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優保送新簡章出爐 5大學恢復招生名額

記者曾玉婷/台北報導

110 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入學招生簡章 10 日公布,有高職師生抗議名額銳減,技專聯合會今(23日)在網站放上新簡章,確定恢復 11 個類別、5 間大學共計 41 個保送名額。

110 學年度技優保送入學,有 11 個類別招生名額為「0」,包括化工、土木、商業、園藝、農場經營、林產(甲)、林產(乙)、家政、餐飲、食品、幼保,引發高職師生不滿,技專聯合會被反映後緊急修訂,恢復 109 學年度名額,影響學校包括北科大、雲科大、屏科大、高科大及高餐大。

110 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招生,名額原本較 109 學年度少 2009 個,其中技優保送從 247 名減至 163 名,修正後恢復至 204 名。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陳秋慧此前說明,技優名額分配由各校決定,保送雖有 11 個類別未提供招生名額,但依去年技優入學情形,技優招生總名額(保送、甄審)應足夠學生入學需求;同時也明白保送對選手代表的象徵性意義,因此支持技專聯合會恢復保送名額。

技優保送練習系統,今天起至 30 日下午 5 點開放考生操作;考生網路報名時間,自 110 年 1 月 4 日早上 10 點起至 110 年 1 月 7 日下午 5 點止。若考生符合技優保送入學資格,技優甄審入學提供至多 5 個校系科組學程,並可跨招生類別選擇志願。

110 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保送入學招生簡章修訂事項。(擷自技專聯合會)

黃偉翔/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

 

文/黃偉翔

日前我獨家報導了技專招生管道技優保送砍名額一事,引發職校圈與競賽圈撻伐該政策。雖正反立場意見都有,但我認為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它顯現的,是政府未有全面性規劃實務人才培養制度的格局,同時也無明顯佈局,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擔憂的。

先稍微解釋技優保送這件事。

技優保送是教育部為了引導職業學校教學正常化,獎勵在技能比賽中表現優異者得保送科大,如國際技能競賽、國際展能節、全國技能競賽及技藝競賽等;每年約兩三百名技職選手透過此管道直升明星科大。

可惜,因政府少子化政策,許多管道名額被縮編,外加名額盡量改內含,更不用說高職菁英班是以極特殊的「外加中的外加名額」存在著;今年引起技職圈不滿的,除了技優保送管道核定名額從379個減至310個,其中高職菁英班名額更是大砍,核定名額從過去四校160個減少至77個,對長期投入技術訓練的技職選手團隊是一大打擊,簡直割去心頭上一塊肉。

當然有另外一個聲音,認為「為何技職選手要在意升學」這件事?參加技術比賽初衷難道是為了換取升學門票嗎?這樣質疑也不無道理,但批評矛頭更應指向政府整體施政,而非受限於社會現實與政府政策下的技職選手圈。

技優保送是教育部為了引導職業學校教學正常化,質疑參加技術比賽並非是為了換取升學門票雖不無道理,但批評矛頭更應指向政府整體施政,而非技職圈。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我先前專欄〈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一文中,除了直接點出現今技優保送生的處境外,也是政府對於實務選材與培養技術人才的嚴重失責!「政府投入許多經費培養的技術選手,保送上明星科大後卻沒有適當的教育環境,導致求學困難;投入職場後,又因技術沒有精進,也沒有將比賽技術轉化為業界所需職能的教育過程;最終練比賽、練技術成為了升學的入門磚罷了。」

我估算過,每年勞動部技能競賽、教育部技藝競賽業務共約吸引六千名青年擔任選手。試想,若大家嚴謹看待選手徵選過程與整體風氣建立起,每4個人中選出1位選手,則六千名青年選手背後代表著有兩萬四千名青年投入技術訓練,更不用說背後延伸的技職教師與業界參與實務人才培養的風氣。

