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孩子進入程式世界的大門 – 大拇指積木創作教室

 

(記者吳孟庭/臺北報導)

前(2014)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非營利組織Code.org演講中表示,未來撰寫程式的能力對於個人發展和國家競爭都很重要。同年,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將程式設計納入中小學課綱的國家,「從小紮根」進行人才培育。而在台灣,也有一間專門讓小孩接觸程式的學習組織大拇指教室。

大拇指教室不單單只有兒童程式教學,更包含樂高(Lego)機器人教學。創辦人Eric過去曾是軟體遊戲工程師,在遊戲設計、程式撰寫領域皆有優異表現,更曾經投身手機app的創業活動。2000年偶然在雜誌上讀到樂高(Lego)程式機器人的相關報導後,決定結合自身專長,投入兒童樂高程式機器人教學,成立台灣第一個以孩童程式教學為主的樂高教學組織。

教室

大拇指教室座落於台北捷運永春站附近,教室內部充滿著童心的設計與擺設。(照片 / 吳孟庭)

 

「玩具,最能吸引小孩的目光。」一提到小朋友就滿臉愉悅的Eric表示,樂高是個不受年齡層限制的遊戲,但會選擇以小孩為主的關鍵在於,透過與小孩的互動,大人也能從孩子的笑容中得到另一種滿足。「手作樂高積木機器人對於孩子的手部運動啟發也有幫助。」Eric認為,透過此種對雙方都有益處的模式,再搭配樂高玩具,建立起孩子與程式之間的橋樑。

Eric與lego

大拇指教室創辦人Eric與人生第一台樂高(Lego)程式機器。 (照片/ 吳孟庭)

 

大拇指教室的課程著重在孩子的程式設計學習和邏輯思考訓練。藉由樂高玩具提升學習動機,讓孩子願意動手做、發揮創意完成屬於自己的樂高機器人。主張「動手做、再學習」的Eric認為,大拇指教室創造玩樂環境和經驗,讓孩子從中得到別於傳統課堂的學習體驗。Eric更進一步提到,無論是程式教學或是機器人設計,除了訓練表達、邏輯與空間感外,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成為孩子帶著走的技能。

目前大拇指教室的課程有二大類:樂高(Lego)機器組裝與程式Scratch、Python學習,學員從417歲皆有。年齡較小的孩子會先從組裝樂高積木開始,稍長一點的孩子則以樂高積木輔助程式撰寫。程式設計課程重邏輯、樂高機器人則是結合動手做的概念。而在課程的難易度上,Eric表示國外可以運用的教學資源非常多,並且會視孩童的能力與狀況而定,如樂高機器人每星期的題目都不同,孩子可以透過不同題目盡情發揮、進一步組裝完成實品。

PDF865F

在程式與樂高機器人的體驗過程中,孩子相互幫助學習,建立溝通、邏輯與空間能力。(照片 / 大拇指教室提供)

 

雖然程式設計、樂高機器人課程可以讓孩子從中建立空間感、邏輯能力,但Eric指出,大拇指教室的核心以「小孩可以得到什麼樣子的幫助」為主,不單純只是給予孩子所需要的協助,反而是透過提示,傾向讓孩子自己摸索解決之道。Eric更直言,在未來,科技一定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因此讓孩子學會「可以做些什麼」比「可以如何做」來得更為重要。

大拇指教室成立至今已有三、四年,過去合作的對象包含國小、學校社團,並且依照不同的學生族群客製不同的活動。Eric期望接下來可以擴展教室營業點、教學e化,讓孩子的學習不受環境、時間、空間的限制,更為自由與彈性。

 

DSC_0477

除了樂高機器人,程式課程也在此進行。教室內的電腦與左下方的桌子皆為活教材,可以讓孩子實際操作。(照片 / 吳孟庭)

 

ali

透過3D列印的輔助,將小孩的成品印製出來,加上自行撰寫的程式,成就獨一無二的機器人。(圖片 / 大拇指教室提供 )

 

對於台灣教育有著獨特看法的Eric認為,傳統校園學習的內容,在未來生活中不見得派得上用場,然而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台灣學生的獨特性與創意性卻逐漸消失。因此,大拇指教室的成立不單只是引領孩子進入程式世界的大門,更希望能翻轉過去以「數字」為評比的教育方式,讓學習更具彈性、孩子能從中培養態度與經驗,快速適應脫離校園後可能面臨的挑戰。

 

工業高職學不到的技術 Maker社群做到了!

