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技職預算案 繼續凍結1億7千萬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11)日立法院備質詢後,繼續處理105年度中央總預算案的教育部主管經費6案,其中兩案由教育部技職司主管的計畫只解凍0.5案,「產學合作及技職教師研習」約1億兩千萬繼續凍結,而「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則解凍一半為5千萬,另外4案則是兩案解凍,兩案續凍結。

「產學合作及技職教師研習」1億兩千萬經費續凍結

立法委員柯志恩直言,她手上拿到的報告,跟現實狀況有所落差,所以質疑經費解凍後的使用成效。柯志恩舉例,她在屏東科技大學看到許多衍生產品,但校方反映教育部相關法規仍綁手綁腳,甚至衍生產品不得以大專院校名義經營,須跟學校有明確劃分,她質疑,既然要推動產學創新,為何沒有在法令上做鬆綁?

教育部技職司長馬湘萍解釋,這是關於衍生企業部分,這幾年相關法規已逐漸鬆綁,包括教育部跟經濟部協商後,公司可以設立在學校,但屏科大跟教育部反映的例子是工廠部分,因涉及到其他許多規範,未來會逐漸鬆綁做突破。馬湘萍強調,衍生企業應回歸在教學與研究,這是教育部立場。

柯志恩隨後表示,願意在經費上給予解凍。但話鋒一轉,她說,上次在法案提到,希望未來大學評鑑跟私校獎補助脫鉤,當時教育部同意,但105學年度學雜費調整還是跟評鑑結果有關,立法院決議居然沒被尊重,所以本案實質上允許解凍,但目前應意義性凍結。

立法委員蔣乃辛質疑,這筆預算有多少技職校院可享用到「產學合作及技職教師研習」計畫資源?他更痛批,目前技職校院過度重視研究而偏離實務,更設立許多碩博士班,產業需要實作人才,但技職學校卻培養研究人才,跟產業脫節,技職司如何扭轉現況?

馬湘萍解釋,技職司主管的87所技職校院都可以提出申請補助,只是多跟寡而已。對於部分技專學校設立碩博士班,馬湘萍強調研究將注重在「產學研發」的研究,至於教學實務的加強,則靠教師多元升等部分,今年會努力來推動。

蔣乃辛還說,4月份執行率為32.68%,執行數字8億2千7百萬,7月執行率為29.6%,執行數7億5千萬,「累計到7月的執行經費居然比4月少?」蔣乃辛覺得很異常。馬湘萍解釋,可能數據上是預撥款部分影響,而目前已執行近30%,將會再跟會計處確認。

蔣乃辛堅持,技職司應先釐清後,再來談解凍,隨後召集委員黃國書則宣佈繼續保留(凍結)。

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1億元經費解凍5千萬

蔣乃辛表示,目前技職司呈現的資料是所有學校的總體表現,沒有個別學校資料、績效與目標,再來這部分前後執行率一樣,可以先解凍一半。馬湘萍解釋,成效原則上都是整體呈現,但若真的需要,技職司可以彙整個別資料給委員。

柯志恩說,這筆跟頂尖大學計畫一樣,都是到年底結束,應該去思考新的長期規劃,但目前若解凍,只是讓本計畫再延長一年。柯志恩強調,很多學校盼透過新計畫谷底翻身,變成很多學校年底完成的,可以而外獲得一年經費,但這一年學校要做什麼?若只是階段性給予經費,這值得商榷,反而今年或過去3年沒拿到經費的學校,他們卻很想繼續做,柯志恩認為公平性上值得來檢討,而馬湘萍則回應,未獲教學卓越計畫補助的學校,會有其他經費補助。

柯志恩支持本案部分解凍,蔣乃辛也提議,將原本1億解凍5千萬,剩下5千萬等技職司解決上述質疑後,就給予解凍。黃國書隨即宣佈,解凍5千萬。

 

其餘4案中,「強化人才培育及產學合作機制」4000萬與「邁向頂尖大學計畫」3億元繼續凍結,而「健全師資培育」3000萬及「學生輔導及性別平等教育」業務費經費1114萬則給予解凍。

