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二、科大教授期待的技高生?技職端審查成熟嗎?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108 課綱上路,接受新課綱洗禮的首批學生迎來高二下,明年將面臨技專考招變革,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專題實作與實習科目學習成果時,許多技高學生最在意的是:科技大學教授想看什麼?

對此,科大端被要求制定「評量尺規」,建立一套選才的審查標準作業流程,發掘更適合各校系科的學生,而科大端和技高端的對話是否已做足準備?

新課綱學生明年上戰場 科大端評量尺規未成熟?

制定評量尺規需要持續反覆討論及修正,普通大學方面,高教司於 106 年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由高教司擔任統籌角色,統合科大和技高進行系統性運作。不過,全教總高中職主委張瓊方指出,類似優化招生選才和評量尺規的計畫,技職司 109 年才開始補助經費給各技專校院,成立「選才專案辦公室」,當普大跑 3、4 年終於培養出審查標準的最大共識,面對起跑不久的科大,擔憂明年首批新課綱考生即將上路,新制度會不會難以順利接軌?

張瓊方指出,技職司下放預算後,科大顯然關起門來各自為政,針對評量尺規如何做,禁不禁得起檢驗,技職司、科大端幾乎無相關訊息,認為背後應有統籌科大的主要推動角色,引導科大端和技高端做出更多「頻繁」的連結,為技高老師創造對學習歷程更具體的想像和認識,進而指引技高學生。計畫需創造屬於技職端的特色,而非跟在普大普高身後走。

有技高教師拜訪技專院校時發現,科大評量尺規差異大,研究型學校和實務型學校,列出的依據完全不同。當科大標準不一,是否能回歸群科中心,從群科進行指導,讓不同群科學生有更明確依據,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或其他參採項目?此外,受到少子化衝擊,部分私校忙招生,未必重視學習歷程檔案,背後的審查品質也值得討論。

該師還提到,現代社會強調未來要培育「跨領域」人才,機械科學生若只從事機械,可能十年後會被淘汰,如能配合新課綱修跨領域課程,完整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或許才符合科大教授的期待。

張瓊方對此表示,當評量尺規缺乏修正過程,不夠明確,技職端無統籌單位制定大方向,交給各校自行處理,背後浮出兩問題,一是導致科大列出「集點式」標準,例如要求英檢 900 分、取得某證照等,進而發生軍備競賽;二是各科大教授想要什麼人才?專精或跨領域?當缺少定見共識,技高將不知如何輔導學生修課,盼技職端盡快調整。

技職司:已有共識、將持續完善

「學習歷程檔案是按評量尺規審查,依照以往評審技高的做法,只是將其文字化。」教育部技職司科長陳秋慧說明,假設有 10 位教授在評技高學生,過去評審時已有一定的共識,只是沒寫出來,因此評量尺規不會完全跳脫技專校院過去的招生經驗,也謝謝大學端已先開發出來,讓技職端參考。

關於科大端如何制定審查標準,陳秋慧提到,會先透過一個科系進行實作,接著去年展開試評,從而進行調整和修正,「無論是從理論或實作,就按照他們的步驟,趕快把它(尺規)完善。」

針對技高端不清楚技專校院的選才期待,陳則認為,新課綱下,普高對接大學,新增探究與實作課程,即從無到有;但技高對接技專校院的專題實作課,以前都持續在做,代表技專校院在選才時,審查的技高生成品並不陌生,配分上不會只看學習歷程檔案,專題實作仍是科大端看的重點項目,加上招生簡章寫明的其他必採及選採項目,透過評量尺規,盼在審查階段了解學生的技術及對未來的發展與想法。

至於談到選才專案辦公室計畫的統籌角色,陳秋慧表示,今年是由指定 5 所科技大學,主要帶領所有科大各群科來跟技高各群面對面討論,並針對招策會已發展出的學生學習原則進行溝通,確認科大端對技高學生的期待,「目前我們還未做絕對具體文字化的說明,希望是留一些空間,提供彼此彈性討論的機會。」