 

剛開始有一群人,他們需要的工業商品規模不經濟,於是自己起來DIY,自己替自己客製化。結果,發現DIY的過程能夠獲得內在善,這股內在善甚至超過產出的外在善(經濟價值)。於是,開始不只為了實用價值DIY,更為了”爽”而DIY。

這群為了”爽”而DIY的業餘人士,在台灣的過去十幾年,先是以高價的遙控模型為中心聚集,因為高價所以人數不多。但在最近幾年,由於物美價廉中國製零件和技術快速擴散,人數突然大幅成長,並在吸收西方車庫文化之後,逐漸形成現在的Maker社群。

Maker社群的壯大,甚至到了一度給專業人士打臉的程度。世界知名的廣告公司奧美,就曾經於2013年在台灣徵求「Arduino 互動設計師」一職,但該職位的工作內容其實是需要具備廣泛的嵌入式系統知識與實作能力,並非一定要用Arduino這種工具,Arduino只不過是Maker社群最常用的微電腦開發版。雖然此事只是廣告公司試圖跨領域徵才時,由於不了解所鬧的小笑話,卻是台灣Maker社群向民間掌握技術話語權的重大里程碑。

正式的技職體系理應可以掌握技術話語權,但是三個因素,使得業餘人士更強、專業人士更弱,漸漸消弭了專業與業餘之間的鴻溝:

  • 高職筆試掛帥風氣下的技術崩壞。
  • 資訊流通發達,知識更容易取得。
  • 美術、音樂、歷史、地理等博雅教育科目為了增加教師缺額,搶食工業高職的上課時數,於是先被犧牲的,就是原先佔時數最長、耗經費最多、老師同學都感到最辛苦的實習課。

結果,原本要培育技術人才的技職體系,就只是讓大學生提早三年讀專業學科;技職體系的教育目標,反而學校外的Maker社群做到了。

你問我,這落差再怎麼小,好歹也關在學校念了三年的工業高職,有這麼容易被業餘超過?我這幾年在學校當實習課助教,帶的大部分是統測高分的電機電子群畢業生,扣除高中畢業者後樣本數約65人,多的是連三用電表都不會用、LED分不清楚極性、焊個DIP電路一堆冷焊也敢交差;他們學過基本電學,有節點概念,但是看到實際電路卻完全不會應用。以上這些只是小問題,很多有心的業餘Maker都能輕易克服,但是對電機電子群高職生來說,只不過是高一就該熟悉的「豆知識」。理應要更專業的一群人,卻做得很落漆。

甚至,前年得知台北市某市立高職資訊科不教8051了,改教更速成、卻離業界人才水準更遙遠的Arduino;另一間市立高職的電機科用積木化的NXT在做專題。這表示Maker社群文化正在反噬工業高職。

還不只是如此,角色正在互換中。當下Maker社群越來越精進,朝著工業高職教育目標前進,甚至單兵技能因跨越科系藩籬而更加全能;工業高職越來越墮落,不管老師還是學生,上課只要舒服就好。

大概除了修車、化工這種設備成本高的技能還沒有被Maker社群攻下,機械製造在不需要精度和強度的小量市場已經被3D列印打下,至於電機電子群能不被Maker追過得還剩多少?我懷疑連一半都沒有。

以下是我擷取的今年統測專業科目考題:

出處

[jumbotron]

104年 統測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專業科目(二)

39. 下列關於軟體使用功能的敘述,何者正確?
(A) Word軟體可以用於編輯動畫
(B) FrontPage軟體常用於文書處理
(C) 若在PowerPoint軟體中把簡報檔存成 . pps,就可用來直接播放該簡報檔
(D) Dreamweaver軟體常用於影像處理
[/jumbotron]

