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翔/把職校當企業經營:「公東模式」如何培育技職人才?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把職校當企業經營:「公東模式」如何培育技職人才?

 

文/黃偉翔

只要說到木工,多數讀者可能不知道,台灣許多優異的師傅、技職教師,甚至培育技職國手的團隊皆是當年公東高工所出品。甚至,我看到一個數據,自1970年至1999年公東高工共在國際技能競賽拿下11金牌、4銀牌、5銅牌及10優勝獎,究竟它辦學有什麼獨特之處?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未來技職教育創新轉型的參考?本文試著帶領各位讀者一探究竟。

先不談教育部挹注資源的多寡,目前台灣技職教育最大問題就是去技術化,以及定位與功能性不明,許多技術型高中或專業群科(即高職)學生同高中生拚升學,升學到技專校院的實務選才過程又沒落實,科大與普大在培育人才方面無差異化,導致人才對應到勞動力市場沒有區隔,業界找人才的主要依據為學歷而非學力,技職學用落差成了眾矢之的。

早年的公東高工哪裡不一樣?「公東模式」又如何解決來自教育體制面所導致的學用落差問題?

公東高工:本土化學徒制的寶貴經驗

在我先前專欄指出,台灣學用落差絕對不只是表面數據上師生比、經費挹注、少子化或學歷迷思這麼單純,而是體制面與政策方向所導致的。由於台灣政府1980年代起採納美派人士的政策主張,走向「美式」職業教育模式,屏棄德國模式,雖然也有其優點,但學用落差成了台灣技職先天上的弱點。

美式與德式差在哪裡?假設一個青年同時在企業與學校兩端學習,在美國模式是青年學生到業界實習,這跟台灣情況類似,也導致不少學生權益被剝削的案例;而德國模式,則是業界勞工到學校上課,也是我們經常聽見的正統「二元制」、「學徒制」,它讓人才得以在業界學技術,學用落差自然就小。

雖然台灣很想學德國模式,但他們還有工商總會、法規、資格證書等配套,台灣要學也學不來,除非政府以技職為主體來做全盤規劃,這是極大工程,留待往後專欄再來討論;當年的公東高工倒有幾分德國模式的味道,但並不相同,可是正因其不同於德國模式,我把它視為「本土化學徒制」的寶貴經驗,可以當作未來技職教育創新轉型的參考典範。

上個月我有幸兩天一夜貼身採訪省政府時代的公東高工前校長黃清泰,黃清泰一上任校長,馬上提出「學習生產結合教學」、「機械製圖科負責繪圖、機工科負責加工出產品、木工科則負責生產家具,並對外銷售,所得平衡學校收支,師生更在過程中磨練技術。」此決策確實也做出亮眼成績。

公東高工前校長黃清泰。(圖/黃偉翔攝影)

當年公東高工學生所製作的病床,不論品質、價格都具備競爭力,後來台北醫學院、耕莘醫院、台東聖母醫院、台東馬偕醫院等,都相繼大量採用公東高工產品,完全改善學校財務狀況,使公東學生的好技術廣為人知,而師生所分配到的利潤更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有分紅,學生自然會開始珍惜物資,讓加工留下的材料物盡其用,例如拿剩下的小木片來做小板凳,教師更因參與生產訓練,專業技術等同業界生產線上的師傅,與時俱進。

當年黃清泰校長的治校理念即把公東高工當作企業體經營,以實習工廠為核心,而其他行政單位如教務處、學務處也一同配合運作。儘管如此,公東高工本質上依然是「校辦企業」非「衍生企業」,不論在當年或現行教育法規都是不被允許的。

衍生企業就是將校內師生的研發成果,在適於孵化的校園環境裡,催生出產業創新,其本質是「師生創業而非學校創辦企業」,若是學校創辦或投資入股超過50%,並直接參與經營則稱為「校辦企業」。

當然,當年的公東模式沒有上述這麼簡單,而其能力本位教學、交替式教學、階梯式教學、群集教育、師資培育模式等異於其他高職的脈絡,都是當年為了對抗僵化教育體制所衍生出來的。

台東公東高工老師羅正明(右)指導木工科的學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東模式」在現今台灣還有機會實現嗎?