陳秋慧指出,該計畫目的是盼技高和技專真正達到專業上的相互理解,透過彼此合作選才上獲得共識,並在課程方面讓 15 群科更對準 20 群類。另外,針對部分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學校,國立科大也組織每一地區的公私立科大,就不同的專長到偏鄉發展課程,都是技職司強化科大端和技高端連結的表現。

展現個人特色的「在學履歷」

臺科大副教務長施劭儒表示,臺科大和技高都有持續保持對話,以選才專案辦公室為例,臺科大有 6 院、20 個系所,每系先推派種子教師,針對選才規範進行討論,列出尺規後邀請 8 大省工校長、教務主任及各群科老師進行共計十幾場的座談會,釐清彼此的疑慮和建議。

對於技高教師大部分的擔憂,施劭儒指出,多是害怕學習歷程檔案和備審資料做不出差異,最終淪為軍備競賽,「我們有列的,不代表學生全都要符合,我們有和校內種子教師討論,其實學生只要把最好的表現提出來就好,不用拿出很多件。」

「學習歷程檔案和履歷非常像。」施劭儒憶述留美經驗,談到出國留學都採申請制,當年他只憑成績難申請到理想學校,是配合履歷,讓教授看到論文發表、專利等亮點,最後順利被錄取。因此施認為,學習歷程檔案也是進入職場前的磨練,讓學生學習呈現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施劭儒表示,學習歷程的另一層涵義,在於當未來的世界更多元、面對的問題更複雜時,下一代應要更具備多元的能力,而不只侷限在部定或校定課程內,因此針對檔案內容,科大端可思考未來學生要具有的能力,將其訂成尺規。

透過評量尺規影響升學導向

虎尾科大機械設計工程系主任黃自貴表示,現今臺灣的教育環境,升學考什麼、技高教什麼,長期下來學生可能學業表現很好,進到科大端學習卻已熱情不再,唯有透過各系科依照各自發展特色,擬定參採內容及評量尺規,促使技高端呈現一些資料,調整課程培養學生特質或多元表現,讓科大端從學習歷程中找到想要的學生,同時學生也能進入適合系科,認為這項改變正向且值得期待。

在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與改革要求下,黃自貴認為,此能重新審視技高階段在課堂上授予學生怎麼樣的知識與態度,「所以參採內容會分各種不同面向,不是單獨看學生成績或有幾張證照,而給他一個考試成績。」

黃自貴認為,若學生在技高階段想轉型,課程與表現也應該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中,最重要的是,讓科大端能看到學生在某個領域的熱忱,盼引導學生不要受限於升學,而是擺在適合的系科,發揮熱情與成就,才是技職教育最重要的層次。

【108課綱】專題報導:
一、豐盈學習歷程 留給技高學生自由舞台
二、科大教授期待的技高生?技職端審查成熟嗎?
三、跨領域課程推動困境 需師生共同實踐

【108課綱】一、豐盈學習歷程 留給技高學生自由舞台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108 課綱上路,接受新課綱洗禮的首批學生迎來高二下,明年將面臨技專考招變革,其中學習歷程檔案是外界備受討論的焦點之一。

學習歷程檔案未強制要求學生上傳,但在技專校院升學方面,採計學習歷程檔案的入學管道包括甄選入學、技優甄審,以及面向普高生的四技申請入學。甄選入學作為招生校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入學管道,在第二階段採計上,「學習歷程檔案」和「專題實作及實習科目學習成果」為必採項目,至少占總成績比率 40% 以上,顯示其重要性。

111 學年度甄選入學第二階段採計方式。(圖/擷自招策會簡報)

現行的備審資料檢視不易,真偽難辨,部分坊間補習班提供「模板」供學生套用已見怪不怪,不只做不出特色、無法反映真實學習狀況,加上未限制項目數量,最後恐淪為軍備競賽,對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能取得更多資源的學生更有利;另外,什麼都放且急就章的情形下,成果厚厚一本,通常讓技專教授難以檢視。

隨著 111 學年度起的考生全面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備審,教育部雖然做出多項調整,例如,改為各學期(年)階段性上傳、需經教師認證、建置中央資料庫系統彙整格式等,不過實務現場當前,仍有值得討論的聲音。

退回重改?重新思考學習歷程意義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做不好,教師怎麼辦?