這是今年的題目,不是十幾年前的。2015年考這種題目來決定高職生升學,難怪Maker社群要把自己和學校劃清界線。雖然前者的教育目的偏向社會本位、後者幾乎是個人本位,但以從事的活動來看,「當今的Maker社群」幾乎就是「過去的工業高職」。

 

本文轉載自合作作者:林高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弘光科大餐旅系與業界合作 名廚傳授廚藝精髓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弘光科大餐旅管理系透過前台北W飯店行政總主廚、現任美籍教授麥高樂牽線,與台灣頂級安琪餐飲集團(Angie’s F&B Group) 簽定「合作交流協議書」 ,師承米其林名廚的集團總監杜喬治(Giorgio Pappalardo)這星期開始到到校協同教學,當場示範拿手經典菜義式櫛瓜燉飯,麥高樂則製作綜合鮮莓佐沙巴翁醬甜點,兩位名廚的精湛手藝令學生大開眼界。

餐旅系系主任俞克元表示,為與國際接軌加速廚藝國際化,除學生海外實習、邀請海外名廚來台短期授課、聘請專任外籍老師之外,和台灣國際性餐廳合作協同教學、實習,更可縮短產學落差,因而積極透過系上美籍教授麥高樂(Martin Nail Macleod)牽線,與台灣國際性餐廳合作,安琪餐飲集團為第一個合作的餐廳,未來將陸續與其他國際型餐廳交流與合作。

杜喬治來自於義大利北部的Lombadia,14歲就開始在家族餐廳展開廚師生涯,18歲前往瑞士餐飲管理學校接受嚴格的傳統料理訓練,之後在米其林名廚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名廚,所開設的3間餐廳皆獲得「米其林指南」評為三顆星,而被稱為「九星名廚」)身旁學藝多年,增進深厚的烹飪技術,接著連續十年在凱悅酒店集團旗下飯店服務,足跡遍及亞洲各大城市。

「如果我決定了一個目標,一定會不辭艱難地完成它,事情要做得好,需要非常深厚的基本功」,杜喬治示範經典拿手菜時強調,義式食物的精髓之一在於醬汁,在學習之初,他得耐著性子在廚房裡待上數個月,每天學習如何煮好一種醬汁,在協同教學上,也會秉持這種精神指導弘光科大的學生。

 

嚴長壽:表面虛榮綁架了技職教育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應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邀請至台灣師範大學演講。對於技職教育現況,嚴長壽直言,我們都被表面虛榮給綁架了!

嚴長壽回憶起當年剛退出聯合國的台灣,是經濟往上爬升的關鍵時刻,大家很努力發展台灣的未來,許多基礎都是當時所建立起的,而專科學校正是培育主要人力的場所。「當我們看見目前教育制度對台灣的影響,不論對與錯,廣設大學後,技職教育幾乎被摧毀掉」嚴長壽坦言,這其實是我們二十年前做的政策所延續下來的結果。

「過去二十年,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嚴長壽直言,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當然過去無法改變,我們應該思考,下個二十年該如何去面對。

 

領導人應看清世界趨勢

幾個月前,嚴長壽在一場與教育部長吳思華對談論壇上說:「尤其是技職教育,你(吳思華)就是未來技職的領頭羊,必須看準世界發展趨勢,並創造願景,凝聚出共識,才能深化成政策,帶領台灣技職前進。」

嚴長壽分析,過去台灣大量釋放大學名額,稀釋了精英教育內容,同時也摧毀技職教育,「因為大家都沒有安全感」,每個人都想往上讀,嚴長壽坦言,這十幾年來眼睜睜看著台灣技職教育走向學術化,犧牲掉下一代年輕人。

嚴長壽在他的專書《教育應該不一樣》中強調,父母永遠用過去經驗要求子女,但時代已經不一樣了,「醒醒吧家長!你是扼殺子女未來的兇手」。

 