第一,目前教育部、勞動部及經濟部都有Maker相關推動計畫,培養學生從小動手做習慣;《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9條規範,國中小須有融入式職業試探課程,在108新課綱中也強化了科技領域的課程與師資。另外校園創新創業的推動也如火如荼在推行,這些都創造了有利接軌「公東模式」的友善環境。

第二,雖然從先前的《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草案、《高教創新轉型條例》等,衍生企業入法仍遲遲沒下落,但日前立法院剛三讀《科學技術基本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現在公立機構研究人員與公立學校行政人員可以兼任新創公司職務,可見台灣相關法規正朝著鬆綁方向前進,衍生企業入法只是早晚的事。

第三,雖然台灣仍無校辦企業,而高餐藍帶作為台灣少數衍生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也被多所關注。目前高餐藍帶經過風風雨雨後,也已步入正軌,它的佔股在先前增資後,變成高餐大48.64%、高餐大校友總會1.36%及法國藍帶50%,雖然高餐大本身佔股不超過50%,但加上校友總會佔股實質上就是50%,近校辦企業。

第四,高餐藍帶公司獨立運作,但座落於高餐大校內,也積極與高餐大師生交流、開放實習,教育部也曾透過典範科大、雙星計畫投入近2億競爭型經費於其中,此與「公東模式」把技職學校實習工廠當作企業運作的形式相似,且過去屏科大薄鹽醬油與美國、日本許多衍生企業經驗、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經驗,都可當作參考依據。

因少子化衝擊,台灣學校急需開闢學費以外的財源,此外,為了技職教育不再去技術化,凸顯辦校特色並與在地產業鏈結更顯重要。而台灣業界近98%為中小企業,也使學生在業界實習能量不足。綜合以上所述困境與條件,站在看向過去與未來的技職教育,當年的「公東模式」值得當作未來技職教育創新轉型的重要參考。

公東高工學生作品。(圖/黃偉翔攝影)

黃偉翔/大學推動衍生企業——台灣高教下一個必須面對的議題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大學推動衍生企業——台灣高教下一個必須面對的議題

 

文/黃偉翔

最近有一則外電,是關於美國一間學校投資新創公司1.5萬美金,現在除了賺到現金2400萬美金,更握有該公司市值高達1900萬美元的股票,這給了台灣什麼啟示?

衍生企業入法的討論,刻不容緩!

在台灣媒體版面上,曾出現中國大陸紫光集團併購各地公司的消息,當時紫光的目標鎖定台灣和美國的半導體廠,引起台灣社會對紅色供應鏈的一陣恐慌,但大家知道嗎?紫光集團只是中國大陸北京清華大學所設立的控股公司下其中一個企業集團,簡單說,它是「校辦企業」。

很難想像,一間校辦企業,能夠有如此的規模。

根據《2010年度中國高等學校校辦產業統計報告》顯示,該年度北京清華大學的控股限公司資產總額約為500億人民幣,收入總額為350億人民幣,當年利潤更達到11.4億人民幣,更捐資2億元人民幣支援北京清華大學未來兩年的辦學發展。

2億元人民幣,相當於9億台幣,我們過去頂大也只是5年500億的預算,且還是由所有頂大分攤使用。

這看在台灣高教經營團隊,能不口水直流嗎?

此外,衍生企業能夠成為師生的實習場所,也有機會幫助面臨少子化衝擊後的大專校院帶來額外財源收入;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專校院學生累計至112學年度,較102學年度減少31.5萬人,若以學年度每位學生學費公立5萬,私立10萬簡易估計,高教學費收入市場在112學年將減少約300億元。

開拓學雜費以外的收入,不只是生存課題,也是國際趨勢。

 

衍生企業非校辦企業,更不是學校附屬機構

當然,以台灣的情況來說,應該推的是「衍生企業」非校辦企業;舉Google、Yahoo、Cisco等世界一流的知名企業為例,這些公司都是由美國史丹佛大學技術所創立;日本也不落人後,早稻田大學師生創辦超過75間衍生企業,是全日本第一,而類似的情形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大學推動衍生企業早已是國際高等教育趨勢。

然而,台灣呢?