學習歷程檔案推行約一年半,師生累積經驗期間,高雄高工教務主任許靖卿引述國教署說法,只要教師確定學生的作業是在課堂內完成,即確認檔案真實性,就可認證通過。許卻留意到,少部分教師相當介意學生資料做得「不夠好」,擔心交出去會不會丟學校、群科或教師的臉?

彰化高商英語教師巫彰玫還發現,很多都市學校,當學生上傳檔案後,教師退回去要求重做,儘管是基於好意,卻已經違背學習歷程在「成果記錄」的意義,回歸到為學生「評分」。究竟教師是以升學目的為重,還是以課程需求為重,兩者不徹底互斥,卻需要反思。

面對教師的擔憂及考量,許靖卿認為,當教師覺得學生做差,對學生來說,或許已是全力以赴的成果,盡量勿以評量的標準決定通過與否,要把評分和認證切開來看,「大家都在陸陸續續調整習慣和觀念。」

巫彰玫補充,若今天有一份新聞英文報告,學生將其傳上歷程檔案時,在技術面,應要表達為何選擇這篇文章?準備中遇到什麼困難?如何解決?而在歷程面,可藉由選出的新聞,進而說明自己的興趣和相關知識學習等,比「好累」、「好刺激」等抽象形容詞更加具體及完整。

「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在於,回歸學生要的是什麼。」羅東高工汽車科教師洪進源認為,過去臺灣家長習慣干涉孩子,而教師總會擔心學生不夠好,建議多給學生空間,會發現他們也能做到,甚至做出意料之外的成果,「如果學生什麼都不要、不想動,那任何政策和鞭策都沒辦法。」

表現多元化 細節需持續調整

技高分各群科,在檔案的表現方式各有不同,有教師舉商業類科,學生影片作品容量較大,雖然國教署建議掛在外部平臺即可,但對學生有風險,可能上傳到 YouTube 後未來會被下架,導致成品無法完整呈現;另有學生透過歷程檔案,呈現自己每個月的畫作,並以文字說明媒材和理念,如何解決困難等,卻受限於容量和解析度,教授難從電子檔看出畫技進步歷程。

「在多元的情況下放框架,難免會限制學生發揮的可能性。」全教總高中職主委張瓊方認為,或許未來需考量如何依細節分批處理,盡量放寬界線。

收到相關建議後,國教署將原本容量規定為文件 2 MB、影音 5 MB,目前調整至 4MB 和 10 MB,盼學生有更多呈現空間;另外針對上傳期限,原要求學生在期末上傳,但現場聲音認為會撞期末考,於是後來也發公文,請學校開放至休業式結束後兩週。

學習歷程檔案資料格式規定。(圖/國教署)

非都市地區資源落差

此外,有技高現場端教師反應,非主要都市學校資源較少,有時學生只能「跨縣市」參加相關說明會,教育部應規劃更普及、具公共性的方式傳達資訊,讓不同社會階層和城鄉的學校和家長,在資訊平等的狀況下準備學習成果。

國教署表示,署內一直有陸陸續續邀請學生和家長互動交流,包括分享會、說明會及論壇等,以 3/21 活動為例,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以學習歷程檔案為題,進行跨校經驗分享,而針對偏遠地區學校的推動,也提供相關補助,開放學校向署內申請舉辦座談會。

國教署舉辦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分區分享會。(圖/國教署)

針對偏遠學校的資源挹注,國教署表示會鼓勵校方多用師資,創造多元開課,目前有一項「高級中等學校均質化」計畫,就有師資媒合措施;在選修課程方面,則會補助學校教材費或另外聘請教師的鐘點費,強化高中職和大學技專端的交流。

至於有聲音擔心,學習歷程檔案需要一定的資訊能力,對技高端或偏遠地區學生是否有影響?國教署指出,如果學生在學習歷程的檔案或製作上有疑慮,可參考署內在草屯商工網站的懶人包,提供檔案互轉、能以何種軟體製作和記錄學習軌跡等說明;但有教師認為,都市和偏遠地區的落差仍比想像中得大,需要更多關注。