表面虛榮綁架了技職教育

從技職的角度看,我們面臨一個新的改變。嚴長壽非常反對高雄餐旅管理專科學校(高雄餐旅大學前身)升格成學院,他認為社會需要大量基層技術人員,專科訓練出來的人才,腳踏實地、做事扎實,當時透過專科制度「綁住」許多技術人才。

嚴長壽繼續說,當他看到真正危機時,專科升格成學院,甚至已改制成大學,這是專業碰到挑戰的開始。要升格成大學,至少要擁有三個學院,而各學院間開始相互搶資源,但高餐的核心是餐飲,投資成本最高,可惜資源就這樣被瓜分掉。

「世界上沒有國家的廚師需要大學畢業!」嚴長壽痛斥。

嚴長壽認為,既然升格成學院、大學,高餐定位就不應該是為台灣培養人才,而是為全世界培養餐飲人才,把高餐當成亞洲的瑞士,以中餐為基礎放眼世界,訓練出來的學生要有能力到世界各地的郵輪、五星級飯店服務,把最好的人才行銷到世界各地。嚴長壽說,可惜升格後的高餐,專業不如以往。

「這是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就收不回來。」嚴長壽說,麻省理工學院也僅是一個學院,學院與大學其實沒有差別,「可惜這種表面虛榮綁架了台灣技職教育」(備注:事實上,麻省理工(MIT)雖名為institute,但有六個學院(school或college):理學院、工程學院、建築學院、管理學院、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院、醫療科技學院,這和台灣的學院,其内僅有一個學院是完全不同的)

英國學生進入大學就讀前,有一整年可以自由安排,叫做「Gap Year」,認清自己興趣再選擇大學科系,「所以是你選大學,而不是大學選你」嚴長壽強調。

最後他說,台灣只需要1%的菁英,剩下99%的人各安其位、各安其命就足夠了。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ㄧ):人盡其才

 

9月21日清晨,立法會代表團飛抵德國法蘭克褔,開始我們考察德國和瑞士職業教育之旅。第一日行程給我的感覺,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在於人盡其才。德國不論政府、企業、工會、學校,對於職業教育均非常有承擔,這是造就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

 

重視實踐的職業教育

這一日我們考察了兩個機構,早上一間公立職業訓練學校,下午則到訪法蘭克褔的工業園 Industriepark Höchst 中的私立職業訓練機構,兩者都令我們眼界大開。

我們接觸了幾批學生。其中一批是修讀銀行課程的年輕人,表現有禮、斯文大方。他們大都讀過文法高中的課程,有機會升讀大學,但他們最終決定轉到公立職業學校修讀銀行的相關課程。他們每星期有兩日回校上課,其餘三日則到銀行上班。由基本的接待工作開始,逐步涉獵其他深入的工作範疇。他們告訴我們,在工作中獲得很大滿足感;老師也勉勵他們將來可選擇直接投身銀行業,或選擇繼續進修,待擁有更高學歷再投身銀行界。然而,大部分同學都希望完成課程後立即投身工作,只有小部分表示會繼續進修。他們解釋,直接投身工作可讓他們更了解銀行的工作實況,僱主亦可對他們有更深認識,對他們的前途和發展更有幫助。

我們在工場接觸了另一批修讀電子學的學員。他們完成初中課程,但成績欠佳,找不到實習機會,無法升讀「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註1),但公立職業學校仍給他們機會,修讀兩年制「準備課程」,以爭取更佳的實習機會。其中一位女同學英文十分流利,她說雖然暫時未能到企業實習,但她不想像過去一樣讀書,吸收一大堆抽象的知識。她喜歡學以致用,親自動手,因此實用的學習對她來說十分重要。

工廠 設計

工場的女學員,志在從事產品設計工作。(圖/作者提供)

 

政府和企業均願意投放資源

毫無疑問,實習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地位極其重要。德國職業教育最著名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生通常每周有一天半在職業學校上課,學習包括語文、數學等基本知識,亦有跟工作直接相關的實用知識。同時學生要在相關的企業或公司實習,每周三天半。他們須完成兩方面的要求,並通過考試才可獲得資歷證書。這些資歷跟「歐洲資歷架構」掛鈎,令他們畢業後得到獲認受的資格。