 

黃偉翔/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

 

文/黃偉翔

日前立法委員吳志揚引用了我上一篇專文〈6成學生選技職代表「技職出頭天」?只是另類的升學捷徑罷了〉質詢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認為學術傾向的家庭,為了明星科大光環而選擇念高職,並用考試心態念技職教育,排擠了原有實作傾向的孩子。林騰蛟除了解釋是近年教育部加強職業試探的功效發揮外,更強調有「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保障技術優良學生的權益,但技優生卻是過去培養技術人才議題中,鮮少被真正關注的。

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通常是讓曾在國內外技藝、技能競賽得獎,或擁有乙級技術士證的技術優良學生,可以透過此管道直升科大,不必參加四技二專的升學考試。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的核定招生名額分別為9959與418、錄取人數為8104與257,人數不多,卻也不少。

但,把技優生丟到科大就代表沒事了嗎?

近日有位曾代表台灣出征英國倫敦國際技能競賽的國手找我討論人生,雖然他當年保送上台科大並順利畢業,卻對我說:「他對未來感到迷惘。」當下的我十分訝異;能代表台灣出賽,代表他是某領域一等一的好手,再加上台灣在國際賽上都是前幾名,上一屆總獲獎數排名世界第三,這樣專精技藝的國手居然迷惘未來,不免矛盾起來。

原來,問題出在技優生在科大端的學習狀況。

我曾訪問過不少技優生,發現事情比我想像中還嚴重。「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避免被二一」一位保送上明星科大的李姓技優生這樣對我說,他高職三年都投入在技術訓練,基礎學科能力相對較弱,但在科大端,卻與其他透過筆試成績入學的一般生一起上課,微積分、機率與統計、線性代數等,非常吃力。

這是因為,部分科大招收技優生後,卻又沒針對他們的技術訓練與發展設計客製化課程,他們只是被丟到一般生班級上同樣的課,不同取向的學生卻受到同等的要求與對待。

不只課業追不上,這位李姓技優生還說,他為了求畢業,從原本的資訊工程主修轉到對他而言相對較好畢業的資訊管理,為的就是避免被二一、退學。「為了應付學業就絞盡腦汁,根本沒時間加強實務專業」李姓技優生在我面前深深感嘆。

原本的技優生都成了四不像,而且,還有更慘的。

立法委員黃國書曾引用我這篇〈技職異語/為國爭光 社會卻容不下他〉報導質詢教育部技職司長馬湘萍。專訪中的陳姓技優生是一名國手,經過多年栽培,終於站上世界舞台,回國保送上明星科大後,因學業成績不足而被退學,更因只有高職學歷,只能從日薪一千元的工地工作做起;不只如此,雖然他在某個技術領域專精,卻因沒有接受「將原本比賽技術轉化為台灣業界所需的職能」的教育課程,導致在工地上班水土不服,工作技能幾乎重頭學起。

上面的個案都顯示出大部分技術人才培育的困境:「政府投入許多經費培養的技術選手,保送上明星科大後卻沒有適當的教育環境,導致求學困難;投入職場後,又因技術沒有精進,也沒有將比賽技術轉化為業界所需職能的教育過程;最終練比賽、練技術成為了升學的入門磚罷了。」

最近教育部技職司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都開始關注此議題,雖然部分家長無藥可救的升學主義是一大施政阻礙,但政府單位有義務在現有的條件下設計出可執行的政策。而我認為,基於產業趨勢與升學主義的現實下,可以在科大設置「高階技術人才專班」,基於民國99年起併入技優保送、並在北科大、台科大、雲科大以及高應大開設的高職菁英班經驗,針對技優生學業與技術精進做客製化教學,將原本就具備務實致用底子的技優生,轉化為未來產業所需的人才規格;如同上篇專文結尾提到的,「技職教育人才在未來工業4.0絕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份量,那麼我們更需要具備知識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現在是時候,設立一套機制或專班,培養這些曾走過技術磨練與國際賽經驗的技優生,成為台灣未來所需的高階技術人才。