國教署認為,技高分不同群科,學習歷程出來都是各特長下的成果,當學生在記錄學習產出時,最重要的是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要不是假借他人代做,都是學生真實的呈現。去年大學招聯會公布「三重二不」審查原則,普高技高均適用,包括重視學習校內學習活動、資料真實性及重質不重量等,如有疑義,署內都願意聆聽各界建議。

【108課綱】專題報導:
一、豐盈學習歷程 留給技高學生自由舞台
二、科大教授期待的技高生?技職端審查成熟嗎?
三、跨領域課程推動困境 需師生共同實踐

《退場條例》列立院優先法案 林奕華:需檢視私立技專獨有人才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立法院第 10 屆第 3 會期開議,近日舉行召集委員選舉,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方面,由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和國民黨立委林奕華擔任召委,本會期與技職教育議題較具關連的重點法案,屬沸沸揚揚引發熱議的《退場條例》。

張廖萬堅委員辦公室表示,教育部現有多項優先法案,包括《退場條例》、《創新條例》,另有科技部的《太空發展法》,因本會期時間較短,要排入其他技職教育相關法案有困難。如有機會,盼將《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修法草案排入議程,針對加強勞檢、勞動教育等進行討論。

林奕華則指出,大學人才的養成,應對接國家各產業人才的需求,在談《退場條例》時,除關心少子女化與私校經營狀況外,也需定期檢視國立大學和技專沒有,而私立技專有的稀缺人才,防止因退場發生人才斷層。

林奕華補充在專報方面,將進一步討論 108 課綱,在多元適性下如何納入更多技職教育範疇,以及現在外界在談雙語教育,新北有提出對應技高的方案,但技專端如何看待仍需多加了解;另也欲針對 Maker 教育、職業試探場域進行考察。

《退場條例》被列為立院本會期重點法案,基於國內多所私校面臨退場危機,如何轉型、保障師生權益、土地與校產等問題備受關注;《創新條例》則欲由頂大和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研究學院」,藉放寬組織、人事、財務等事項,讓產業有序參與產學研發,進而帶動國家重點領域產業發展。

對焦重點產業、培育專業人才 產業學院2.0再出發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為鼓勵技專校院對焦國家發展產業,培育專業人才,教育部推動「產業學院計畫」,以兩種辦理模式進行,包括以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的培育專班,及鼓勵師生接軌業界的實務職能方案。

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方面,媒合技專校院和產企業,輔導學生畢業前通過專業證照,強化實務及創新能力,培育出務實致用的人才,在 109 學年度核定通過 18 件計畫,涵蓋光電半導體、資通訊、數位經濟、塑膠橡膠、智慧機械、智慧紡織、綠能及風電、鋼鐵金屬、海洋科技及新農業等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共計 99 家企業、培育 526 名應屆畢業生。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陳玉君指出,該計畫目的在於回應國家重點產業需求,讓學生經培育茁壯後直接進入就業市場。過去計畫是讓單一教師自行申請,以個人力量尋找合作產企業的方式進行,但教師自身專業不一定明確對焦企業需求,因此後來建置「促進產學連結合作育才平臺」協助媒合,並要求專班要由兩所學校以上共同辦理,讓課程規劃更完善,盼提升產學媒合率和企業留用率。

其中,北科大結合華科集團、長春石化等公司,透過校內的能力培育中心,推動課程聚焦在智慧製造、先進製程及先進材料等領域的專班,並輔導學生考取 iPAS 相關職能認證,培育具有實作力和就業力的專業人才,回應近年工業 4.0 及智慧製造成為製造產業發展核心的趨勢。

另在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方面,則鼓勵技專校院組成師生團隊,針對各領域產企業營運或技術需求,赴業界進行技術服務或專題研究,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及研發能量,強調精進師生專業實務能力並回饋系科教學。在 109 學年度核定通過 164 件計畫,參與學生達 560 名,合作機構產業別以製造業、技術服務業及資通訊服務業為主。

以農業領域為例,虎尾科大企管系為農牧場打造智慧管理系統,用於電子化管理、牧場田野調查等需求;嘉南藥大資管系則結合微溫室農作物栽培與物聯網感測技術,讓農家可隨時監控作物生長,均在對應臺灣農業面臨人口老化、人力欠缺、氣候變遷及耕作面積縮小等挑戰。

