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屆分區全國技能競賽英雄榜公告!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第47屆分區全國技能競賽成績公告!勞動部表示,依據「技能競賽實施及獎勵辦法」第44條規定:「選手對競賽成績有異議時,應於公告後三小時內,由選手本人,以書面載明職類名稱、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身分證統一編號、住居所及事由等向大會提出異議處理。 逾時提出者,不予受理。」

  • 北區英雄榜

  • 中區英雄榜

  • 南區英雄榜

《兵役法》修正通過待三讀,技職國手只須服12天補充兵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20)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修正《兵役法》,讓國家代表隊補充兵適用範圍不只侷限體育國手,更把技職國手納入其中,提案立委黃國書強調,技職國際賽比照奧運模式,應給予同等體育國手兵役配套。

黃國書解釋,先前在教育文化委員會提案過,教育部與勞動部皆表示同意,但因為現行《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是根據《兵役法》第17條訂定,所以這修法將幫忙技職圈期待已久的兵役配套有法源依據,舉鄰近國家為例子,韓國技職國手早已免役。

黃國書說,依照現行《兵役法》第17條條文,只包含「經教育部核定之體育競技代表隊者」,這次修法將其修改為「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讓技職國手兵役配套有法源。

立院現場國防部、教育部、勞動部一致同意修法並通過,最快一個月內能三讀,算算時程,即使趕不上本屆國手,明年勞動部選拔的下屆國手將受惠。

目前技能競賽,從分區賽、全國賽一直到國手選拔,都是由勞動部主辦,所以這次提案擴大加入勞動部為主責機關。現場勞動部官員受訪表示,後續處理仍得帶回部裡面討論。

延伸閱讀:國防部支持!明審《兵役法》技職國手可望免役

技能競賽分區賽登場,上千名技職生拼金牌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開跑,周四起北中南3區共21個場地同時舉行,超過3千名技能選手參加,技職學生紛紛拼戰,只為追求技藝上的榮耀!

新北高工教師陪學生訓練。(圖/陳錫齡提供)

新北高工學生準備競賽,深夜倒頭就睡。(圖/陳錫齡提供)

競賽職類包括時下最熱門的機器人、資訊與網路技術、工業電子、造園景觀、中餐烹飪等,共有47種職類。另外,分區賽各區各職類前5名選手,將優先參加今(106)年8月中旬的全國技能競賽,爭取全國性的榮譽,未來更有機會參加國手選拔,代表國家出國比賽。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提醒,競賽選手應準時報到、注意安全,並鼓勵大眾前來競賽場地認識這些技職選手。

4月21日競賽當天,場地對大眾開放。北區競賽場地有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臺北市職能發展學院、臺北市立木柵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等11個場地;中區有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勞動學院、僑光科技大學等3個場地;南區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國立臺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嘉南藥理大學等7個場地。

林全建議電競應在技職升學加分 聯合會:不符合認可原則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上月中旬,行政院長林全宴請電競選手時,要求教育部把該賽事加入四技二專招生管道加分或保送項目,但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聯合會)執行長段裘慶說,電競並未通過審議。

這幾年台灣電競選手屢拿國際獎項,相關議題引發國人關注,甚至今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修正「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時,也有討論到將電競歸類在體育賽事。

「電競並未通過聯合會審查,目前非四技二專技優甄審或保送上認可的賽事。」段裘慶解釋,不論技優保送或甄審加分,要把賽事放進去須滿足三大條件,並通過實質審認定。第一,賽事須為全國性、國際性,且具備逐級選拔過程;第二,賽事必要是常態性舉辦;第三,賽事須具備關鍵能力或對應到技專校院科系所學。

段裘慶還說,即使滿足前三大基準,聯合會還會做進一步的實質審查,如賽事發獎狀況、競賽過程是否嚴謹…等,段裘慶強調,目前以採認中央主管機關所辦理的賽事為原則,基本上私人機構辦理的賽事不會被採認。

段裘慶補充,有關技藝技能表現優異的同學,可於在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的第二階段甄試時,招生學校可就其特殊能力表現部份予以斟酌加分。

對於日前立委李麗芬在立法院教文會要求的鋼彈模型、Cosplay也應放入技專升學管道認可賽事,段裘慶表示,任何賽事都須符合三大基本原則,並通過實質認定過程,目前該兩賽事都非認可的加分賽事。

目前四技二專技優甄審入學認可賽事

四技二專技優甄審競賽優勝名次或證照等級及其優待加分標準表。(表/技優甄審簡章)

四技二專技優甄中央政府或直轄市競賽認可表。(表/技優甄審簡章)

黃偉翔/台灣想主辦技職國際賽?醒醒吧,大勢已去!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台灣想主辦技職國際賽?醒醒吧,大勢已去!

