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砸2千萬,送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出國增廣視野

採訪、攝影/黃偉翔

教育部祭出2000萬,補助曾參加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出國增廣視野,包括實習、短期課程研習或擔任國外學校交換學生等,若第一年試辦順利,將考慮轉為例行性補助。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日前向記者透露,教育部為加強選手後續培養,將補助40位曾參加際技能競賽選手的學生出國增廣視野,每人最高補助50萬,補助總額上看2000萬。

記者詢問補助只限技專校院,但也有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在大專校院就讀如台師大,且碩博班也能申請嗎?科長陳秋慧解釋,申請是以學校為單位,原則上碩博士學生也在補助的範圍內,但對於非在技專校院就讀的國際技能競賽選手,由於是試行第一年,大專校院還不在補助範圍內,若試辦結果不錯,除了考慮成為「例行性補助」外,也將與教育部高教司討論,將大專校院拉進來一起補助。

台灣科技大學副教授、全校不分系學士班主任李維楨說,過去都有觀念是說,短期出國沒辦法有太多幫助,但事實上,國外很多短期課程,在技術方面教得比台灣更先進。李維楨強調,從個人發展面向來看,國外環境會給他文化、語言等衝擊,讓學生更有學習的動機。

對於每位學生補助上限50萬,李維楨說,這筆金額其實不小,以台科大先前相關補助量,學生到亞洲國家為6萬,歐美國家則是9萬,這次補助包括學雜費、機票費、生活費等補助,粗估最多可以在國外待上半年,或是規劃上些短期課程、參觀實驗室、短期交換學生等,可以做一些中短期規劃。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網頁設計選手、正在台科大就讀的呂瑞風表示會想申請這樣的機會,希望能到國外企業實習,或是短期研習課程,學台灣學不到的技術。呂瑞風也說,出國需要語言能力,這部分會規劃在出國前的準備。

 

 

直擊技職國際賽/蔡英文:每位國手背後都有許多人的努力

採訪、攝影/黃偉翔

總統蔡英文今(23)日接見第44 屆國際技能競賽代表團,表揚團隊為國爭光,宣示要讓技職教育成為主流,並強化技能檢定與職業訓練。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本(44)屆台灣成績為4金1銀5銅27優勝,獲獎率88%排名世界第四。本屆有來自58國共1256位選手參賽,台灣派出47位選手參加42項賽事。

蔡英文除了表揚國手為國爭光,也感謝在場的裁判長和指導老師,協助選手們找到目標、成就理想,也為國家的技術發展,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蔡英文提及,在資料上看到這次拿下平面設計金牌的黃于貞一段感言,「選手的成績是裁判長、訓練團隊、贊助單位、行政人員,還有每位選手的家人朋友,所共同成就的。」也就是說,每一位國手背後,都有許多人的全力相挺。

蔡英文與汽車噴漆國手嚴詩堤握手。
花藝國手吳柏翰與家具木工國手鄭欽豪送上手作禮物給蔡英文。
家具木工金牌國手鄭欽豪送了蔡英文木製櫃子。蔡英文表示會將它擺放在接待客人與開會的房間,讓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這手藝。

蔡英文表示,技職學校和普通高中,兩者應該是平行的,不應該有階級之分。蔡英文強調,技職教育應該是主流教育,因此,政府會持續強化技職教育,提高技職教育的地位,同時銜接產業的轉型,解決產業界欠缺技術人才的問題。

蔡英文認為,現代社會當中,人們不會只在學校接受教育,也不會只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接受教育,政府必須建立一個多樣化,而且可以結合生涯發展的職業訓練體系,特別是協助在職勞工接軌數位經濟的趨勢。

蔡英文說,未來也會重視技能檢定以及各類的職能競賽,提昇國家整體的技術水準。「相信只要有最好的手藝,不管世界經濟的風向怎麼演變,臺灣都能立於不敗之地。」蔡英文說。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代表團。

鄭慶民/從2017國際技能競賽,看我國職業訓練與技職教育

文/鄭慶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近日許多關心技職教育的論述,以大陸在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奪下世界第一的表現,而提出對台灣技職教育的憂慮,我很欽佩,但我以多年來參與國際技能競賽的經驗,以及數次到大陸實地了解他們辦理競賽的情況,分享我所看見的一切。(編按:作者為前板金國手、板金國際裁判)