「技職教育的意義,是當孩子參與技術訓練與實作過程,建立他們的自信、找到人生志向,進而健全自身正向人格,培養負責、專注的態度,最終為社會所貢獻,提升全民福祉。」只要體系健全,技職教育必可隨著社會的變動,調整並培育出當下所需人才;只可惜台灣技職與職業訓練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如職能基準、科大數量與品質、師資、經費、證與照等,還有許多此處我未提及的問題,仍待我們一同找到真正的解方。此刻,就先從技優人才培養的問題開始著手吧。

 

吳志揚:家長取巧考明星科大 排擠原技職生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十二年國教103年上路,首年第一次免試入學有6成學生把高職列為第一志願,讓許多職校校長樂開懷。但今(8)日立法委員吳志揚質詢教育部時卻說:「那些人只是衝著明星科大光環來考試卻不實作,技藝工匠精神被扭曲。」

吳志揚直言,明明不是實作傾向的學生,但卻衝著明星科大名聲而選擇技職教育,因為家長認為,「與其跟一群很會念書的高中生競爭,還不如跟一群高職生競爭明星科大相對佔優勢,所以國中畢業選擇高職。」吳志揚強調,這跟目前技專校院招生以筆試為主有關,導致高職生都在補習沒在實作。

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年十二年國教首屆辦理後,第一次免試入學有21萬考生錄取,其中錄取率破9成,有多達6成學生把高職(現已改制為技術型高中)列為第一志願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回應,教育部跟各縣市政府在國中會考後加強適性輔導,包含性向與職業試探,所以越來越多家長尊重孩子興趣做志願的選擇,所以有些職業性向的孩子會選擇高職。另外,技職體系升學管道都暢通,包含台科大、北科大在百大企業都很受歡迎。

吳志揚反駁,這是樂觀的看法,回到教育分流技職跟高中的初衷,就是愛念書的孩子走普通教育,而實作傾向的孩子走技職教育;但現在家長只是為了升學而進科大,就算在明星科大都只在唸書不實作也願意就讀。吳志揚強調,這樣會排擠到其他真正實作傾向的孩子。

林騰蛟表示,目前《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已通過,對於國中與高中職的職業試探、準備也做了加強,高職的入學管道也開始辦理術科優先免試,是純粹以術科篩選學生,或頂多把會考當作門檻;另外,技專校院部分也在研議考術科的可能性,而且目前技藝優良學生有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

吳志揚強調,教育部必須加快檢討招生制度,否則看似要回升的技職教育,卻又瀰漫升學主義,這種技藝工匠精神被不當升學管道扭曲。

 

延伸閱讀:

6成學生選技職代表「技職出頭天」?只是另類的升學捷徑罷了

技職異語/我們的目標是考上台科大

 

投書/王儷穎:繁星比序應鬆綁 讓各校系彈性選材

 

作者/王儷穎(師培生)

前些日子,各大學及科大陸續放榜。相較於台大五冠王、48級分錄取等事件討論得沸沸揚揚,走上技職之路的另外半數學生進路瘸少見關注。420日,科技校院繁星計畫聯合推薦甄選入學錄取公告,雖然這件事的討論度相較於大學繁星小得多,但是以其錄取人數僅大學繁星名額一成多的1788人來看,實在無可厚非。

然而,細觀其簡章中的比序辦法,分發時各科技校院錄取學生的首要條件為「全考生比序排名」。此條件乍看之下合理,但再更仔細探究其甄選辦法,所有的學生首先根據七項比序排名項目由12750排出名次,這名次便是分發時決定學生未來的條件。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論哪一個群科哪一間學校,所有的校系都會採用同樣的比序排名項目」;所有的考生不論選填哪一校系,都得接受同樣的篩選標準。