我們教育部定義衍生企業為「大學為建立辦學特色,提供師生教學實習機會,協助學校研發成果商品化與技術移轉,鼓勵師生創業及協助產業創新,得透過人員借調、資金投資、技術入股等方式推動衍生企業。」若依據Brett、Gibso、Smilor(1990)和Birley(2004)等學者的定義,大學衍生企業應符合兩個條件:

  1. 由大學的教師、研究人員、學生參與創辦。
  2. 其核心技術系源于大學的科研成果,或利用大學中的設施和資源開發成功的科研成果。

白話一點,衍生企業就是將校內師生的研發成果,在適於孵化的校園環境裡,催生出產業創新,其本質是「師生創業而非學校創辦企業」。若是學校創辦或投資入股超過50%,並直接參與經營則稱為「校辦企業」。

目前台灣的衍生企業沒有法源依據,但現行法令並未限制大學發展衍生企業。

在法源上,衍生企業第一次出現在《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草案第23條,但因立法委員們對此仍有疑慮而刪除;隨後遭刪除的條文略做調整後,教育部重新將其訂於《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讓衍生企業有法源依據;但新政府上台後,《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收回教育部重新檢討,而高教轉型部分則另訂《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切出來處理,也開了公聽會。

2016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招委柯志恩召開「高教衍生企業」公聽會,邀請科技部和教育部及各界專家學者與談。 圖/報系資料照

 

衍生企業真有政府說的利大於弊嗎?

雖然有學者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市場化是大學從傳統經濟走向知識經濟時代過程中出現的新趨勢,也能增加機構的財政自主權;另一方面,在大學的角色定位改變後,會更強調品質與績效,能提高教育服務的競爭。「高等教育的功能不再僅限於只講求品德淘冶,培育社會菁英分子的搖籃,也因此,社會大眾對於高等教育之要求,逐漸著重於實務能力的培養。」

但並非沒有反對聲音。

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在立委任期間,就曾針對《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草案第23條所規範的「衍生企業」質詢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她批評,「衍生企業會讓高等教育更市場性、商品化,大學的公共性更模糊,且認為,今天只要做任何形式的投資,一定會有風險,這就違反當時這些財源為教育使用的目的,學校不應將來自學生的學費與國家補助款用在非教育用途上,這些財源是否產生跟公共性矛盾之處?」

這也是部分反對團體主要的觀點。

此外,我認為衍生企業最麻煩的,不只是財源,更在於衍生企業主導權的獨立性如何不被校方影響。

借鏡文化相近的中國大陸,部分文獻指出,其實賺大錢的校辦企業只有那幾間,大部分校辦企業仍有資金瓶頸;若規劃缺失,或出了問題,得由學校承擔所有責任;另外,多數大學只著重研發,在生產與營銷上仍與市場有段落差,其實不利校辦企業發展。

「對於校辦企業提供師生做教學實習的機會,執行上已失去原本用意。」黃偉常與劉臻(2012)研究更發現,校辦企業最終成為了「賺錢工具」與「養老(人)機器」,實習制度只是例行程序,並不重視,此外在實習品質的評鑑制度上也不健全,容易流於書面報告程序,並無太多考核功效。Kwong(1996)更早就提出深層批判,中國大陸校辦產業是否改善教育品質值得討論,但是這套制度侵蝕了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更使得社會階層兩極化,因校辦產業會隨著地區、科別、程度而成效不同。

根據我進一步觀察,從中國校辦企業利潤排名可看出,獲利前幾名都集中在中國大陸東部的省、直轄市;若台灣全面推行「衍生企業」,是否會更拉大現今台灣城鄉教育資源落差?賺錢獲利與有能力提供師生實習、教學機會的公司,會不會都集中在特定幾間學校?(例如台大、台科大)

在相關資料與案例中,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由以校企資產分不清、相關人員從中私自挪用的案例不曾停止;台灣前陣子才爆出年收逾千萬的屏科大薄鹽醬油向大廠買生醬汁爭議,高餐藍帶也遭遇不少抗議,可見台灣在推行衍生企業前,與社會大眾溝通,及監督機制研擬絕不可少。(延伸閱讀:高餐藍帶一把火,照亮台灣高教的發展困境

但台灣也不是沒有正面例子。在黃富玉(2014)的研究中指出,雖然相關法令仍在建置中,但台北科技大學校仿效辦企業模式,於2012年成立北科大創新公司,投資總資金中15%作為學校的股份,獲利結算盈餘的15%亦回饋母校,希望結合畢業校友經驗,促進產官學研資源整合,提升產業創新及科技發展的能力。

推行衍生企業就一定能為台灣的大學帶來額外收益嗎?如果市場的餅就是這麼大,台灣衍生企業又得面臨市場競爭,真的利大於弊?但台灣過去的交大無名小站、屏科大薄鹽醬油、高餐藍帶等經驗仍值得借鏡,不論是否有缺失。

「衍生企業」必定是接下來,須台灣社會共識與熱烈討論的高等教育發展重大議題!