大陸在2011年首次參加國際技能競賽,僅參加6個職類,獲得1面銀牌,2013年第二次參加,報名了22個職類,獲得1銀3銅,到了2015年參加職類數目提升到29個,就有4金6銀3銅的表現,而今(2017)年在阿布達比國際技能競賽共有47個職類,獲得15金7銀8銅的成績,勇奪世界第一,也打敗了在國際技能競賽稱霸多年的韓國,短短的六年,大陸是如何辦到的?整體培訓結構又與台灣的差別在哪?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成績。(表/黃偉翔製)

差異一:制度及選手來源

大陸的技能競賽在中央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人社部)負責(即台灣的勞動部),在各省市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人社局)負責,參賽的選手幾乎都來自各省市的技師學院,技師學院是直屬人社部或人社局,也就是「屬於大陸的職業訓練系統並非教育系統」,技師學院的學制由三年到六年,培訓期滿發給技工丶技師或高級技師的證照。也就是說,他們的競賽選手都經過三丶四年的技師學院培訓,這樣的培訓密度有點像台灣早期在職訓中心的養成訓練班。

另一方面,台灣目前因為少子化及職業訓練角色的改變,我們的選手幾乎都來自各高職所培養,在學期間就算每周有一天的實習課程,跟在大陸技師學院裡,經過好幾年全職學習技能的選手,訓練密度有段落差,所以如果單用大陸超越台灣成績來歸責於技職教育並不公平,因為我們是拿台灣技職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選手跟大陸職業訓練所培養出來的選手在比較,立足點不同。

差異二:培訓制度及經費

大陸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先透過他們全國技能競賽選出約10位選手,再經培訓後淘汰半數,再繼續培訓後選出三位,再培訓選出兩位,國際比賽前再選出一位最終代表,也就是我們所稱的:「10選5丶5選3、3選2、2選1」,大陸經過如此層層遴選,選出的人當然是萬中選一。

台灣的選手選拔是在國際賽的前一年的全國技能競賽選出前三名為國手候選人,經三個月的各自培訓後,才選出第一名為正取國手、第二名為備取國手;正取國手便開始參加接下來一年的培訓,備取國手只有在正取選手放棄資格後才有機會參賽,並未一起參加培訓。也就是說,台灣僅有兩階段的遴選,這跟大陸五階段選拔制度相差很大。

另一方面,在選手的培訓經費,大陸選手的培訓經費除了中央人社部的補助,還有該省市人社局的補助,以及當選國手的技師學院學校的補助;台灣國手的訓練經費都來自勞動部的補助,金額總數約3、40萬左右,可能不及大陸的20分之一,兩邊投注的資源差距如此之大,會有這樣的成績似乎也不意外。

中國大陸2015年技職國手代表隊。(圖/WorldSkils提供)

差異三:選手的獎勵

目前台灣選手獲得國際技能競賽金丶銀丶銅牌,可分別獲得100萬丶50萬及30萬的奬金,另可保送國立科技大學就讀(但許多選手並無法完成學業,或完成學業之課程非針對選手所設計);大陸選手獲奬中,來自中央的奬金與台灣差不多,但各省市還會再給奬金,再加上所屬學校的奬金,差距就拉大,更重要的是大陸選手可以在原學校獲得教職,留在學校繼續訓練學生,如此技術代代傳承,不強也難。

台灣早期實施師範教育,國際賽獲奬選手保送師大,畢業後到高職任教也可技術傳承,但自從實施師資培育法後,已幾乎沒有公費生的制度,選手都改至其他國立科大就讀,能再回到高職擔任老師者幾乎沒有,技術及經驗無法傳承,競賽成績自然下滑。

由以上三個差異點,可以瞭解台灣是以高職教育所培訓的學生,在跟大陸以技師學院數年培訓的技師在比賽,也就是台灣職業教育與大陸職業訓練的比賽,兩者立足點並不相同。尤其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化與職業訓練現況,我們已經不可能再有多年前的職業訓練養成工,而且也不可能有大陸如此龐大的經費挹注。

中國大陸國際技能競賽選手楊金龍僅有中專學歷(台灣的高職),但破格被聘為「特級技師」,並擔任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圖/WSI提供)

面對這樣的挑戰,筆者有以下兩點具體建議:

建議一:引進企業資源

未來技能競賽的選手不能再以保送為唯一的目標,應該讓競賽與他未來的就業相結合,選上國手的選手應該找尋優良的企業預聘,並由企業提供競賽培訓所需的經費,選手比賽後可立即到企業就業或在科大進修完畢後再回到企業就業,如此不僅可以解決政府經費不足現況,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優秀的技術人才,也為選手提供優良的就業機會,讓競賽的效益延續下去。