教育部鼓勵技專校院透過「促進產學連結合作育才平臺」,積極與產企業共同評估規劃,針對人才培育或技術合作等需求申請該計畫補助方案,加強技職端與產業界的鏈結。110 學年度申請計畫須知可至計畫網站,或洽詢臺科大產業學院計畫專案辦公室。

專訪/張明文:10年內 新北每所高職都有雙語課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為落實國家 2030 雙語政策,新北市教育局推動技職雙語教育政策,培訓 54 位技高雙語教師,盼 10 年內各校都有雙語課,讓技高學生磨練專業技能的同時學習專業英文,最終接軌國際;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從個人經驗和技職雙語政策 4 大方向出發,強調雙語對技高學生的重要性。

談到過去臺灣的教育環境,張明文認為在人才篩選方面較「病態」,當學生的國英數社自有一、兩科弱,升學路可能就會走得很辛苦,但不見得每個孩子 5 科都能均衡發展,優點弱點並存才是常態,考量技高學生的發展,新北設計屬於技職體系的專業英文及職場英文,深化學生外語能力,利於銜接未來就業或出國深造。

回顧自身學習經驗談,張明文稱自己是傳統教育下的「失敗案例」,畢業於花蓮師專、曾擔任小學老師,當年的張明文視外語為考試工具,還因那時小學不必教英文,在修畢所需學分後,便將英文拋向腦後,更坦承:「現在回想起來,英文是我一輩子的夢魘。」

如今,張明文堅定英語生活化的重要性,認為多聽多說才有進步機會,「生活中用不到,推任何(教育政策)都很辛苦」,張明文認為臺灣這一方面做得還不夠,盼從教育打造習慣使用英文的環境。

推動雙語 4 大方向

針對未來新北在技職雙語的政策方向,張明文以「雙語城市」為目標強調 4 大方向:生活化、普及化、在地化和國際化。

張明文表示,英語課程要和技高學生產生連結,結合學生在校專業,增加學習動力,並讓學生不受經濟弱勢等因素影響,拔尖扶弱,人人都有機會「學得好」,而目前也有大專院校願意開放免費數位學習平台、多益輔導課程給有需求的技高學生。

新北市技職雙語教育暨大專校院資源共享會議,跨教育階段校際間資源共享與合作。(圖/新北教育局提供)

值得關注的是「在地化」。張明文說,如同介紹坪林,會想到豐富的茶文化;介紹金山萬里,則不忘當地海洋文化,在地化是接在生活化和普及化後的延伸,盼各校規劃在地英語課程,讓每位學生都有能力以外語介紹家鄉及各文化背後的專業領域。期間再透過舉辦職場英語體驗營、產業參訪等活動,並擴大與大專校院及產業的資源連結,培育出企業所需的國際化技術人才。

張明文指出,新北目標在 10 年內,讓所有學校都有雙語課程。以往技高校園英文堂數少,且幾乎無外師授課,但 109 學年度第二學期,新北技高雙語學分班 54 位教師和 34 位大專校院的支援師資,將和技高教師合作授課,共計 176 位教師投入技高雙語協同教學。

「自己痛過,才希望下一代不要跟我們一樣。」看著自家孩子從小接受相對有趣、生活化的英語課程,張明文感慨成效彰顯,更堅定表示,「教育能讓一代比一代好,這是我們的理念、價值,同時也是使命。」

林志城/疫情猖獗 益發顯現醫事技職人才價值

文/林志城(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校長)

Covid-19 肆虐邁入第二年,從838案開始的本土案例再次引起恐慌,傳染力高且在低溫環境可以存活很久的病毒特性,使疫情變化莫測,需要整合許多專業人員一起在前線作戰,在醫院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不只有醫師和護理師,更包含從事採檢、檢驗、疫調、消毒的醫檢師、醫放師和醫管、醫工、環衛等專業人員。這些類別之高教人才養成非常重要,且需要投入許多教育成本。

以 108 學年度護理系日間部學士班為例,自私立科大畢業的人數為最多計 3,876 人,遠高於私立大學的 1,172 人和公立科大的 712 人,更別說是公立大學的 134 人了;其他如醫放系和醫檢系亦由私立科大培育較多人才的類似情形。調查結果亦顯示:「私立醫事科大畢業生本職在職率超過 13 年,且轉職次數僅約 1.7 次」,證明私立醫事科大是醫療院所最穩定的人力供應者,其中無附屬醫院的醫事科技大學,更是公立醫院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庫。