 

文/黃偉翔

近日部分職種的技職國手團隊展開模擬賽,看著大家頂著壓力苦練,除了心疼也對這圈子的前景感到憂心。

具有技術圈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WSC)」,每兩年舉辦一次,競賽內容涵蓋各領域,花藝、機電整合、西餐烹飪、家具木工……等,該主辦的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WSI)會員國近80個,雖與奧運133個有段差距,但也不算少了。

今年10月,將有47位技職國手代表台灣,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參加第44屆WSC,我們過去兩屆總得獎數都排名世界第三;看似光彩的成績,卻有股沈重的壓力瀰漫著競賽圈,就是那頭緊追身後的狼——中國大陸。

台灣是自1970年就開始參賽23屆的老手,但僅參加3屆的中國大陸已悄悄爬上世界第五,讓世界各國驚訝,也代表著製造大國的崛起;上屆台灣成績為5金7銀5銅19優勝,但對岸不遑多讓,成績為5金6銀3銅12優勝——而這卻是2011年才開始參賽的表現。

不諱言,被中國大陸超越只是早晚的事。

我在先前專欄〈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提到,中國大陸除了海量的經費以外,他們派選手參加競賽,背後是有縝密的策略規劃並與企業配合。以機器人選手為例,中國大陸在相關產業區周圍建置機器人選手培訓基地,並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佈局高階技術工的培養。

在這樣的國際技職賽事,大家或許沒想過,場內比的是選手奪牌,場中是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但場外,比的是國家教育制度與產業的整體實力;在WSC上,贊助商以Samsung三星最大,別人無端端的為何要去贊助?我曾訪問過中國大陸的主要贊助商董事長,他直言,「亞洲企業都想參與其中,在技能最高水平賽事,卻沒有選手用你的產品,那還算是一流的企業嗎?」

日前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在中國大陸國家級論壇上痛批,學生動手能力普遍不強,對岸的工信部長直接允諾改進。能看出中國大陸積極面對自己在職業教育體系的不足,而且過去多年來積極挖角各國師資、引進技術人才培育制度,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培養更多技術人力。

眼看別人持續進步,台灣呢?

中國大陸過去多年積極挖角各國師資、引進技術人才培育制度,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培養更多技術人力。 圖/新華社

 

台灣想主辦國際賽 十年內都不可能

去年底勞動部舉辦國手培訓前的座談會,當時有好幾位圈內人士傳訊息問我,「台灣要主辦技職國際賽?」不在現場的我也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是勞動部政務次長郭國文致詞勉勵大家時說,「台灣應積極爭取主辦國,以軟硬體實力爭取全球能見度,扭轉技職偏差的觀念。」

技能圈對於郭國文有這樣的想法表示肯定,但我直接點破,「大勢已去,政府的重視來得太晚。」

台灣曾在1993年主辦過第32屆WSC,透過主辦國際賽如何為台灣技職注入新活力、增加國際曝光部分不必再多強調,但若想主辦國際賽,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更需要政府整體政策支持,與經費預算上的配合。

為何說為時已晚呢?目前WSC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賽事將投票決定下下屆的主辦國;舉個例子,今年10月將舉辦的第44屆WSC,會議上將決定出第46屆WSC主辦國,目前由中國大陸、瑞士與南非競爭中,但中國大陸聲勢浩大,很有機會拿下。

以現況來分析,第45屆WSC由俄羅斯主辦、第46屆由中國大陸主辦,不太可能再繼續由亞洲國家舉辦第47屆,畢竟WSI仍是以歐洲國家為主要組成的國際組織,就算有奇蹟,亞洲還有韓國、日本等技能強國等著排隊,台灣還不一定爭取得到,尤其近年中國大陸也加入了會員國,主辦國還得靠各國投票支持,這在對岸的施壓下,必定難上加難。

若是在中國大陸參與WSC之前就積極爭取,或許還有一絲希望,可惜已來不及。

2007年於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圖/歐新社

 

台灣欲再次踩進WSI決策圈 十年內都不可能

想發揮國際影響力,爭取主辦國就非唯一的路徑;事實上,若能爭取到WSI會長職務,才是萬年大計,可惜台灣政府這幾年來並未重視。

目前WSI副會長之一是我們現任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比起大多數會員國,他曾有機會爭取會長一職,因為2018年將競選下一任WSI會長,只可惜我沒看到政府有意在背後做靠山。