以這樣觀點來看,現在為了少子化政策去砍技優保送名額,即使相關數據很符合教育部政策方向,但這不只是打擊技術選手團隊,更是間接減少台灣整體青年投入技術訓練的意願。

有資深政府官員對此諷刺:「教育部技職司應以提升國內技職技藝實作能力為出發點,連技優保送這塊都不強力照顧與爭取權益,那還是技職司嗎?」

看看國外,我對國內技專實務選材與職校投入技術訓練氛圍低落感到無力。

為了少子化政策去砍技優保送名額,即使相關數據很符合教育部政策方向,不只是打擊技術選手團隊,更間接減少台灣整體青年投入技術訓練的意願。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中國大陸在上一屆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簡稱WSC)追上台灣成績,讓我們技術圈人士感到不少壓力,深怕被超越,但中國大陸在競賽上的崛起不是沒有原因。

除了海量的經費以外,他們派選手參加競賽,背後是有縝密的策略規劃並與企業配合。以機器人選手為例,中國大陸在相關產業區周圍建置機器人選手培訓基地,並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佈局高階技術工的培養。

在這樣國際的技術比賽,大家或許沒想過,場內比的是選手奪牌,場中是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但場外,比的是國家產業實力。在WSC上,贊助商以Samsung三星最大,別人無端端的為何要去贊助?

我曾訪問過中國大陸的主要贊助商董事長,他直言,「亞洲企業都想參與其中,在技能最高水平賽事,卻沒有選手用你的產品,那還算是一流的企業嗎?」他還提到,「國際賽51個職種大部分總裁判長都非華人擔任,中國大陸希望爭取更多位置」,他更代表中國大陸誇口,「過去參加重點都是歐洲國家,所以沒有中餐或中華料理賽事,如果中國大陸主辦國際賽,就會成立該職種賽事。」

雖然目前有台灣人在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簡稱WSI)決策圈內,但若沒有政府在背後支持,恐也只能在國際上孤軍奮鬥。

除了中國大陸力推技職教育發展,再來看看 2019年將主辦WSC的俄羅斯,他們立下了一個大目標,未來四年間培養百萬技術選手。同樣道理,若是每1位選手是從5人中選出,代表百萬選手背後,是五百萬青年投入技術訓練,也意味著有更多產業投入在技術人才培養上。這不單單只是一場比賽,背後牽扯許多實務人才培養與企業佈局。

看回今日的台灣,別說技優保送被砍名額這件「大家看起來的小事」,我們技職技術圈還在擔心因為勞動部長換人,深怕今年出國參賽會被影響,真是無奈,盼政府高層能真正重視,台灣技術人才培養,不論是在技職教育或是職業訓練系統。

技職競賽不單單只是一場比賽,背後牽扯許多實務人才培養與企業佈局。政府高層應認真檢討台灣技術人才培養,不論是在技職教育或是職業訓練系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技職競賽、保送名額都被砍 WSI副會長林三貴:台灣要有培育人才的遠見

 

採訪、攝影/黃偉翔

對於技職圈,今(2017)年應當是士氣高昂的一年,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十月將有47位技職國手代表台灣,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參加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簡稱WSC)」,台灣在過去兩屆總得獎數都排名世界第三,會員國近80個的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簡稱WSI)負責主辦WSC的,兩年舉辦一次。

政府卻左右各打一拳在這些國手團隊身上。

今年1月《技職3.0》獨家報導兩則消息,一是教育部主掌的106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保送名額被大砍18%,爲配合少子化政策;二是勞動部主辦的第47屆技能競賽提名上限從6個減少至4個,且是報名前十天才傳出消息。無不令投入培訓技職選手的師生、廠商感到灰心。

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WSI副會長身份受訪,他強調台灣過於重視奪牌、升學,但「競賽只是手段,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習技能,並有更好的職涯發展。」

林三貴:技職人才需跨部會支持

看著國際技能發展趨勢,林三貴說,WSI越來越多會員國不再為了比賽而比賽,而是將競賽結合職業試探、升學與產業人力銜接,更重要的是,競賽過程有許多父母帶著小孩來參觀比賽,從小培養尊重專業技術的價值觀。

過去WSI都把焦點擺在兩年一次的WSC,但近年已轉型成多面向技能發展組織,除倡導技能重要性,更包含教育與訓練、職涯發展、國際競賽、國際合作,以及技術研究。「當WSI策略不只在舉辦競賽,台灣應該也要跟上,」林三貴直言。

他國重視程度有多高呢?林三貴有次代表WSI去莫斯科對談,除了第一副總理親自接待,教育與科學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經濟部與產業組織皆出席。「技能人才培養本就涉及教育、勞動、經濟等部會,」林三貴說。