由此次部立桃園醫院統計的資料更看到公立醫院的正職人員在職進修也是以私立醫事科技大學為主。根據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調查元培今年在全國各醫院之在職進修生和實習生共有 1,241 位(其中在部桃就共有 105 位),更有 1 萬 2000 多位的「在職」畢業校友在醫療院所和衞生單位服務。除醫學系所之外,醫事相關系所的教學成本也是很高,尤其是學生前往醫院實習,學校更須按員額付費。

因此,以「私立培育的人力供公立的機構去使用」的價值邏輯,這樣的醫事類學校是不是比某些訓練人才供某企業使用的大學還要公益?可惜許多評審政府各項獎補款的委員多為工商專業,評分指標之設計未考量醫事技職教育背景因素,以去年私立科大獎補助款的中位數為例,非醫事科大(採樣 45 所)平均每位學生所獲補助遠高於成本較高的醫事科技大學(採樣 10 所)1,697 元;以兩組科大中所獲最高獎補助款的金額計算,差值更高達 10,115 元!

依大學扮演知識中心角色的三元螺旋原理而言,培育醫事人才供醫藥衛生產業所需,其實正是醫護人員最堅強的後援,及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的表現,私立醫事科大之公益性不可言喻。

未來醫護人才將長期供不應求,但在目前尚未正視此問題的情況下,加上技高端已完全無衛護類科而導致無生源的窘境下,以供應公立醫院從業人員為主的無附屬醫院之私立醫事科技大學將越來越難有發展空間。故薦請政府的人力規劃單位思考對這些提供醫護穩定人力資源的學校多一點政策性保護與協助。

撕下榜單後 陪伴技優生的科大專班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在高職階段磨練技術,從技能競賽脫穎而出的國手,以技優身分保送科技大學後,部分學生卻因長期偏重實作,造成和科大課業銜接困難,形成浩蕩風光進入科大,卻以休退學收場的現象,過去更曾有媒體報導技優生休退率近 7 成

對此教育部 105 學年度推動技優領航計畫,要求開放技優名額的技專校院提供學習、技術及就業支持措施,後續公布 106 學年度數據,指專班學生平均退學率下降至 3.06%

目前,並非所有開放技優生入學的學校都有設專班。據 110 學年度技優保送簡章,共計 14 校開放,卻僅 5 校有專班,包括台科大、雲科大、北科大、高科大及中科大,其他仍是讓學生進到各系班級上課為主。

課程彈性和選手認同感

當技優生以優秀技術保送科大,專班如何張網接好學生?以雲科大為例,機械、商設、工設類群的技優生,入學後集中進入設計技優專班,共同上素描、色彩學等基本課程;大二開放全校跨院修課;大三、大四規劃讓學生到業界實習。

雲科大設計技優專班主任尤宏章解釋,科技大學多用學科概念在規劃課程,但對學習過程以技術和實務為主的技優生,常常升學後難適應,對此雲科大從學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共識著手,大一集中上課,「以前的對手成為現在的朋友,至少身旁有一群懂你的人。」

除了集中技優生,專班也和創設系普通班一起上課。尤宏章說,會請具備乙級或甲級證照的技優生開課,為所有同學教麥克筆表現技法、3D 及 2D 軟體教學等,執行約 2 年成效顯著,「選手最缺的一點,就是會做但不會教」,過程中,被教的人和教的人都在成長學習,也能從考試入學、學科能力可能相對較好的一般生,達到互補效果。

從課程彈性規劃來看,大一下選課時,專班生會得到一張空白課表,盼學生自主學習,規劃個人需求,同時老師會從旁觀察課表和學生職類的相關性,提供建議;尤宏章坦言,這些制度調整都需要校方願意改變觀念來推動才有效,而藉由修正,108 學年度專班退學率僅剩 2%。

「不僅如此,我們應從技術實務面,讓技優生認識理論。」專班推動期間,尤宏章曾發現有一名技優生自稱不懂微積分也不敢修,但在實習訪視時卻發現,對方爐火純青操作的設備,其實和微積分概念息息相關,進而讓他反思:課堂教的,是否和業界仍有一段落差?