很難想像林三貴2019年卸任WSI副會長後,台灣技職國手團隊如何在對岸勢力籠罩中獲得該有的尊重與照顧,尤其2021年WSC主辦國是中國大陸。

 

爭取亞洲區賽主導權 仍有一線曙光

未來WSI的策略是成立各洲的區賽,然後決策圈成員來自各區賽的領導者,就像目前的歐洲技能競賽一樣,亞洲區賽也正等著有心人成立;目前台灣能做的,就是善用多年來累積的競賽影響力,積極爭取亞洲區域組織決策位置,拿下主導權。

目前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如火如荼,若能藉由台灣現有的技職體系基礎,在WSI亞洲區域組織取得一定的主導地位,再透過WSI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未來台灣透過技職教育、職業訓練在亞洲地區及新南向策略施力上,WSI不失為一個好跳板,為台灣新南向政策發展作策略佈局。

圖為1993年於台灣舉辦的第32屆國際技能競賽。圖/聯合系資料照

 

即使政府努力多年,傳統華人思維仍深植人心,造成技職教育歪斜扭曲,此時就必須藉由外力來引導價值觀,而一個以「技職競賽」為主體的國際賽事,若操作的好,將帶領更多國人從小認識職業、尊敬專業技術人員;就如我先前專欄提及的,效仿「俄羅斯百萬技術選手策略」、「中國大陸高階技術工計畫」經驗,透過「技職奧運競賽」引導,激發更多青年投入技術訓練與缺工配套政策中,如產學攜手、雙軌旗艦計畫等。(延伸閱讀: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

產業部分,如我先前專欄〈外交空間緊縮?打破思維,技職也能救外交〉強調的,「這實際上是一個技能發展產業鍊」。從技能發展面向來看,考慮要素不外乎職能基準、職能課程、職訓師資、教材教法、設備,其中設備又可分為軟體跟硬體,有設備後又可能需要材料,這樣的關聯性,讓國內廠商得以有更多國際發展空間,尤其台灣又是工具機重鎮。

無奈,政府高層多年來並未真正重視,也讓許多先機逐一流失。

一個以「技職競賽」為主體的國際賽事,若操作的好,將帶領更多國人從小認識職業、尊敬專業技術人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黃偉翔/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

 

文/黃偉翔

日前我獨家報導了技專招生管道技優保送砍名額一事,引發職校圈與競賽圈撻伐該政策。雖正反立場意見都有,但我認為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它顯現的,是政府未有全面性規劃實務人才培養制度的格局,同時也無明顯佈局,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擔憂的。

先稍微解釋技優保送這件事。

技優保送是教育部為了引導職業學校教學正常化,獎勵在技能比賽中表現優異者得保送科大,如國際技能競賽、國際展能節、全國技能競賽及技藝競賽等;每年約兩三百名技職選手透過此管道直升明星科大。

可惜,因政府少子化政策,許多管道名額被縮編,外加名額盡量改內含,更不用說高職菁英班是以極特殊的「外加中的外加名額」存在著;今年引起技職圈不滿的,除了技優保送管道核定名額從379個減至310個,其中高職菁英班名額更是大砍,核定名額從過去四校160個減少至77個,對長期投入技術訓練的技職選手團隊是一大打擊,簡直割去心頭上一塊肉。

當然有另外一個聲音,認為「為何技職選手要在意升學」這件事?參加技術比賽初衷難道是為了換取升學門票嗎?這樣質疑也不無道理,但批評矛頭更應指向政府整體施政,而非受限於社會現實與政府政策下的技職選手圈。

技優保送是教育部為了引導職業學校教學正常化,質疑參加技術比賽並非是為了換取升學門票雖不無道理,但批評矛頭更應指向政府整體施政,而非技職圈。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我先前專欄〈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一文中,除了直接點出現今技優保送生的處境外,也是政府對於實務選材與培養技術人才的嚴重失責!「政府投入許多經費培養的技術選手,保送上明星科大後卻沒有適當的教育環境,導致求學困難;投入職場後,又因技術沒有精進,也沒有將比賽技術轉化為業界所需職能的教育過程;最終練比賽、練技術成為了升學的入門磚罷了。」

我估算過,每年勞動部技能競賽、教育部技藝競賽業務共約吸引六千名青年擔任選手。試想,若大家嚴謹看待選手徵選過程與整體風氣建立起,每4個人中選出1位選手,則六千名青年選手背後代表著有兩萬四千名青年投入技術訓練,更不用說背後延伸的技職教師與業界參與實務人才培養的風氣。