在此制度之下,不但各校系對於招收學生之性質毫無彈性可言,在招收學生時無法對生特性做出適當的選擇,更是讓學生僅能走向唯一標準。不僅僅繁星如此,四技二專聯合登記分發亦同,所有的校系皆以同樣的加權方式(統測的國英數*1,專一專二*2)來計算總分數。

不過科技校院繁星的比序制度曾有過變化,在101學年度時,第35項的比序順序是由各招生校系自訂。雖然彈性並不大,各校可自由決定國、英、數科目分別落在35比序中的順序,但仍讓各科系有一定的空間選擇其偏好學生;到了102學年度,則轉為現行單一化的制度。對照現行大學入學管道當中與這兩者相近的途徑:繁星推薦以及指考分發,兩者的參酌條件皆是由各校系所訂定。

一比較下來,何者較能夠讓校系招收到較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生?哪一種制度會令學生只有單一的評量標準?這是再明顯不過了。

現今教育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技職體系以培養實用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更不應該使用這種單一化的方式篩選學生。四技二專入學管道應該讓校系有更多篩選學生的彈性,至少就繁星比序項目及順序、分發採計項目及加權方式兩點鬆綁,讓各校系可以針對該系特性招收符合需求的學生。學術體系在如何改善升學環境已經掙扎了許久,然技職體系更是落後了許多年。期待未來的技職體系評量能夠更加有彈性,生涯進路能夠更加的適性揚才,真正培育出學能所用的人才。

 

作者介紹:王儷穎/綜合高中畢業,現為數學科師資培育生。關注各式各樣一般人心目中的典型道路之外的世界,認為同年齡層之中的不同選擇應當受到同等尊重及對待。

 

3.0評論/新教育部長應優先做的事:別再混淆產學合作真正意涵,否則再多經費也是枉然

 

原文刊載載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標題為「技職界期許新教育部長:別窄化了看待技職的眼界

文/黃偉翔

先呼萬喚始出來,教育部長由國教體系出身的台中市副市長潘文忠擔任,而原內定為部長的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改任政務次長,因為民間團體擔憂陳良基接部長後,會持續偏重高等教育,而輕視其他部分,再加上眼前的十二年國教、課綱爭議等燙手山芋,才改由潘文忠接任。

為何起初教育部長內定陳良基?因為準總統蔡英文盼新任教育部長須與產業溝通,進而培育未來所需人才,再加上國際教育趨勢,諸如工業4.0、衍生企業等,被學界稱為「技轉王」的陳良基確實適合擔任。

目前分工由潘文忠負責國教,而陳良基則是高教與技職教育。雖然蔡英文數次喊話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但技職並非只有教育,職業訓練也是同等重要,因為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本是一體,密不可分,別窄化了看待技職的眼界。相對於現況,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雖然經費未減反增,但縮減了養成訓練的班次與人數,而大幅增加短期失業者就業訓練、二度就業訓練等,即使補救多年,至今台灣的職業訓練仍是一覺不振,還有職業訓練師員額及任用資格等多年來未曾處理的嚴重問題。離奇的是,不論蔡英文官方網站資料,或準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選前各教育政策記者會上,講到重構技職教育政策時,二專跟二技都分不清楚,況且,目前蔡英文技職相關政策大部分都是「現在進行式」,看不出有任何創舉,若政策執行者又非研究技職的背景,要如何讓人信服?

新教育部長應優先做的事:別再混淆產學合作真正意涵,否則再多經費也是枉然 蔡英文 教育政策 二技二專
民進黨技職教育政策中,混淆二專與二技,二專等同於大一大二,二技則是大三大四,所以3+2中是「高職3年加上二專2年」。圖片來源:http://iing.tw/posts/357

 

先把勞動部職業訓練那塊擺一邊,教育部技職教育這塊已有許多待解決問題,經費分配就是很現實的一環,雖然政府第二期技職再造102至106年投入近203億,但這麼多所技職校院分下來,也只是甘露水。對於過去談到爛的升學主義,技術型等培養技職人才的高中,升學率破8成,技職升學化、學術化,使得技職教育不像過去能大量補充業界所需人才,出現嚴重的產學落差與就業接軌問題。