雖然相關法令仍在建置中,但台灣現階段也已經有類似的衍生企業。產官學研資源應該如何整合,是台灣高教必須思考的問題。 圖/報系資料照

 

參考資料

  • 高校校辦產業生存與發展思辯,肖向萌,2011,科學諮詢,31,39-40。
  • 試論校辦企業的興衰與得失,毛錄林、袁吉鴻,2012,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1,15-16。
  • 中國大陸高校校辦產業對我國高等教育之啟示,黃富玉,學校行政雙月刊,93,2014/09。
  • The new educational mandate in China : running schools running businesses., Kwong, J.,1996,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6, 185-194.

專訪/立委質疑賠款20億?林玥秀:除非高餐大片面毀約

 

採訪/黃偉翔

攝影/黃偉翔

第9屆第2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2次全體委員會議中,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立院質詢時指出,若高餐藍帶持續虧損而毀約須賠2至20億,並質疑高餐大校務基金只有6億根本賠不起,更透過股權技巧規避立法院監督。對於高教創新衍生企業,高餐藍帶是指標性的案件。對此,《技職3.0》專訪高餐大校長林玥秀,釐清高餐藍帶營運狀況與萬一之下的賠款。

高餐藍帶全名為高餐藍帶國際教育股份有限公司,103年由法國藍帶設立公司,高餐大再用校務基金投資以取得股權(高餐大校友總會也包含其中),並以辦理補習教育方式作為開端,就是現在坐落在高餐大校園內的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合作方式由高餐大提供建築物(即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即廚藝硬體設備,而法國藍帶提供專業技術的智慧財產權與品牌商標專利。(延伸閱讀: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林玥秀強調,除了開拓高餐大財源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藍帶平台提升高餐大國際知名度,並輸出中華美食到國際上。(延伸閱讀:黃偉翔/高餐藍帶一把火,照亮台灣高教的發展困境

若想檢視高餐藍帶合約須簽署保密協定,所以外人無從得知合約內容,即使是教育部高層也一樣,這也是黃國書最大質疑之點。因為高餐大找了第三方校友總會一起投資入股,使得高餐大占有股權永低於50%,就不必受立法院監督,但前高餐大校長容繼業、校友總會曾對記者表示不認同此種說法,強調此舉是讓校友總會有穩定的收益來源,以讓校友受惠。(延伸閱讀:高餐藍帶矛與盾/立委黃國書:基於公益目的,合約內容應受監督

立委黃國書質詢高餐大校長林玥秀。

立委黃國書針對高餐藍帶一案,在立法院質詢高餐大校長林玥秀。(圖/技職3.0資料庫)

 

對於規避監督,林玥秀補充,高餐藍帶董事會中,高餐大派3董事1監事,且高餐藍帶受高餐大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監督,也有主管機關教育部在盯著。

林玥秀透露,合約內並未註明賠款事宜。至於20億鉅額賠款,林玥秀坦承私底下請教過多位律師後,結論是若高餐大單方面毀約,則須按照國際商業慣例,賠償金額是合約10年淨獲利或營業額,約2至20億之間。話鋒一轉,林玥秀強調,目前高餐藍帶仍持續營運中,高餐大不太可能毀約,更不用提賠款。

商業之間有簽約 要培養守法的世界公民,當時被主張高餐蘭黛招生營業,這樣變成高餐大片面毀約,只是凸顯要負什麼責任,商業契約上,沒履行義務要索賠,有的商業會把資金槓桿操作在營業額,但最後還是要到法院,這是我請教律師綜合起來 大概有這樣的圖像

據了解,高餐藍帶預計開兩個班共32個名額,目前只有18人報名,收入約1800萬(每人學費105萬估算)。林玥秀說,曾在7月董事會中向法國藍帶總裁安德烈.君度(Andre J. Cointreau)提出資金上的協助要求,但畢竟法國藍帶完全是商業考量,被君度回說「法國藍帶非高餐藍帶提款機」,再加上今年高餐大校務基金才剛增資600萬,很難回頭再要求學校增資,所以目前先以開設密集短期班,即使不賺錢也要讓資金得以週轉,讓金流穩定。林玥秀強調,目前高餐藍帶營運資金很穩定。

透過林玥秀轉述,君度在10月中董事會強調合作三原則,第一是必須遵守法律;第二是高餐大與法國藍帶雙贏為前提;第三是什麼都能談。高餐大才說服法國藍帶准許開設密集短期班。

