術界與企業界支持,共同培育技術人才,而總統蔡英文政見之一便是支持青年就業,也開始討論讓高中職學生先工作後就學,先在職場上學技能,同時思考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只依循考試或父母期望而繼續讀書,會浪費很多時間。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黃秋桂,推動企業聘僱技優人才座談會。(圖/黃偉翔攝)

部會間競賽的實質合作有難度

同樣在兩部會競賽擔任裁判的陳殿禮直言,雙方競賽宗旨與目標有所區別,兩部會合作是好方向,但別為了合作而忘了各自競賽原本預期的目標。

本屆技藝競賽裁判、國際技能競國手蔡喻至則認為,以競賽性質分析,技藝競賽是為學生舉辦的,困難度較低,而技能競賽則不限制只有學生參加,難度較高,要如何整合其實有難度。

對此,林三貴說,雙方競賽上的合作,不代表要把比賽合在一起辦理,因為兩部會的競賽行之有年,但或許可以先從五十幾個職類中,挑出3、5個一起推廣,「目的是推廣青年學技能,尤其是國中階段的參與,而非再辦另外一個競賽活動。」

林三貴也說出難處,目前國中技藝競賽是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處的權責,若要透過競賽全面推廣青年投入技能學習,跨部會、跨縣市的溝通,需要不少心力。

專訪/林三貴:台灣不應把金牌當唯一目標

採訪、攝影/黃偉翔

在台灣,過去鮮少討論到技職選手的職涯發展,在《技職3.0》持續報導技優議題下,勞動部與教育部開始重視,並有實質行動,如勞動部推預聘選手、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教育部則推出技優領航計劃,加強科大端就學輔導。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WSI)副會長身份受訪,強調台灣不應過度重視奪牌這件事,競賽只是手段,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習技能,並有更好職涯發展。

歷史─原來國際技能競賽是因此而誕生!》一文中提到,舉辦技術比賽初衷是「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該競賽逐漸演變成今日擁有76個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以下簡稱WSC),台灣在第43屆國際賽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總獎牌排名為世界第3名。

不能只為競賽而培訓選手

過去WSI類似活動俱樂部,以辦技術比賽為主,焦點都擺在兩年一次的WSC,這兩年才逐漸轉型。林三貴2012年獲選WSI常務理事後,一直在國際組織推廣一個概念,他認為活動確實辦得很成功,但對國際發展層面較小,應把活動當成運動,一個帶領國際長期發展技能的運動。

「競賽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激發青年學習技能興趣!」林三貴直言,許多國家的國內賽不只有競賽,有更多結合各技術職類的說明與展示,當青年有興趣後,學習就很自動,例如今年台灣全國技能競賽的建築舖面金牌是女生,如果她沒興趣,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WSI從過往以舉辦競賽為主軸的活動組織,轉型為六大面向的推廣技能運動組織。第一面向為倡導技能重要性;第二是教育與訓練;第三是舉辦競賽;第四是職涯發展;第五是國際合作;第六是研究,例如國際技術標準、隨產業趨勢調整競賽內容。

「當國際組織策略不只在舉辦競賽,台灣應該也要跟上」林三貴直言。

思考國家人才戰略 林三貴:俄羅斯培養百萬青年選手

林三貴因WSI副會長身份陸續到各會員國參訪,感受到他國強烈企圖。「到巴黎時法國總統親自接應、到莫斯科時俄羅斯副總理接待,這些重視WSI行為都代表積極爭取WSC主辦國的企圖,並透過主辦WSC激起國內整體發展。」

林三貴說,今年3月到喀山時,2019年主辦國俄羅斯代表做了簡報,令大家驚訝的是,他們主辦WSC其中一個KPI是四年培養100萬個競賽選手,包含幼年、青年與企業選手,全面提升俄羅斯技術人力。

林三貴驚訝地說,「100萬選手不單單只是100萬,如果選手是5人中競選選出的,代表100萬選手背後有500萬青年投入技能學習,若以俄羅斯人口為台灣6.1倍比例來看,台灣每年應培養4萬名技能選手,但目前台灣全國賽才約1千位選手,即使北中南分區賽也不到5千人。」