那麽,是否有能取代學歷的就業敲門磚呢?前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曾推證的法制化,似乎有意讓所有的技術士證執照化,例如會計師、建築師等,但因很多人認為有法律上及實務上的顧慮與困難,於是此一構想並未能達成。證照(認證、執照)複雜結構問題,台灣多年來執政黨都無法確實改善,若民間認證、技術士證等非學歷系統經歷,也可以跟學位同樣獲得業界當作敘薪任用的參考,甚至讓證照內涵更具備效用,解決其浮濫與跟業界所需落差問題,那麼相信不是每位年輕人都想讀到碩博士。

該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目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以及教育部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都是加強職校產學合作,但這種「3+2」、「3+4」、「5+2」、「1+4」等專班模式並不可能大量來做取代一般技職學制,台灣97%為中小企業,所以沒這麼多廠商能量可以協助開專班。另外,教育部技職司也在推產業學院,鼓勵企業與學校共同設計符合業界所需的課程,而產業學院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到該合作企業上班,這部分似乎推不太動,每次配合的廠商都是那幾間。

產學合作最大意義,就是讓職場當做教室的延伸,讓學生直接學習業界應用中的技術。(圖/黃偉翔攝影)
產學合作最大意義,就是讓職場當做教室的延伸,讓學生直接學習業界應用中的技術。(圖/黃偉翔攝影)

 

或許答案就在建立「法制化的新學徒制度」上,而此學徒制跟準總統蔡英文所提的任何技職政策都無關。因現行勞動基準法訂有 第八章「技術生」(原稱學徒),故不能說學徒制未法制化,但「技術生」章中,又無有關教育訓練的相關規定。

雖然很多人倡導台灣應該學德國學徒制,但事實上,我們是走類似美國的技職教育模式,它與德國模式差在哪裡?就在「主體性」。簡單來說,美國模式主體是學生,在學的職校學生透過購置設備(如技職再造計畫)、引進技術業師(如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子法)、產學合作(建教合作、產學訓專班)等,強化學生實作能力;德國模式是二元制,是事業單位招收國中畢業生,並依據勞動法規簽訂學徒契約,開始業界師徒制培訓,再定期送到職校接受相關教育,所以德國模式除了是法制化外,學徒永遠在業界學技術,在學校學國民基本課程及專業相關課程,實務面上不會有學用落差的產生,職校也不必花大筆經費購置設備,卻永遠追不上業界。

進一步探究德國模式思維,「企業並非拿出經費或撥出產能給在校學生使用,只是付給自家學徒的訓練費用及員工薪水罷了!」

當然,德國模式並非沒有壞處,過早分流就是個大痛處。所以技職人才學用落差,是一個教育哲學與政策層次問題,目前我們已走向美國模式,就該加強推動業界自辦內部員工訓練,而不是在美國模式先天的弱點下,硬是要求技職學校解決學用落差問題,以及苛責企業缺乏社會培養人才責任。

德國技職教育為人稱讚,但其過早分流並非每人都能接受。台灣在過去十年,延後1年分流的綜合高中是近乎失敗收場。(圖/黃偉翔攝影)
德國技職教育為人稱讚,但其過早分流並非每人都能接受。台灣在過去十年,延後1年分流的綜合高中是近乎失敗收場。(圖/黃偉翔攝影)

 

要大轉彎成真正的德國模式,推行法制化的新學徒制度?還是在現有的美國模式上做調整?未來必須靠蔡英文內閣們針對台灣勞政資角力狀況,以及未來所需人才做深度思考。

可是回頭一看我們的新教育團隊,潘文忠與陳良基缺乏技職教育的背景與經歷。資歷上更少有與勞動部互動經驗,不一定熟悉職業訓練,很難想像如何對技職提出具備遠見且能夠執行的政策,難道未來技職問題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盼能找位真正懂技職教育且熟悉職業訓練、產業的次長補足這塊。

 