林三貴分析,在亞洲,大多政府的教育與經濟部通常是分開設立的,所以經常有部會間合作問題,台灣各部會應該以此為謹惕,更加團結。

林三貴:台灣須有培育技職人才的遠見

林三貴說,今年3月到喀山時,2019年主辦國俄羅斯代表做了簡報,令大家驚訝的是,他們主辦WSC其中一個KPI是四年培養100萬個競賽選手,包含幼年、青年與企業選手,全面提升俄羅斯技術人力。

林三貴驚訝地說,「100萬選手不單單只是100萬,如果選手是5人中競選選出的,代表100萬選手背後有500萬青年投入技能學習,若以俄羅斯人口為台灣6.1倍比例來看,台灣每年應培養4萬名技能選手,但目前台灣全國賽才約1千位選手,即使北中南分區賽也不到5千人。」

林三貴強調,台灣應該把基礎築得更大,如果台灣真能有每年4萬名競賽選手,代表有更多青年投入學習技能,十年後台灣對技術人才價值觀一定大大改善,但若只是短淺的思考兩年一次奪幾面金牌,而沒有看見他國背後推動的策略,就太可惜了。

「但這也不只是勞動部單一部會可以做到的。」林三貴感嘆。

 

今年技優保送較競爭全因教育部砍名額?主因為「國手年」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2017)年1月《技職3.0》獨家報導技優保送名額被砍18%,引發技職圈人士不滿,質疑所帶的技職選手保送不上理想學校,全都是教育部害的!但真是如此嗎?《技職3.0》分析過去5年技優保送狀況,發現影響最大原因是「國手們卡了位」。

例年核定名額都過剩 高應大高職菁英班沒人讀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張惠雯解釋,技優保送名額大減,主要是往年招生狀況不佳。根據教育部資料,102學年度核定名額遠大於報名人數及錄取人數,即使是106學年度,核定名額也是大於兩者。

即使教育部近年逐漸減低技優保送核定名額,但102到106學年度的核定名額(橘線)皆大於報名人數(藍線)與錄取人數(紅線)。(圖/黃偉翔製;資料來源:教育部)

大湖農工室內空間設計系主任林明錚,有10幾年輔導技職選手申請技優保送經驗,他強調,除了量的減少外,也應注意質的變化,例如技優保送前幾志願的名額比例是否比往年少?而且今年高職菁英班就少了一大半!

進一步細看數據,大家最關切技優保送中的高職菁英班,台科、北科、雲科與高應大都有40個名額;截止至105學年度,台科、北科皆是招滿的狀況,但雲科105學年度40名額中只錄取29個,高應大過去多年皆只收到20多個人,「往年技優保送報到率都不佳,」高應大招生組長杜錦玲表示,105學年度高職菁英班40個招生名額中,只錄取25個,來報到卻只有18人。

杜錦玲指出,技優保送招生狀況不像技優甄審這麼好,加上少子化衝擊,能符合保送資格的技職生又變少,所以學校調配名額自然挪移到招生率佳的管道(如技優甄審)。

以教育部立場,高職菁英班會造成其他科大在招生競爭上的不公平。沒有高職菁英班名額的高第一科大教務長李嘉紘說,當然也希望高第一科大能有更多保送名額,但更重要的,是這些選手上了科大後的學業輔導,以及技術訓練是否獲得延伸。

技優保送名額實質上砍得更多

根據制度設計,現存的技優保送與技優甄審皆是外加名額,為學校總核定名額的10%,各校可以自行分配外加名額放在哪些管道,只是過去技優保送管道中有個例外,是台科、北科、雲科及高應大各40名額的「高職菁英班」,四校共160名額不計算在外加名額內,為「外加的外加」。

引起技職圈最不滿的,就是此「外加的外加」名額被教育部砍掉。根據教育部資料,106學年的高職菁英班招生名額,台科從40個減至33個,雲科從40個減至22個,北科從40個減至14個,高應大從40個減至8個。

但事實上砍的情況更嚴重。台科大與北科大分別被扣了7及24個名額,但雲科與高應大情況卻不同;雖然目前表面上雲科與高應大仍有高職菁英班名額,分別是22及8個,但《技職3.0》記者進一步了解後,那是學校挪用外加名額補來的,兩者原本40個「外加的外加」名額都被教育部砍掉。