高餐藍帶投資股權獲利

法國藍帶、高餐以及校友總會間,投資與股權分配。圖表左上為增資前後三者投入資金總額;圖表右上為增資前三者股權;圖表右下為三者增資後股權,校友總會1%(1.36)、高餐49%(48.64)、法國藍帶則是50%;圖表左下為預估每年獲利。(表/黃偉翔製)

 

根據《技職3.0》報導指出,目前股權比例換算成校友總會每年收益約19.6萬,校友總會共出資30萬,第二年可回本;法國藍帶每年收益則是719.6萬,共出資1100萬,也是第二年即可回本。高餐藍帶預估,正常營運後,高餐大一年可獲利7百萬,4年後就能回收校務基金的投資,所以長遠來看,對高餐經費有正向助益。但《技職3.0》記者獨家拿到相關文件顯示,此預估是基於高餐藍帶2017年度營收為1億4千8百萬為前提。(延伸閱讀: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對於高餐藍帶營運狀況,只能等待時間來證明一切。林玥秀強調,自己是新上任的校長,沒有任何「過去包袱」,對於高餐藍帶的決策,自己沒有預設立場,但身為校長,希望高餐大能夠透過高餐藍帶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延伸閱讀

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高餐藍帶矛與盾/美國藍帶敗訴賠12億

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高餐藍帶矛與盾/即日起開始招生 15月課程105萬

高餐藍帶矛與盾/高餐藍帶總經理請辭 校方強調不影響合作方向

高餐藍帶矛與盾/立委黃國書:高餐大用國家資源投資私人企業 應立即停止招生

高餐藍帶矛與盾/立委黃國書:基於公益目的,合約內容應受監督

黃偉翔/高餐藍帶一把火,照亮台灣高教的發展困境

 

黃偉翔/高餐藍帶一把火,照亮台灣高教的發展困境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高餐藍帶一把火,照亮台灣高教的發展困境

 

文/黃偉翔

日前立委黃國書與何欣純在質詢台上砲轟教育部,讓原本「安全下莊」的高餐藍帶一案爭議又浮出了檯面,此議題我從年初開始就持續追蹤,我想,有必要協助大家釐清事情始末與爭議點。

▎高餐藍帶一案初衷

高餐大為何想引入藍帶?首先,是希望透過藍帶全球50間分校網絡,將中華美食整合輸出,據我所知,藍帶已有泰國菜輸出的前例,高餐大更曾派教師去考察位在曼谷的藍帶分校,合約內也載明,開始營業後的第2、3年起,高餐大中廚系可以跟藍帶廚師共同研發國際版的中廚教學。另一部分,是盼透過藍帶獨有教學培訓系統,強化高餐大教師專業,並在教學上讓學生受惠。最後,則是想提升高餐大國際知名度,打進國際舞台,獲利並非合作案的初衷。

不只如此,此案為第一個校務基金轉投資案例,若此衍伸企業案例成功,不只對高餐大校務基金有財務上的挹注,更是國立大學與國外私人企業合作的新模式。況且,正常營運後,預估高餐大一年可進帳7百萬,4年後便可回收校務基金投資。而教育部也願意協助高餐大踩出這一步,盼能在財源上、教學上與品牌上都對高餐大有正面影響。

▎看似一樁美意 為何抗議聲不斷?

爭議一:為何高餐大與國外私人公司開補習班?

其實要藍帶師資來台教廚藝沒這麼難,許多公私立大學都可聘任外籍教師,那為何高餐藍帶無法?因為它是公司,底下再成立補習班,也就是目前看到的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

起初高餐大與藍帶談合作時,教育部鼓勵走推廣教育方式,就不會遇上這麼多爭議與阻礙,但因為藍帶深怕失去know-how保障,且是營利為主的私人企業,所以堅持用成立公司方式,保障雙方權益。

爭議二:藍帶在國外的爭議

去(2015)年年底,藍帶美國分校以不實行銷手法,誇大課程對就業的幫助效果,誘使學生貸款報名,結果被藍帶學生集體訴訟,判賠12億台幣。令我在意的是,因敗訴所以美國聯邦政府不再對藍帶提供貸款後,在看到無獲利前景的商業考量下,全美16間藍帶分校全面關閉。

如果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高餐藍帶呢?不敢想像。

雖然藍帶總公司聲稱,是把美國那邊的版權轉賣給美國職業教育集團(Career Education Corporation,簡稱CEC),並由CEC獨立經營,但畢竟仍是合資開設,很難撇清關係。