學生如果希望修讀「雙元制職業課程」,首先要到相關企業、工廠或公司申請實習,在得到對方聘用成為學徒後,才有資格申請入讀職業學校。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有別於大多數國家,後者大都要求學生繳交學費接受培訓,但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不但免費,公司或工廠更會向學徒發放工資。雖然金額不高,甚至比法定最低工資還要低,但年輕人獲得工資後,至少可以邁向更獨立的生活。因此,對年輕人來說,職業教育也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出路。

跟其他國家不同,德國政府提供全面的免費教育,企業則需要提供工資,並且要向學徒提供其他培訓。把政府和企業的投放加起來,德國職業教育所耗用的資源十分龐大。為何德國政府和企業要投放那麼多資源於職業教育呢?今日我在參觀私營職業培訓機構 Provadis 時,執行經理向我解釋:企業家和政府均十分清楚,德國缺乏的是類似東亞的廉價勞工,因此必須致力進行人才培訓,提升質素,才可令相關產業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他們十分樂意投資在下一代身上。這不僅對企業發展有利,也關乎社會的未來。

職業教育令年輕人各展所長

從參觀者的角度看,我們覺得德國對教育極有的承擔。但陪同我們參觀的當地政府官員卻私下對我說,德國對年輕人的投入和承擔仍然不足,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例如德國青年的語文水平不足,未能書寫優秀的德文。她認為,問題在於每班人數較多,老師不能充分照顧每一位學生(雖然德國不論中小學,每班人數均在25人以下,相比香港已經好得多)。她又指出德國一些校舍殘舊,沒有妥善維修(香港的校舍陳舊的情況恐怕比他們更惡劣)。不過,她對教師質素整體是滿意的,德國教師的學養和能力都十分高,只是由於其他因素限制,未能全面發揮。

無論如何,我們在第一日參觀看到,德國的教育讓不同類型的青年都獲得發展機會。任何一個社會的年輕人都有不同的才華,這些才華能否發揮,是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德國通過學術型學校和不同層次的職業學校,令年輕人的才華充分發揮,十分值得我們借鏡。


註: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台灣一般譯為雙軌制。

 

相關系列文: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二):政府大力推動,企業買單嗎?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三)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原文刊載於《灼見名家》,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新創組織 專辦技職生技術交流活動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成立不到半年的新創組織「台灣技能加速器」舉辦第一場技術交流工作坊,提供技職生技術交流機會,本次免費提供50個名額。台灣技能加速器共同創辦人曾孟凡表示,願景是促進各領域職類技術交流。

曾孟凡解釋,創辦起因是製圖背景的朋友想舉辦這樣的活動,但一直未付諸行動,而先前在黑客松台灣擔任3D Printer講師的契機,將辦活動的經驗帶到台灣技能加速器中,所以台灣技能加速器是黑客松台灣分支。

參加此次活動的虎尾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工程系朱柏蔚解釋,這次活動題目是「輔具」,得先利用應用軟體Autodesk學生版軟體進行創新設計,並透過3D Printer印出。

另一位參加者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不分系林佳弘坦承,先前所學技術以競賽所需為主,參加此活動後發現自己技術上仍有許多不足。

活動宣傳則由«技職教育3.0»協助,«技職3.0»執行秘書余欣融認為,許多技術優良學生上了大學後,磨練技術機會日益減少,所以«技職3.0»往後會持續幫助這樣有意義的組織。

台灣技能加速器

參加活動的技術交流畫面。(圖/黃偉翔攝影)

 

「雖然坊間這類活動很多,但沒有專門辦給技職生的活動。」曾孟凡強調,台灣技能加速器繼承了黑客松的精神,但他們更專注在技職這塊,並希望建立各職類社群,讓不同背景的族群有交流機會。