這事實也代表,除了教育部砍掉名額外,「學校方不願挪用其他外加名額放到技優保送」。

今年保送較競爭全因教育部砍名額?主因為「國手年」

林明錚過去帶出許多競賽金牌選手,但106學年度學生保送狀況不佳。林明錚痛斥,去年技藝競賽金手獎第一名都能確定保送台科、北科,全國技能競賽金牌則到台科大,但今年技優保送結果讓人不滿,然後選手若透過技優甄審管道,會因為過去時間都花在技術訓練,在學校成績這塊很吃虧。

在技優保送中,不同賽事與所拿到的名次,會有不同的「等第」,通常等第越高,能填的選擇就越多;1-4等第包含國際賽、展能節、國際科展金銀銅牌及優勝、5等第為國際賽與展能節正備取國手、6等第為全國賽、身心障礙金牌、7等第為全國賽、身心障礙銀牌、8等第為全國賽、身心障礙銅牌加上金手獎1、9等第為金手獎2、10等第為金手獎3。(圖/黃偉翔製;資料來源:教育部)

根據分析,可發現偶數即102、104、106學年度的第5等第人數(紅線),遠大於奇數即103、105學年度,所以「在偶數學年度第6等第起保送順位被往下擠壓」(深藍與紅色以外的線),主要原因是第5等第為正備取國手,而國際技能競賽國手每兩年選一次、展能節身障技能競賽國手每四年選一次,雖然未必每位國手都馬上升學,但數據分佈確實有集中性,造成奇數、偶數年的技優保送競爭程度落差大。

林明錚表示,能理解「國手年」的擠壓狀況,所以教育部更不該隨意砍名額。

尷尬的是,這次砍技優保送名額正好發生在偶數(106)學年度,原本技優保送就因「國手年」較為競爭的學年度,又更加競爭。

 

延伸閱讀:

職校不滿技保名額減18% 教育部:招生不佳

技優保送名額砍18% 科大校長:影響職校練技術意願

 

技優保送名額砍18% 科大校長:影響職校練技術意願

 

(記者黃偉翔/高雄報導)

受少子化衝擊,今年度四技二專技優保送名額大砍18%,其中高應大不分系菁英班從40名減少至8名,職校圈對此表示不滿,今(13)日台科大校長廖慶榮直言,「這衝擊太大了!」

根據《技職3.0》報導,因往年招生狀況不佳,技優保送核定名額從105學年度的379個減至106學年度310個,共少了69個名額,減幅超過18%。其中台科、北科、雲科及高應大四校不分系菁英班從去年160個減少至77個。(延伸閱讀:職校不滿技保名額減18% 教育部:招生不佳

高應大校長楊慶煜分析,主因是少子化趨勢,而砍名額對公立學校的招生壓力影響不大,只是對技優生來說就很可惜,早期很多透過技優管道學生都有很好的發展。

廖慶榮直言,這會影響職校投入技術訓練的意願,即使技優保送不是寬廣道路,但起碼是條路,且技能很強的技職選手對技優保送很有把握。

《技職3.0》記者追問,高應大去年不分系菁英班40個招生名額中,錄取25個,來報到只有18人,是否職校端對技優保送需求沒這麼大?廖慶榮回應,或許站在教育部立場只是少幾十個名額,但他們沒想到,對部分技職選手來說,這些名額就是一切。

廖慶榮建議,砍技優保送名額應該再緩和一點,好處可以看狀況調整,否則砍掉後就沒空間操作了。

楊慶煜提到,過去技優生在科大都分散到各系,雖然技術能力突出,但學科上更需照顧,把技優生放到一般班級來說,學業太吃力。楊慶煜還說,現在有幾個科大針對技優生開設專班,盼更多學校往這方向照顧技優生就學狀況。

廖慶榮喊話,如果學校不增加資源照顧技優生,那乾脆別收了!廖慶榮舉台科大為例子,每年收40個技優保送生,有一半將進入應用科技學位學程,專門替技優生開設的專班,例如台科大就找了肯夢AVEDA創辦人朱平協助美髮國手專業成長。

另外開設不分系菁英班的雲科大校長侯春看與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不清楚細節,但都認為砍技優保送名額對職校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