以這樣觀點來看,現在為了少子化政策去砍技優保送名額,即使相關數據很符合教育部政策方向,但這不只是打擊技術選手團隊,更是間接減少台灣整體青年投入技術訓練的意願。

有資深政府官員對此諷刺:「教育部技職司應以提升國內技職技藝實作能力為出發點,連技優保送這塊都不強力照顧與爭取權益,那還是技職司嗎?」

看看國外,我對國內技專實務選材與職校投入技術訓練氛圍低落感到無力。

為了少子化政策去砍技優保送名額,即使相關數據很符合教育部政策方向,不只是打擊技術選手團隊,更間接減少台灣整體青年投入技術訓練的意願。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中國大陸在上一屆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簡稱WSC)追上台灣成績,讓我們技術圈人士感到不少壓力,深怕被超越,但中國大陸在競賽上的崛起不是沒有原因。

除了海量的經費以外,他們派選手參加競賽,背後是有縝密的策略規劃並與企業配合。以機器人選手為例,中國大陸在相關產業區周圍建置機器人選手培訓基地,並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佈局高階技術工的培養。

在這樣國際的技術比賽,大家或許沒想過,場內比的是選手奪牌,場中是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但場外,比的是國家產業實力。在WSC上,贊助商以Samsung三星最大,別人無端端的為何要去贊助?

我曾訪問過中國大陸的主要贊助商董事長,他直言,「亞洲企業都想參與其中,在技能最高水平賽事,卻沒有選手用你的產品,那還算是一流的企業嗎?」他還提到,「國際賽51個職種大部分總裁判長都非華人擔任,中國大陸希望爭取更多位置」,他更代表中國大陸誇口,「過去參加重點都是歐洲國家,所以沒有中餐或中華料理賽事,如果中國大陸主辦國際賽,就會成立該職種賽事。」

雖然目前有台灣人在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簡稱WSI)決策圈內,但若沒有政府在背後支持,恐也只能在國際上孤軍奮鬥。

除了中國大陸力推技職教育發展,再來看看 2019年將主辦WSC的俄羅斯,他們立下了一個大目標,未來四年間培養百萬技術選手。同樣道理,若是每1位選手是從5人中選出,代表百萬選手背後,是五百萬青年投入技術訓練,也意味著有更多產業投入在技術人才培養上。這不單單只是一場比賽,背後牽扯許多實務人才培養與企業佈局。

看回今日的台灣,別說技優保送被砍名額這件「大家看起來的小事」,我們技職技術圈還在擔心因為勞動部長換人,深怕今年出國參賽會被影響,真是無奈,盼政府高層能真正重視,台灣技術人才培養,不論是在技職教育或是職業訓練系統。

技職競賽不單單只是一場比賽,背後牽扯許多實務人才培養與企業佈局。政府高層應認真檢討台灣技術人才培養,不論是在技職教育或是職業訓練系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立委許智傑推「奧斯卡技職大師獎」並要求納入教授升等評分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為鼓勵更多大學教師投入產學研發,今(7)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許智傑要求,教育部應舉辦「奧斯卡技職大師獎」,鼓勵技職產學傑出的教師,成為社會鎂光燈焦點。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回應,今(2017)年就會選拔,並於明年舉行隆重頒獎典禮。

許智傑在院會總質詢對行政院長林全喊話,「如果有超過一半大學教授投入產業界,而且有具體貢獻,將會對經濟提升有所提升,所以用奧斯卡技職大師獎去引導大家參與。」

許智傑舉例,科技部長陳良基若因「技轉王」貢獻而得獎,那種榮譽感會不一樣,就會讓民間有個努力方向,帶動全國教授朝技職產學方向努力,釋放更多科技研發能量;「奧斯卡技職大師獎」要對教授升等有幫助、申請科技部補助有加分才行。

許智傑強調,「奧斯卡技職大師獎」要辦得比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甚至國外金像獎更盛大才行!

潘文忠回應,已跟科技部會商,今年4月會公布甄選要點,8月讓各界推舉人選,並於明年初舉行隆重的頒獎典禮。

剛從教育部政務次長轉任科技部長的陳良基則說,教育部主要負責規劃辦理,科技部會協助調整相關獎助規定。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胡士琳受訪表示,細節正在研議中,目前規劃此獎項除了技專校院教師外,也會獎助一般大學教師,只要對產業創新有貢獻,教育部都應該鼓勵。

關於許智傑要求獎項對教師升等有幫助,胡士琳解釋,此獎項鼓勵產學合作外,也希望肯定教師投入實務教學,因為過去教育部推技術升等成效有限,盼讓過度重視學術論文的大學氛圍有所改善。

胡士琳補充,行政院也要求科技部獎勵產學機制應該擴大,目前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產學研究獎勵名額很少,幾乎是個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