建議二:學校聘任國際賽選手為技術教師

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若能到學校擔任教職傳授技術,能使得技術與經驗傳承。但依目前師培的制度,這些選手要取得合格教師的資格並不容易,就算取得教師資格,在面對教師甄試的學科考試,往往又比不過其他非選手背景的人,連進入術科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教育部若能要求公立學校依教育部的《高級中等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聘任一定比例的國手擔任各校的技術教師,讓這些選手可以把他優異的技術與國際經驗教授給學生,不僅僅是為了競賽,對提升整體高職學生技能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國手曾品浩。(圖/技職3.0資料庫)

針對此次國際技能競賽所引起諸多先進對我國技職教育的關心,筆者感到非常高興,也以個人多年來在技能競賽及技職教育的了解,提出以上的分析及建議,尚祈各位先進指導。

農業類技藝競賽落幕 30家企業職缺薪資平均27.5k

採訪、攝影/黃偉翔

今(16)日106學年度農業類技藝競賽落幕,現場超過30家企業提供職缺,平均薪資27.5k,更有泰國職業教育機構帶領9所技術學院觀摩競賽。

競賽9大職種中,有6個對應的產業公(協)會參與,並召開臨時理監事會議鼓勵企業會員提供職缺。最終,本次競賽的9個職種前3名選手,獲得超過30家企業預聘工作職缺,保障底薪25k,職缺平均薪資27.5k,企業更提供各職種前3至5名選手5千至2萬元獎學金。

負責策劃本次人才媒合與競賽的北門農工校長張福祥說,目前還在持續媒合中,還無法提供具體「先就業」人數。張福祥強調,每年五月底,北門農工會聯合周邊職校一起辦理校園徵才,這期間若學生有意就業,學校會幫忙與企業接洽。

本次競賽共258名選手參加,其中51位獲得金手獎,81位優勝獎。競賽共有9個職種,分別是農場經營、園藝、造園景觀、森林、畜產保健、生物產業機電、農業機械、食品加工、食品檢驗分析等。

教育部表示,為響應政府新南向政策,首度由泰國職業教育機構(Institut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帶領9所技術學院組成的觀摩團來臺觀摩。

家事類技藝競賽落幕 企業提供選手獎學金

採訪/黃偉翔

教育部主辦的106學年度家事類技藝競賽落幕,競賽期間辦理人才媒合活動,讓企業提供選手進修獎學金,更邀請學區內國中師生到競賽現場觀摩。

本屆競賽由嘉義家職承辦,共有來自全國86所高中職,403位選手報名參賽8個職種。競賽分為手工藝、服裝製作、服裝設計、烹飪、教具製作、室內設計、美顏、美髮等八項職種。

嘉義家職特別安排產學合作活動,辦理「技藝競賽選手企業認養」、「企業產品展覽暨人才媒合」,共有9家合作企業提供選手大學進修獎助學金,或提供寒暑假工讀名額,促成產業與技藝競賽選手銜接。

競賽活動期間,嘉義家職與嘉義市政府教育局合作,邀請學區內國中師生到競賽現場觀摩各職種競賽實況,協助「職業試探」,讓國中生親睹技職領域的經典風華。

金手獎名單

106學年度家事類技藝競賽。(圖/技職3.0)
106學年度家事類技藝競賽。(圖/技職3.0)

團體獎名單

106學年度家事類技藝競賽。(圖/技職3.0)

技職國際賽獎金與培訓費應提高?林三貴:有討論空間

採訪、攝影/黃偉翔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剛落幕,但《技職3.0》記者發現,技職國手優勝獎5萬元,居然少於國內銀牌的6萬元,更有不少技能圈認為應提高培訓經費與教練團獎金。對此,勞動部次長林三貴回應,有討論空間。

依照現行的《技能競賽實施及獎勵辦法》,國際技能競賽金牌100萬、銀牌50萬、銅牌30萬,優勝獎5萬,全國技能競賽則是金牌8萬、銀牌6萬、銅牌4萬。國際賽優勝獎金少於全國賽銀牌獎金。

當國手在國際賽得獎,訓練團隊可分別再拿到金牌20萬、銀牌10萬、銅牌6萬、優勝獎金2萬,但由於訓練團隊不只一個人,仍得依照比例分攤,一份獎金有25%屬於裁判長,25%為啟蒙教練(當選國手前的訓練老師們),50%為國手訓練期間的老師,若訓練老師不只一人,再按照人數分攤。

競賽獎金。(圖/黃偉翔製)