林三貴強調,台灣應該把基礎建築得更大,如果台灣真能有每年4萬名競賽選手,代表有更多青年投入學習技能,十年後台灣對技術人才價值觀一定大大改善,但若只是短淺的思考兩年一次奪幾面金牌,而沒有看見他國背後推動的策略,就太可惜了。

「但這也不只是勞動部單一部會可以做到的。」林三貴感嘆。

 

專訪/林三貴:透過技職國際NGO擴大外交空間

採訪、攝影/黃偉翔

從台灣今年未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加上近日火熱的「蔡川對話」議題延燒,台灣在中國大陸「一中政策」下的國際空間越來越小。《技職3.0》記者專訪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WSI)副會長身份受訪,強調台灣應透過技職國際NGO擴大國際參與。

1950年西班牙為了「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該競賽逐漸演變成今日擁有76個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台灣在第43屆國際賽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總獎牌排名為世界第3名。(延伸閱讀:歷史─原來國際技能競賽是因此而誕生!

透過國際NGO突圍外交困境

「台灣是國際社會上處境特殊的國家。」林三貴坦承,台灣當然希望跟全世界交朋友,分享能力與成就,但很現實的,透過官方管道互動總會碰到一些「困難」,基於現況,台灣能否參與,甚至能否獲得國際NGO決策位置就變得很重要。

2012年林三貴成功角逐WSI策略委員會副會長,更在2014年進一步當選WSI副會長,是台灣少數進入國際組織決策位置的人。

林三貴指出,先前與外交部有一個座談會,就建議應盤點台灣參與國際NGO狀況,並進一步暸解在該組織是否擁有決策影響力。林三貴舉例,去年國際扶輪社社長就是台灣人,幫台灣做了很多事情。

但林三貴強調,進入組織決策圈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要想辦法讓台灣在國際NGO組織內發揮影響力」林三貴說,背後可以協助台灣相關產業發展。

過去林三貴越來越常遇到,很多國家希望跟台灣接觸,願意出錢應用台灣的師資與設備,但他們也不想碰觸太多政治問題,所以希望在WSI架構下來互動,而非國與國之間。

林三貴:這是技能發展產業鍊

林三貴在WSI負責非洲技能發展,非洲目前只有6個會員國。林三貴指出,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發展技能過程中,看見了台灣可以著力的地方。

林三貴表示,從技能發展面向來看,不外乎考慮到職能基準、職能課程、職訓師資、教材教法、設備,而設備又可分為軟體跟硬體,有設備後又可能需要材料。「這實際上是一個技能發展產業鍊」林三貴舉例,尚比亞相對於台灣是遙遠且經濟落後的國家,他們曾對WSI提出協助要求,其中一項就是需要工具,林三貴回國後恰好碰見一間大工具廠商並提及這件事,該廠商就很大方捐獻,「當然背後是有跨國商機的」,韓國三星或FESTO都曾給予東非國家協助。

過去林三貴擔任勞動部職訓局長時,協助布吉納法索、多米尼加做基礎職業訓練建置,在這之中都採購台灣廠商、用台灣師資,另外也曾幫助過沙烏地阿拉伯,他們就採買了幾百萬美金設備,而台灣又是工具機重鎮,可惜過去政府沒有策略性思考,只是當作國家間援助而已。

「台灣要協助邦交國或非邦交國,建議用不一樣的思維。」林三貴笑著繼續舉例,就像今天手上有一百塊,國際援助的意思就是把一百塊丟進池塘,一毛也拿不回來,但按照剛剛說的策略思維,至少其中有75塊價值會回歸到台灣。

林三貴強調,如果台灣「技能發展產業」上下游有相同想法時,可以形成一個緊密結合,此時台灣就不一定要靠國家外交計劃,而是藉著國際組織平台進一步發展,當然,政府也在其他面向做許多努力,但國際NGO是一個台灣應該好好重視與應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