技職異語/我們的目標是考上台科大

採訪、攝影/黃偉翔

十二年國教103年度上路,根據教育部統計,第一次免試入學即有超過21萬名考生錄取,錄取率達92.77%,其中將高職列為第一志願多達6成,讓許多職校校長樂開懷,當時的教育部長蔣偉寧認為:「學生開始考量自己興趣,不再唯有讀書高。」甚至「學生棄高中選高職」案例不在少數。

時間快轉到今天,105年國中教育會考剛結束,《技職3.0》記者追蹤103年「棄建中選大安高工」的學生林伯瑞(化名),試圖去釐清「技職出頭天」表面下的真正含義。

當年國中成績全校第二名的林伯瑞放棄了高中,現在已是即將邁入高三的大安高工學生,他受訪時輕鬆以對,自信展露無遺,似乎未來都在自己掌握中。

原本記者想專訪林伯瑞,但媽媽劉淑芬(化名)卻堅持陪同受訪。

走上相約的速食店二樓,記者馬上認出穿著大安高工制服的林伯瑞與身旁的劉淑芬,他們似乎正在討論著什麼;時間已是晚上9點,劉淑芬強調訪問不能超過1小時,剛從補習班下課的林伯瑞會過度疲累,深怕影響到隔天的上課。

其實記者約訪林伯瑞前,爸爸林易銘(化名)便考慮再三,深怕報導會影響到即將面臨升學考試的林伯瑞,溝通數次後才願意讓林伯瑞受訪。

棄明星高中讀高職 我的目標是考上台科大

聽到記者問起林伯瑞國中時期的成績表現,劉淑芬掩蓋不住對兒子的驕傲說:「林伯瑞從小就一路補習到現在,他國二開始校排第2名,那是2千多人的學校!班上程度都很好,競爭激烈,所以認為林伯瑞進建中很有機會。」

然而,林伯瑞剛好遇上十二年國教第一年上路,會考表現並不理想,由於建中免試名額不多,再加上超額後從作文開始篩選,林伯瑞雖然5A但作文「只有」5級分,排序在他之前的人很多,多到讓林伯瑞沒機會進入建中就讀。

根據十二年國教制度設計,若不透過免試入學,則可以再參加特色招生;在免試入學中若學校報名人數超額,則必須用其他成績來排序,例如國中會考成績。所以新制度一上路便被罵「假免試」,因為明星學校報名狀況絕對超額,仍然要比考試成績。

劉淑芬無奈聳聳肩,坦言如果要拚特色招生風險太大,再考一次兒子或許能進建中,但可能更糟。

當初林伯瑞在國中時做的性向測驗,傾向設計與理工科系,而且他十分憧憬著去google工作。

填志願的最後一天,原本決定再考一次特色招生的林伯瑞命運大翻轉。父母進一步分析:「認為要去google工作需要理工背景,除了台清交成,其實台科大理工也很強,再加上讀非明星高中後考取台清交成機率較低。」

後來劉淑芬上網一看,才發現大安高工電機科其實分數很高,風評不錯,國立科大錄取率75%,而且台科大榜單很多來自於大安高工。「所以想說,如果都是要拚升學,不如去高職拚三年後考台科大,會比去競爭激烈的高中拚台清交成簡單多了。」劉淑芬直言。

其實劉淑芬與林易銘真正受影響的,除了親戚、補習班與學校老師、同事建議,最大莫過於林伯瑞的哥哥林群浩(化名)。

「林群浩國中時期成績較差,所以進入高職就讀,在林伯瑞抉擇志願同年,卻以全國第9名之姿考上了台科大,那時候覺得,如果林群浩可以上台科大,以林伯瑞的程度應該也可以考進台科大才對。」劉淑芬說。

「可是後來發現,林伯瑞的大安高工同學,也很多這種”高分低就“的學生,原來大家都這樣”跑“,我們認為,好在有用這種模式去升學。」劉淑芬看著林伯瑞現在穩扎穩打、一步一步走向心目中的台科大,似乎鬆了一口氣。