對於經費來源,台灣技能加速器共同創辦人王振宇解釋,場地設備由黑客松台灣提供,資金部分則由關心教育的康邵公司副總林俊宏贊助2萬元,3D printer則由台灣威控睿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活動免費使用。

IMG_2764

台灣技能加速器創辦人王振宇(左)與曾孟凡(右),他們認為,以台灣技職生就讀科大的情況,技術在升學後逐漸荒廢,沒有地方發揮。(圖/黃偉翔攝影)

 

 

【國外編輯部專欄】美國學徒週 學徒制跟你想的不一樣

 

編譯/陳采華、余欣融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從今年開始,每年的11月1-7日為全國學徒週(National Apprenticeship Week),此舉旨在促進技職的創新與繁榮。如果政府不鼓勵支持學徒制,歐巴馬表示美國技術人員的素質會落後全球。學徒制的存在提升人民的技能,跟上現代勞動力的需求。

歐巴馬在2014年的年度國會演講(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上,承諾要讓學徒制的人數在2019年前增長一倍(目前全美約44萬人參與學徒制)。今年9月,歐巴馬政府更斥資1.75億美元,為的是擴大學徒制規模(事實上2014-2015年學徒制的人數成長已達過去10年來的新高),他也要求國會在明年度財政預算編入20億美元,設立學徒培訓基金。

這一切並非偶然。經濟衰退使得許多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低階勞工收入不足以養家糊口;大學畢業生無法跟業界接軌,找不到工作。但同時仍不斷有職缺釋出,因為雇主根本找不到符合條件的員工。

工作變得跟以往不一樣了,不論是工作形態、還是該工作所需的技能。當然,學徒制也早已隨時間演變了。傳統來說,實施學徒制的產業大多集中在建築業,參與學員以男性居多,現代學徒制涵蓋領域廣,如IT、醫療保健與金融業。事實上近幾年學徒制在英國蓬勃發展,學徒制甚至擴大到工商管理、零售、管理以及飯店業。各領域的雇主紛紛意識到,學徒制幾乎百利而無一害。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指出,雇主每投資1美元在學徒制上,就能得到1.47美元的回饋。

專業技能很重要,但不一定要讀大學才能培養專業。想像自己剛從高中畢業,或正經歷轉職,只要花兩年時間,接受有薪的在職培訓,外加每週約兩晚的課堂學習,結業後就能在電腦業或是醫療保健業獲得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美國勞動部指出,學徒的平均起薪超過5萬美元。想像一下自己在手術房裡協助,或是在公司安裝和維修機器。你也可以拿到證書或是副學士學位,之後更不用煩惱學貸問題。

根據Forbes文章指出,各州開始動起來響應學徒制。南卡羅來納州已經實施卡羅來納學徒計劃好幾年了,集結雇主、社區大學與地方勞動部,一起設計有品質的學徒制,滿足雇主需求,同時給予學徒所需的培訓。過去七年,參與南卡羅來納學徒制的人數從不到100人發展到現在超過10,000人。

而在明尼蘇達州,地方法院最近通過一項倡議,集結雇主、地方院校與地方官員,合力制訂四個領域的職業技能標準。這四個被寄予厚望的領域分別是先進製造業、醫療保健服務業、IT以及農業。地方政府還撥出一部份經費給學徒計劃,做為課堂教學的教育補助金。

其實有些州早就開始了學徒制,現在又有了總統的加持,可謂錦上添花。兩黨(民主黨和共和黨)皆看到了為人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價值,同時學徒制也幫助雇主找到合適的人選,為他們的事業注入新能量。

對於沒有什麼技術能力想習得一技之長的勞工,缺乏產業接軌能力的大學畢業生,或是對坐辦公室感到厭煩,想要動手,讓身心與財富雙收的人,成為學徒將引領你走向一條有意義且待遇好的道路。這會是一個勞工、雇主、美國經濟皆能從中獲利的三贏局面。

 

資料來源:

3 Reasons to Skill Up this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Week

How Apprenticeship Will Save The American Economy

Department of Labor an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elebrate first-ever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Week

 

圖片來源:flickr@Department for Trans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