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的廚具皆為法國藍帶指定使用的廚具。(圖/黃偉翔攝影)
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的廚具皆為法國藍帶指定使用的廚具。(圖/黃偉翔攝影)

爭議三:高餐學生完全不在高餐藍帶招生目標中

「合作案對高餐學生沒直接幫助」是最讓高餐大師生嚥不下口氣的一點。事實上,藍帶在與不同機構合作時,他的課程定位也不一樣,雖然部分聲音頻罵藍帶是補習班,但在澳洲,藍帶與當地高等教育機構合作是有正式學位可拿,且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歷。而藍帶在台灣的定位是「發放證書的廚藝學院」,非學位課程,高餐藍帶課程確實比亞洲地區的其他藍帶分校更完整,硬是多了後面6個月的餐飲管理課程,就是希望鄰近國家可以來台灣的高餐藍帶上課。

以此定位來看,主要招生目標當然非高餐學生。更何況,高餐藍帶上課時間在平日,若學生超過3堂課沒上就會被藍帶當掉,根本無法參與,另外,高餐藍帶學費是105萬,即使真的較其他藍帶分校優惠,仍是一般家庭負擔不起的價格。

爭議四:挪用原師生餐廳,租金讓利過頭

目前高餐藍帶場地是用教育部1億3千5百萬經費,改建原高餐大師生餐廳。雖然內部人士對我強調,原餐廳使用率並不高,但確實對校園資源產生排擠作用,且高餐藍帶設備無法在實質上給高餐師生使用。另外,有師生質疑為何此筆經費不拿來改善高餐大老舊設施,則是因為此筆為專款專用經費,並不能恣意挪用他處。

在租金部分,由於硬體是由政府經費建置,根據國有財產相關法規,該設施給校外人士使用,須收租金,但在與高餐藍帶十年合約中,前三年每月租金為10萬,中間三年12萬,最後四年則是14萬,過度優惠(賤租),但換個角度想,高餐藍帶公司股份中,藍帶只佔股50%,意味著租金除了優惠藍帶也優惠到高餐大。

國外許多大學「把教育當產業看待」,所以高餐大從事商業行為補貼校務基金不是不行,但必須正常反映成本,否則只是用國家的錢補貼租金,事實上根本便宜了藍帶。

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示範教室,至今仍未有過學生上過課。(圖/黃偉翔攝影)
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示範教室,至今仍未有過學生上過課。(圖/黃偉翔攝影)

爭議五:持股比例受質疑,資金流向待釐清

除了教育部1億5千萬的經費補助外,高餐大校務基金共投入2千8百萬。據我進一步調查,持股有三方,分別為藍帶、高餐大與高餐大校友會,其中讓高餐大校友會參與,內部人士盼「部分獲利能讓高餐大校友受惠」。

起初高餐大與藍帶共同出資1千萬後,按出資比例,藍帶持股50%、高餐持股47%,而校友總會持股3%。但由於過去高餐藍帶受限法規無法招生,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盈利持續虧損,所以董事會上決議增資,分別由法國藍帶與高餐各出資6百萬,校友總會因資金不足未進一步出資,所以股份被稀釋僅剩1.36%,高餐大為48.64%,藍帶則是50%。

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蘇國垚請辭一案,居然是跟藍帶總公司請辭而非高餐大校方。(圖/黃偉翔攝影)
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蘇國垚請辭一案,居然是跟藍帶總公司請辭而非高餐大校方。(圖/黃偉翔攝影)

資金部分,應仔細攤開來,一項一項檢視其流向。

高餐藍帶雖座落在高餐大校內,但事實上,是獨立運作的個體,以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請辭一案來看,居然是跟藍帶總公司請辭而非高餐大校方,可見藍帶仍是合作案談判中較強勢的一方,更多疑點,或許只能細看那神秘的合約內容了。

高餐藍帶一案經過許多關卡,從跟藍帶談合約開始、建設資金爭取、使用執照、勞動部《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4款的法規限制、部分師生反彈等,目前也開始招生了,而國內對衍生企業概念似乎還無法接受,先前放在《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草案第24條就因仍有許多疑慮而刪除。若以上爭議能釐清,用較前衛的方式思考,在少子化趨勢下,高等教育如何透過新的營運模式,增加額外收益與教學內涵加值,達到永續經營目的,值得我們在高餐藍帶一案發展中持續關注與深思。