「最後,我們家就選擇了考試相對較不競爭的技職,為了考上台科大。」劉淑芬說。

兩年前,林伯瑞原本已報名補習班,打算衝刺特色招生考試,但最後一天家裡決定去大安高工就讀。「當然不想考第二次特色招生,累死了,填志願的最後一天很煩,很多建議、資訊、升學率等等交雜在一起,最後想說,雖然很想念建中,但就乾脆去大安高工算了,畢竟大安也是高職裡的建中。」林伯瑞說。

我們的目標是考上台科大

記者找到一路上看著林伯瑞做抉擇的哥哥林群浩,目前就讀於台科大,他的話總是不多,但似乎若有所思。

「他終於解脫了。」沈默一時,林群浩冷不防丟出了這句話。

「我國中三年都在打電動,但林伯瑞三年都在瘋狂唸書。」林群浩露出有些不捨的表情說:「或許父母是對我課業上的表現感到失望,所以轉而把希望押注在林伯瑞身上,也希望彌補他們學歷不夠光彩這一塊。」

林群浩認為,林伯瑞雖然不笨,但其實不是天才,所以變相需要下很多功夫苦讀,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國一開始都凌晨1、2點才睡,而周圍給他的觀念灌輸,就是國中校排前幾名,應該非念建中不可。

「起初他們一直在猶豫不決時,我直接了當說,林伯瑞不是讀建中的料,因為考出來的成績就是不夠,所以他可能不適合考試這條路。」林群浩直言。

當記者詢問,最後決定林伯瑞去大安就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林群浩又陷入短暫沈默。

過了一會,他說:「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關鍵,是我考上台科大這事實;高中考上台大較難,但透過高職考進台科大相對容易。因為我以前國中成績是吊車尾,結果進入高職三年後,居然翻身考上台科大,出乎父母意料之外。」

我們也想當技職選手

林伯瑞實作表現其實不差。

「我實作表現一直都很好,考工業配線、室內配線、工業電子技術士證等,實習課該做的我都有做完,並拍攝記錄下來,感覺這些東西在升學推甄的備審資料用得到。」林伯瑞驕傲地說。

在一旁的劉淑芬補充:「一開始去大安,我認為他比較適合透過甄選入學拼台科大,因為他高一開始成績排名很前面,只擔心統測又出狀況,所以林伯瑞很積極當幹部、社區義工、社團幹部,甚至學校小論文都有得獎。」劉淑芬換了口氣,繼續說:「他一直很優秀。」

目前是上班族的劉淑芬曾請林伯瑞練習焊接板子,並囑咐,「以後要當領導者,當下屬發問你卻不會,會被看不起。」

前陣子林伯瑞的學校老師正在找同學當技能競賽選手。林伯瑞坦承,他很想參加成為選手,但看到其他選手都要練習到晚上9點或更晚,甚至還要為比賽請公假,錯過學校考試與上課,「一旦課業被影響,我心裡就會毛毛的,如果每天練到晚上,根本沒時間唸書,晚睡早起又容易在課堂上打瞌睡,會影響到升學考試。」林伯瑞說。

劉淑芬與林易銘都認為當選手太累,甚至跟補習班老師討論過選手一事。「除非比賽名次很前面,才有升學加分的優勢,不然沒意義,如果現階段把時間投入在練技能,也是為了上台科大,但去台科大唸書的方式有很多種,那不如就按部就班好好讀書,為何還要分心練技術當選手,並承擔風險呢?」劉淑芬說出大家討論後的結論。

無獨有偶,哥哥林群浩也談到對選手的遺憾。

「林伯瑞其實很後悔沒當選手,因為認為當選手的人,實力沒有他厲害,但爸媽以前就反對他當選手,現在還是反對,就是希望他好好升學,考上再說。」過了一會,林群浩坦承,前陣子家裡對於林柏瑞是否當選手,有不小的摩擦。

當初學校老師正在找選手人選,有跟爸媽討論。林群浩認為林伯瑞可以同時勝任實作與課業,只是家人都持反對意見,擔心影響到升學考試,而林伯瑞的補習班老師也不建議學生去當選手,因為當選手要到可以保送台科大的地步,要很拼。

