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家/讓金牌選手的坎坷路成為康莊大道

 

文/張仁家

圖/技職教育3.0資料庫

日前有幸參加勞動部的一場研習會,會中我提到當前高職畢業生升學率一再攀高,八成以上的高職畢業生不再直接投入職場,使得基層技術人力的需求殷切。當前我國第二級產業(尤其是傳統製造業)的人力嚴重缺乏,根據國發會的資料顯示,從2009年至2015年基層人力短缺平均為33.5萬人。預估在2013年至2030年間,中級人力會供過於求,超額34.8萬人;而基層人力則會短缺46.1萬人。目前多數業者是仰賴外勞及失學失業的人力來補充此一缺口,若我們仔細深思,一旦這些東南亞的人力輸出國,萬一對臺的政策生變,我們在如此高度的依賴下,想要維持目前的製造業產值,恐怕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不得不令人憂心。所以,我們應有自己的技術人才,但技術人才的養成需要時間、需要傳承,更需要有長遠的計畫目標。

對照前一陣子,臺灣選手參加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獲得5面金牌、7面銀牌、5面銅牌和19個優勝獎的佳績,打破了歷年來的最佳成績,令人振奮。其中有許多優異的選手可保送台灣科大或臺北科大等名校,雖然,以如此的佳績,能保送升學名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鼓勵,但這真的是對他們好嗎?在高等技職教育學術化的環境下,這些技藝能優異的選手,真有辦法面對大學中教授對學術及研究的要求嗎?個人持相當保留的態度。

筆者曾經訪問一位保送國立科大的全國技能競賽建築鋪面的金牌選手,他擅長砌磚,他帶我去他的母校(高職),許多牆面貼有許多令人讚嘆的璀璨瓷磚,也有光彩奪目的油漆圖案,他很有自信地告訴我,這些都是他的作品,他很感謝母校的栽培,他特別回饋母校,「你擁有這些精湛的技藝,對你就讀科大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可以施展的空間?」我問道,不問還好,問了之後,他的心情急轉直下,馬上從自信轉為心虛,「我的技術在保送進了科大之後就一直退步不說,為了應付原本國英數基礎就不太好的必修學科,逼得我就快讀不下去了。」,「當初為了準備技能競賽,犧牲了許多放學及假日的時間」,「高職的同學去補習拼升學,我只能留在學校工場練技術」,「保送科大當時超開心的,但現在能不能畢業還不知道」。從他的眼神哀戚地透露他的恐懼與無奈,聽了他的委屈之後,實在令人心酸與不捨。

建築鋪面 技藝 銀牌

此為第39屆全國技藝競賽銀牌官群峯的作品。建築舖面比賽不僅是磁磚切割、舖貼,更包含立體設計、空間概念領域。(圖/技職教育3.0資料庫)

 

技藝競賽或全國技能競賽,甚至是國際技能競賽一直都是國內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三大盛事,這些技藝能優良的選手,無論有無得牌,能當上選手就代表著他已具備優異的技藝能在身,或許教育部與勞動部可以共同思考,當學校或訓練單位選拔為選手後,可以鼓勵企業廠商「認養」選手,支助訓練期間相關費用的開支,畢業後成為該公司的員工,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另一種做法。另一方面,在這些選手載譽歸國之後,能聯合辦理一個公開徵才與求才的媒合會,會中邀請相關的產業工會代表與企業主參加,介紹每一位選手的專長與成果,如果有意簽約的廠商,可當場與這些選手簽約(包括簽約金及日後的工作月薪、甚至進修的費用等),選手都可以在榮耀中獲聘到企業單位;或是獲聘到職業訓練中心擔任技術級的「教練」,可將技術得以傳承,這對選手不但是一種鼓勵,也是對我國技術人才的一種禮遇與技術升級;長遠來看,保送選手進入科技大學,不見得對當事人是鼓勵,還可能因此而損失了一位對國家有貢獻的優秀技師。

 

延伸閱讀

【技藝專題】人才培養做半套,技優生反成四不像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張仁家/讓金牌選手的坎坷路成為康莊大道〉中有 1 則留言

  1. 優異的選手可保送台灣科大或臺北科大等名校? 但是台科跟北科是屬於研究型的大學,要進去就要先有心裡及課業上的準備,以前我讀大學時,班上的國際技能金牌的保送生,往往動輒讀書到半夜兩點,現在的技優生有這樣的韌性嗎?

發佈回覆給「Blake Sheen」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