 

|延伸閱讀|

 

高餐藍帶矛與盾/立委黃國書:基於公益目的,合約內容應受監督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6日立法委員黃國書曾就高餐藍帶合作案質詢教育部,教育部長潘文忠當時允諾仔細徹查。今(30)日黃國書質詢時強烈質疑合約書內容的簽約對象,更踢爆高餐藍帶疑似空殼。高餐大校長林玥秀表示,合約有簽署保密條款,非關係人不得檢視。

黃國書質詢教育部技職副司長王明源是否看過合約內容與權利金數目,如何確定簽署對象是法國藍帶公司,王明源坦承沒看過,也不清楚,只有聽高餐大校方報告。

4月初高餐大新上任校長林玥秀受訪表示,自己前一週才看到合約,包含中文英文版本,但合約內容因簽署保密條款,關係人以外不得檢視,而且即使十年約期走完,仍然不得公開,但林玥秀再三保證,自己看過合約內容後,認為內容完全沒有問題。

根據《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1項第7款提到,如果是公益或保護人民生命健康,或經當事人同意不在此限。黃國書譴責,立法院監督基於公益目的,高餐大居然不提供所有合約資料,國立大學可以不經過審議程序、規避立法院監督,然後片面決定?如果簽約對象不是法國藍帶,誰能監督到?

黃國書表示,用在高餐藍帶合作案的校務基金,並不符合依據《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4條》用途。(圖/ 截圖自立法院)
黃國書表示,用在高餐藍帶合作案的校務基金,並不符合依據《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4條》用途。(圖/
截圖自立法院)

潘文忠說,教育部已經就高餐大與法國藍帶合作案做調查,已有初步資料整理,但潘文忠坦承部分爭議還不能完全釋疑。

 

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高餐藍帶矛與盾/美國藍帶敗訴賠12億

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高餐藍帶矛與盾/即日起開始招生 15月課程105萬

高餐藍帶矛與盾/高餐藍帶總經理請辭 校方強調不影響合作方向

高餐藍帶矛與盾/立委黃國書:高餐大用國家資源投資私人企業 應立即停止招生

 

高餐藍帶矛與盾/立委黃國書:高餐大用國家資源投資私人企業 應立即停止招生

 

作者/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今(16)日數位立法委員質詢教育部高餐大藍帶合作案,他們說,國家補助款不該淪為私人企業合作案的嫁妝,不只補助高餐師生用不到,還侵佔校園空間,為高餐藍帶公司所用,認為應立即停止招生。馬湘萍回應,學校是對外界招生,再跟高餐大溝通。

立法院正在審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黃國書質疑高餐藍帶補助案的合理性,他說,高餐大拿了一億三千萬補助款與法國藍帶合開高餐藍帶公司蓋大樓,月租10萬給該公司,學費竟然高達105萬。(延伸閱讀: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黃國書認為,高餐藍帶案毫無公共性,讓教育商品化,擴大校園階級差異,更佔用原本師生校園餐廳場地,高餐藍帶應馬上停止招生。(圖/黃偉翔攝影)
黃國書認為,高餐藍帶案毫無公共性,讓教育商品化,擴大校園階級差異,更佔用原本師生校園餐廳場地,高餐藍帶應馬上停止招生。(圖/黃偉翔攝影)

 

根據《技職3.0》報導,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蘇國垚坦承,高餐藍帶教學跟學校課程安排有衝突,就算高餐學生想上暑期班也無法,因為課程一期是3個月,所以招生目標上,高餐學生並沒有考慮在裡面。

前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陳敦基強調,「當時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藍帶課程轉換成學校課程,把推廣學分轉成正式學分,以及高餐學生報名是否有打折扣與優惠,但談合作案時,前高餐校長容繼業與蘇國垚等人完全沒提及。」(延伸報導: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立委何欣純砲轟,3月起就有師生抗議、民間團體開記者會,認為高餐大國際合作案有問題,卻沒看到教育部有處理。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不管國立或私立,只要取得公共資源,維護學生受教權益與公共性是我們的立場。

何欣純直言,教育部應該把高餐大的資金流向查清楚。

並質問潘文忠,若高餐大不符合預算目標,該如何處理?潘文忠直言,若濫用,一定處理。(圖/黃偉翔攝影)
何欣純質問潘文忠,若高餐大不符合預算目標,該如何處理?潘文忠直言,若濫用,一定處理。(圖/黃偉翔攝影)

