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仰光/不要再強調德國模式,台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台灣模式」

 

最近在技職教育與訓練界推動產學合作(&產學訓合作) 專班計畫,已成為很夯的作為。很多宣導文章上,還特別標註:「這是仿效德國模式的雙軌制教育訓練制度」。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前勞委會職業訓練局) 於民國104年3月13日再度修訂發布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就是來自職訓局當初的「台德菁英計畫」(原稱台德實驗班)。

當年,教育部蔣偉寧部長曾表示,自108年起,所有技職生都必須到校外實習。但各位看官,我要提醒的是,千萬別以為只要安排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就是所謂的德國技職教育模式,就可以培養出如同德國瑞士那樣的優秀的技職人才

德國技職教育訓練(Berufsausbildung)制度,也有人稱之為「學徒制度」,它的理念精髓在於他們的所謂「Dual system」,我們一般翻譯成雙軌制或二元制,但這些譯名沒能真正充分表達出這個制度的實質意義與方式。實際上Dual system是一種音樂上「二重奏」(Duet)的概念。 Dual system 是事業單位招收國中畢業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青少年),依勞動法規簽訂學徒契約僱用為學徒後,在該企業中接受工作崗位上訓練,學習各項專業的實務技能,另並依規定,定期定時將學徒送到附近的技職學校(Berufsschule)去接受教育,包括相關理論、國民教育課程等,為期一般為三年,也就是十二年國教的後三年。

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而非學生,是事業單位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德國人相信,真正專業而實用的技術必須在事業單位實際的工作崗位上才學得到。

但德國的這種制度必須建立在下列四個基礎上:

一、良好的師傅制度,依德國法規規定,事業單位必須有一定比率的合格師傅(德文稱Meister) (具一定資格、受過師傅訓練、取得師傅證書);

二、良好的訓練督導單位,德國係由全國工商總會(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tag)及各地的地區工商會負責督導學徒們在事業單位內的訓練情況與進度;

三、各地的勞動主管機關要切實保障學徒們的勞動條件;

四、妥善的訓練教育課程規範,德國係由聯邦教育訓練研究所BIBB,Bundesinstitut fur BerufsBildung負責訂定。

德國的Dual system制度,是一種「畢三項功能於一役 (訓練、教育及就業)」的制度,是一項法定的制度,而不只是一種模式。

有一位教育界的學者說:「雙軌制度是學校教育與職場教育並行的教育制度。學生對未來職業上所需知識同時在學校及職場兩地接受教育。專業性理論及一般性訓練在學校,與職業實務相關的教育,由企業提供。德國雙軌教育制度1969年起步,如今廣受年輕學子青睞。目前愈來愈多高中畢業生,在接受大學教育一開始參加此種雙軌教育訓練。2007年全德已有24,000家企業提供大專學生雙軌教育訓練計畫,而超過55%以上德國企業願意參與雙軌教育訓練」。這種說法,是完全站在教育界立場的講法,把「學徒在企業內的工作崗位上訓練稱作「職場教育」,把相當於高職階段的學徒階段,說成是「企業提供大專學生雙軌教育訓練計畫」。幾乎完全扭曲了德國的「學徒制度」。(引述自孫全文:德國雙軌教育制-夯全球)

不要以為,只要安排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就是德國模式,就可以學到專業而實用的技術了,就可以縮短學用落差了,就可以培養出如同德國瑞士那樣的優秀的技職人才。實際上是必須有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才行。

我們所謂的產學合作(從前稱建教合作)是學校把學生送到工廠去實習,是學校把事業單位當作學校的實習工廠。「建教合作」是美國職業教育中的一種模式。接受教育訓練的青少年的身分是學生,因此學生畢業後還有輔導就業的問題,接受學生實習的事業單位有擇優錄用畢業生的權利,但沒有必須雇用畢業生的義務。又由於美國在勞工部體系下,沒有什麼專責公共職訓機構,所以在美國模式下,也沒有「產學訓合作」的計畫模式。

所以,不論是產學合作也好,產學訓合作也好,都不是德國模式,也不完全是美國模式,而是台灣自創的台灣模式。

我擔心披上德國模式外衣的「台灣模式產學合作」,誰督導學生在事業單位內工作崗位上訓練的內容、品質和進度?誰管控學生是否只是被事業單位用來當廉價勞工?產學訓合作計畫,雖然加入了「訓」的角色,提高了專業技能訓練的質與量,但三年期間,白天上工,晚上上課,學生幾乎沒有做功課、做作業、看資料、休閒的時間,是不是太可憐了?

際此,十二年國教問題紛擾、高中職招生問題莫衷一是、技職院校今後何去何從、勞動力發展署苦思追求訓用合一之道,眾說紛紜之際,似可考慮真正仿效德國Dual System,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制度。稱它為「學徒制度」也好;稱它為『技術生制度』也好;稱它為「基層專業人員養成制度」也好;當年彰化教育學院院長許智偉博士(曾任我國駐德代表) 曾建議把德文Berufsausbildung的中文, 譯為「職業養成」。(Berufs=Vocational, aus=pre, Bildung = Education, training)。

結合產、學、訓界與政府資源,共同開發一個創新的模式,將其建為制度,俾提升畢業生職場應用能力與就業的穩定性,充份提供產業所需的基層人才,全面積極培育有準備的勞動力。

 

圖片來源:flickr@Thomas Nico Meuter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譚仰光/不要再強調德國模式,台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台灣模式」〉中有 7 則留言

  1. 只有一個問題
    別人紮紮實實的成功
    我們虛虛浮浮的失敗
    所以是哪裡出了問題??

    1. 問題在於德國已經做了幾十年,台灣才做幾年?再來,德國社會文化跟台灣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相比,願意讓孩子唸技職學校的家長有多少?如此一來,德國每年比台灣多產出多少比例的技職體系人才?

    2. 問題很少人願意來做技職這塊領域 學校只拼升學率 很多的技術課程都被刪減掉 變成相差的距離變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