國手:優勝獎金不應少於國內賽事獎金

不願具名的國手指出,相對國內的全國技能競賽只需訓練幾個月備戰,國手要接受近一年的培訓,競賽水平又更高,優勝獎金不該低於國內比賽獎金。該名國手還提到,若優勝獎金提高,金銀銅牌獎金也應同步提高。另位不具名國手強調,除了獎金,更希望後續發展被重視,包括就業的保障。

校友獲得電子世界金牌的內湖高工校長林振雄指出,能拿到國際賽優勝獎,代表台灣國手面對國際級比賽仍保有一定的競爭力,居然比國內金牌、銀牌獎金還低,非常不合理。況且,若要把國際技能競賽當作技職界的奧運,也多少應參考體育奧運獎金。

資訊與網路技術裁判長梁德昭提出不同看法,國際技能競賽國手一輩子只能參加一次,但體育選手可以參加很多次比賽,拿獎金機會不同。梁德昭還提到,不一定非得跟其他國家比較,這主要看國家對競賽項目的獎勵態度,況且有些國手雖拿優勝獎,但實質上是第四、第五名,差一點就奪牌。

對於優勝獎金,同時身為國際技能組織副會長的林三貴認為可以考慮提高,他說,參加過國際賽可理解,拿到優勝並不容易。

林三貴:金銀銅牌獎金暫不考慮提高

根據記者調查,自第42屆開始,從原本的金牌50萬、銀牌30萬、銅牌20萬,提高至金牌100萬、銀牌50萬、銅牌30萬。裁判長召集人侯世光解釋,由於台灣在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表現下滑,因此勞動部祭出獎金攻勢,希望大家改變,獎金就是個誘因,而以結果來說,成績有明顯成長。

侯世光強調,「台灣的對岸」金牌獎金是100萬人民幣(約450萬台幣),培訓經費更是我們50倍,當前《技能競賽實施及獎勵辦法》需要調整,盼勞動部支持。

林三貴還提到,目前金銀銅牌獎金沒有考慮要提高,畢竟國際技能競賽跟體育奧運不一樣,大部分體育選手參加是在職涯的巔峰期,但技職國手只是生涯起點。《技職3.0》記者提問,沒得獎選手是否考慮提供獎金?林三貴則說目前沒有,這是整體通盤考量後的結果。

另有不具名國手教練認為,技職老師為了訓練選手,經常陪練到半夜,卻沒有半點獎勵,而在獎金部份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誘因,對於賽事長期發展並非好事。

裁判長召集人:培訓經費不應齊頭式平等

侯世光認為,目前每個職類訓練材料費為30萬,有額外需求再提出來,看業務單位經費狀況再調整,但實務上不同職類的訓練經費需求狀況不同,不該齊頭式平等,應比照國際賽模式,給不同的經費。侯世光感慨,像配管與暖氣職類很難拿到獎,就是因為訓練的材料費很貴,另外侯世光建議,企業可以提供資源支持選手的培訓費用。

林三貴強調,各國競賽培育過程,經費都是相當龐大的,台灣目前因經費限制,沒辦法給予這麼多,但勞動部內部有討論空間,如何在培育過程,增加各職類培育經費。

海事水產技藝競賽落幕 東港海事實習工廠揭碑

採訪、攝影/黃偉翔

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昨(3)日落幕,教育部長潘文忠頒獎給選手,並進行機科機艙模擬實習工廠揭牌儀式,盼藉此發展東港海事教學特色。

本競賽於東港海事舉辦,共有來自全國10所高中職海事水產群156位選手參與,競賽包括輪機、漁業、水產食品、水產養殖、航運管理、航海、船舶機電等。最終有84位選手脫穎而出,包括35位金手獎、49位優勝。

活動最後一天,潘文忠進行東港海事輪機科機艙模擬實習工廠揭牌儀式。教育部表示,此實習工廠為目前海事職業學校唯一功能最齊全、系統最完整的「機艙模擬實習工廠」,潘文忠期許,藉此發展東港海事輪機科暨船舶機電科的教學特色,讓學生在校期間透過實習工廠進行職前訓練,強化實際操作能力,協助合作航商培養未來輪機人才。

教育部國教署強調,競賽各職種前三名金手獎選手,可直接免試保送國立科技大學,東港海事在競賽期間同時辦理產業人才媒合活動,由合作廠商提供乙級船員及升科大在學期間獎學金與優質企業就業機會。此外,各職類金手獎第一名選手,將安排至海外專業研習活動,了解國際產業發展趨勢並拓展國際視野。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1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2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3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4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5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6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7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8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9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10
106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