 

根據《技職3.0》報導,馬湘萍說,以教育部觀點來看高餐藍帶合作案,還是希望這案子對學校有正面影響,如當初高餐提案內容,它是有遠大的理想與目標,就是透過藍帶教學能量,提升中餐教學系統在世界的名聲,佔有一席之地,但夢想要實現,必須要有實際的落實方式,目前合作已經踩出了第一步,也將開始招生,學校得去思考如何落實這個「夢想」。馬湘萍強調,未來高餐藍帶不能只是個補習班,不然會把整個台灣技職教育與高餐做到low掉,後續國際合作在教學系統上的助力,高餐必須要有所作為。

 

延伸閱讀

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高餐藍帶矛與盾/美國藍帶敗訴賠12億

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高餐藍帶矛與盾/即日起開始招生 15月課程105萬

高餐藍帶矛與盾/高餐藍帶總經理請辭 校方強調不影響合作方向

 

高餐藍帶矛與盾/高餐藍帶總經理請辭 校方強調不影響合作方向

 

作者/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台灣第一個校務基金轉投資案例「高餐藍帶公司」已開始招生,看似順遂發展,卻傳出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蘇國垚請辭傳聞。今日《技職3.0》記者跟蘇國垚證實,五月已親自跟法國藍帶總裁André J. Cointreau請辭。高餐大主秘石名貴強調,不擔心高餐藍帶的目標與理想因人事變動而改變。

消息傳出後,記者第一時間跟石名貴求證,他坦承,有聽到學校內部傳出來的消息(蘇國垚請辭),但目前無法確定消息真偽。

當記者進一步詢問蘇國垚請辭是由誰獲准,石名貴當面跟高餐大校長林玥秀確認後轉述,高餐藍帶內部的事情沒有義務跟高餐大報告,所以蘇國垚是跟法國藍帶請辭而不是跟高餐大。石名貴進一步解釋,當初簽約後,法國藍帶派了一位「有實權」的人在高餐藍帶坐鎮,蘇國垚雖掛名總經理,但事實上只被授權到一定幅度,例如,買設備超過50萬,蘇國垚就無法自行決定。

蘇國垚親自跟記者坦承,五月初已經跟法國藍帶總裁André J. Cointreau請辭且獲准,但他強調,請辭跟校內師生抗議行動無關,主因是家庭因素,家人希望他別在高餐藍帶公司退休,而是以高餐大教師身份退休,較有保障。另外,蘇國垚表示,當他借調到高餐藍帶公司後,系上課程如旅館籌備、經營、俱樂部管理以及財務、市場行銷等沒人能開課,而不少學生是因蘇國垚而來讀高餐大,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蘇國垚還提到,自己的合約到明(2017)年2月,而他答應高餐大前校長容繼業會把高餐藍帶從無到有建立起,目前高餐藍帶公司已經招生,他的使命已完成。

對於總經理接班人,蘇國垚指出,雖然請辭,但自己仍是董事,可以參與重要決定,未來將召開董事會決定新人選,而法國藍帶總裁André J. Cointreau與林玥秀都認為找高餐大教師較合適,此人必須是過去跟法國藍帶有接觸且了解合約精神。但他強調,目前合約是十年,在合約走完後才會檢討合約內容,至少這期間高餐大跟法國藍帶的合作關係不會變,所以不擔心自己離去會影響合作方向。

當記者詢問蘇國垚離去是否會減少高餐對高餐藍帶的掌控,導致合作喪失原本初衷。石名貴與林玥秀強調,高餐是技職專業學校,類似蘇國垚背景的專業教師很多,他們都是餐旅業專業人士,要接續跟法國藍帶做專業上的合作與討論,不會沒有人選。石名貴對高餐藍帶的過程掌握保持樂觀,他認為,因為高餐藍帶座落在校內,地利、人和與周邊資源都站在高餐這邊,不擔心過去的目標與理想會因這次人事變動而改變。

蘇國垚盼後續一切順利,他說,學校先前與師生溝通不足,但在陸續開幾次協調會後,過去一些師生的誤解都釐清了,尤其高餐藍帶經費為專款專用,並非不願意替高餐大購置設備。他強調,目前擔任的董事沒有酬勞,自己是借調所以非抗議人士指稱的旋轉門。

 

延伸閱讀:

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高餐藍帶矛與盾/美國藍帶敗訴賠12億

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高餐藍帶矛與盾/即日起開始招生 15月課程10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