學業、技術不放手

另一方面,台科大已在 102 學年度開設和專班概念相同的應用科技學士學位學程,107 學年度整併為機電技優專班。37 位技優保送生入學後,大一全校不分系,大二可自由選擇要進入專班,或到台科大任一系就讀,目前進專班的學生,平均一屆 10 位左右,佔約 25%。

負責台科大技優專班、台科大機械系教授李維楨解釋,在技優生大二進到專班後,分為機械製造和電子技術兩組,和傳統電機系或機械系的不同在於必修科目減少、語言和技術面的實作課程增加,期間會安排產學媒合及業師授課,並鼓勵學生出外比賽及出國交換。

李維楨提到,目前教育部設有經費補助,讓技優國手能在外尋找和技術有關的課程學習,例如一名專精珠寶金銀細工的學生,便找到業界教珠寶設計的老師,在工作室持續磨練個人技巧。

至於針對技優生的學業補救輔導,專班提供伴讀服務,媒合學長姐和有需求的學生,以最多 4 人小班、每週 2 小時的形式進行,課程包括微積分、物理、化學等;英文輔導班則請業界老師到校授課。

談及技術和學科平衡,李維楨認為雙方都很重要,尤其英數是學生銜接大學,甚至業界的重要科目,「臺灣很多技術文件都是英文,而數學也是一切學科的根本」,儘管科大端有提供輔導,也盼選手在高職或國中階段,不要輕易放掉英數,避免升學後適應困難。

「科大應該基於學生過去的訓練,讓他們的技能更上一層樓。」李維楨解釋,學生在高職和技能競賽所學的技術仍偏向藍領工作,但在台灣,相關工作的薪水並非特別理想,盼學生學更有用、更先進,和世界接軌的知識和技能,在職場發揮競爭力。

技優生需求面

若從技優生角度出發,以粉刷國手身分進入雲科大設計技優專班的大一生徐紹峻形容,「學習像一座金字塔,底部是基礎,尖端是(粉刷)施工做法」,技優生和一般生的不同,只在於他們是從技術開始訓練。

談到科大端提供的協助,徐紹峻盼學校加強選手實作,發揮技優專班所長,例如他私下協助雲科大導師在外接的校園修繕改造案,除了發揮個人技術,也學習接案、估價等細節,更貼近業界現場;此外將競賽融入課程,讓學生在課堂期間準備參賽作品,徐紹峻認為能強化自身的上課動力。

徐紹峻也指出,過去他就讀其他科大,國手選拔賽期間只能頻繁請事假補課;據知雲科大有安排配套措施,讓選手備賽時能以不同方式的門檻通過學業,更加體恤選手。

此外,近期以技優保送申請北科大建築系的公東高工學生林暐宸,明白許多工廠公司缺人,都想收已有基層操作經驗或實用技能的員工。盼未來進到科大後,校方能安排足夠的產學課程,供學生到現場操作學習,「而不是以一般課業埋沒原本就為技職拚進全力在技術學習的學生,讓學生畢業後出現就業空窗期。」

增加專班推動能量

過去技優生休退率高居不下,讓技優生有無獲得科大端照顧的問題成為焦點,但一線教師們都紛紛強調,技優生不該被貼上「不會讀書」的標籤。尤宏章指出,要求技優生技術、學業都優秀,「猶如要水中的漂亮金魚到天上飛,那是全能的超人了!」以英文來說,至少讓技優生學習和自身職類相關的專業英語,引導學生灌注自身真正所需能力。

認同技優專班理念的大湖農工教師林明錚指出,選擇選手培訓,參加全國技能競賽、全國技藝競賽的學生,在高中職階段投入大量時間努力精進技能與鑽研技術,在學校課業上更需要教師的關懷和協助,因認為技專校院端最重要的是傾聽技優保送生的需求,細緻規劃專班的學習輔導、技術精進、跨域整合及未來就業發展,讓技優生能夠持續精進專業成長,充滿自信、優化實力,養成畢業即就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