林群浩說:「我是支持,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讀過高職的遺憾,因為都在拚升學,技能都沒學好;另一部分可能是台科大讀了兩年後的經驗談,當你升到台科後,跟同學的程度都差不多,唯一能比較的就是技能掌握度,我們拚學術也拼不太過台清交成學生,唯一的優勢就是技能。」

其實林群浩很羨慕林伯瑞。「他一年後升學時,一定跟當初的我有很強烈的對比,我念高職時是升學考試導向,完全沒碰實作,但他因為在校成績好,可以走推甄這方面,所以升學考試只佔其中評分一部分;若可以重來一次,我還是會走一樣的路,因為我高職在校成績不好,不能推甄,只能靠考試拼台科大,既然如此,即使想當技能選手,也被迫現實不敢去投入。」

會後悔嗎?

劉淑芬說出了許多家長的內心話:「做家長就害怕幫孩子選錯決定,但林伯瑞這兩年有按照我們當初的規劃與設想, 按部就班往台科大努力,覺得欣慰。」

兩年前,當志願確定錄取大安高工電機科時,林伯瑞整整關在房間哭了一整個下午。林伯瑞坦承:「看到那些明星高中會有自卑感,因為自己當初有機會穿他們的制服,卻沒有去挑戰,再加上對未來的恐慌感。」

劉淑芬笑說,「當時還買了兩桶冰淇淋給林伯瑞,想趕走他的憂鬱。」說到此,劉淑芬的笑容不再,直說:「因為林伯瑞認為自己高分低就,滿腹委屈,如果不是剛好碰到十二年國教上路,以他的成績,在前一年一定穩上建中。」

突然間,劉淑芬戴在手上的iWatch響了起來,裡面傳出林易銘的聲音:「該回來了。」談到這,其實已遠遠超過劉淑芬給記者的訪問的時間,就這樣,結束了這場訪問。

道別後,劉淑芬帶著林伯瑞繼續趕往人生的下一站,汲汲營營,走得很急。

 

備註:為保護當事人,林伯瑞、劉淑芬、林易銘、林群浩皆為化名。

潘文忠:檢討評鑑對技職學術化影響 並擴增經費挹注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教育部長潘文忠今(21)日舉行上任後的第一次記者會,強調會導正技職學術化現況,透過評鑑設計的檢討與經費挹注擴增做起,並鼓勵學生高中畢業先就業,再讀大學。

潘文忠坦承,過去評鑑確實引導了科技大學朝向學術化,科大與大學追求評鑑成績,在評鑑指標引導下,特色都模糊掉了,而技職教育須培養更多務實致用的學生,未來教育部會檢討評鑑機制與相關指標。

現場記者問到,過去大學與技職經費落差,未來是否會調整?潘文忠指出,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林全都很關注技職的發展,會透過經費的增加,在技職教育上著力。去(2015)年底立法院修正《教育經費編列管理法》,教育預算比例從22.5%提高到23%,每年可增加約120多億教育經費,其中一部分將挹注技職經費。

對於鼓勵學生先讀大學的社會價值觀,準總統蔡英文拋出教育儲蓄帳戶政策,鼓勵18歲先去就業,再由政府、雇主提撥一定金額,加上年輕人的薪水,成為他未來的教育基金。潘文忠指出,教育部將建立機制,鼓勵高中職畢業的年輕人,先到社會上歷練一番,然後再進入大學就讀。

友傑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鄧貴友認為理念很好,但執行上很有問題,因為現在家庭環境大家都很好,再加上少子化,不會為了少少的薪水而選擇不去讀大學,家長只希望學生升學,專心在讀書上。

潘文忠認為,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意味著必須重視學習者個人的差異與學習歷程有所不同,不能再用一致的標準、進度,套用到每一個孩子,而教師也要從過去傳授的角色,調整成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教練,教學方式、教師編制勢必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