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開技職國手兵役協調會但無進展。立委黃國書辦公室:將提案修法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上會期立委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因此教育部主動召開「技職國手兵役比照體育國手兵役跨部會協調會議」,但進展不大,主因是法源不適用於技職國手。立委黃國書辦公室表示:這會期將提案修法。

有技能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s),台灣自1970年開始參賽,上屆中華代表團獲5金7銀5銅19優勝成績,總得獎數世界排名第三!但光榮的背後總有辛酸,因為國手大多仍是學生身分,為了培訓須休學配合,部分教練跟選手都認為訓練期間應能抵免役期。

質詢台上黃國書強調,韓國重視技職,他們的技職國手有免役配套,台灣近年重視技職,應該也要比照國內體育國手兵役配套辦理。當時黃國書構想是將技職國手納入現有的《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即可,連修法都不必。根據該辦法指出,若為規定之國家隊,可申請服12天補充兵。

勞動部立場支持「技職國手納入體育國手兵役配套」,建議受訓期間可以抵免兵役。但根據《兵役法》第17條訂定的《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國際技能競賽選手非屬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選手,所以不適用該法。

主持協調會議的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會議上國防部跟內政部強調免役正當性要能被全民檢視,以體育國手為例子,今年參加完,兩年後還能繼續參加奧運,所以體育國手須有兵役配套;國際技能競賽有年齡上限,且每位選手一生只能參加一次,所以免役正當性還不太夠,目前已能延緩徵集到參賽完再服兵役。

黃國書立委辦公室表示,以現有法規來看,技職國手沒有兵役配套,但至少大家意識到技職國手為國家付出許多時間備戰;回到《兵役法》本身,這在國防外交委員會,新會期初會有技職國手兵役配套的修法提案。

 

專訪/教育儲蓄帳戶辦公室執秘:用升學、就業的單一觀點,無法理解計畫精神

 

文/黃偉翔

「廉價勞工」、「愚人政策」、「買票政策」…是許多批評者對18歲先就業政策「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貼的標籤,即使是總統蔡英文親自提出的構想也不被看好,甚至被質疑投入的72億經費完全沒效益。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包含「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前者類似「gap year」概念,不急著追趕人生進度,高三畢業可以先在國內外當志工、壯遊,探索自我生涯;後者則是常聽見的「18歲先就業政策」,每年選出5千名高三應屆畢業生先就業,除了「正職」薪資,政府每月額外存1萬元到教育帳戶,最多3年36萬,等職場體驗完後可運用在個人的升學、就業或創業基金。

從教育部及勞動部、行政院一直到總統府,都盼望透過此計畫,引導社會別盲目升學,先找到人生志向。

對於這樣的「異想天開」,批評的聲音不是沒來由。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學年度應屆畢業生253,501中,就有20,901人直接就業,即使每年多5千人先就業真能改變社會風氣?目前也有執行多年的教育部產學攜手計畫、勞動部的雙軌旗艦計畫、產學訓合作計畫,這些計畫參與者會輪流在企業上班與學校學習,有薪水,也同時拿到學位,難道還需要多出一個18歲先就業政策?

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教育部參事王俊權接受《技職3.0》專訪,道出了這段日子以來的無奈。

「很多人從就業或升學的單一觀點出發,絕對沒抓到此方案的主要精神。」面對種種質疑,王俊權仍充滿信心地說:「此政策並這非為了解決產業缺工,而是培育國家人才!」

「確實每年有超過2萬個高三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那就去就業吧!教育部不希望這樣的人參加此計畫,明確升學傾向的也不歡迎。」王俊權突然對記者拋出超出社會輿論的觀點,他停頓了一會,感慨的說:「確實有一群人,他們沒有定向,不知道先就業還是升學,對生活沒有想法,這群人只會在就業場找到22k工作,或勉強自己背學貸繼續讀4年,此方案就是為了這群青年而設立。」王俊權說。

青年世代創意多,但大環境沒跟上

王俊權分析,4、50年代的人很乖,人生規劃就是唸書後進職場,但現在青年特質很不一樣,有夢想、才華與熱情,且整體外語能力更好,也因應網路世代,很能接受國外文化與新趨勢,很多規劃、資訊搜尋都透過網路,「沒想過318學運,動員幾乎都是學生,可以想像網路的能量多大」,這些是上一代成長過程所沒有的經驗。

王俊權表示,現在的青年每人都有一技之長,會寫文章、下圍棋、學音樂…而不像過去聯考時代的我們只會讀書,而讀書之外沒什麼專長;雖然現在青年工作並不好找,但這是台灣大環境問題。

王俊權還說,青年的心靈結構也與上一代不同,他們是相對開放的,例如性別議題、民主與國家認同的積極倡議,也很願意透過社會運動或學生運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現代青年跟上一代很不一樣。」短短幾分鐘內,王俊權說了不下三次。

當話題轉到「計畫如何真正落實?」面對記者質問,現場氣氛嚴肅了起來。

王俊權強調,此方案會全面強化生涯輔導機制,協助不定性的青年,找出未來出路。(圖/黃偉翔攝影)

 

僵化的輔導體系成障礙

在挑選方案對象過程有兩大關鍵,家長與學校老師。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總進程。(圖/取自教育部簡報)

 

計畫中,各校會有一名代表受種子教師培訓,並協助教育部把方案落實到各校,但篩選學生的責任是在導師身上,透過深度訪談,加上客觀評量找出適合的學生,再搭配輔導老師做性向、生涯輔導。最後,因為高三學生普遍未成年,還須要家長同意。

王俊權坦承,過去高中職過度重視升學輔導而非職場與生涯輔導,後者更經常形式化。王俊權回憶起第一次開會尷尬的說:「跟與會老師說計畫要做性向測驗,有老師直言,不就是升學輔導嗎?」

老師們的反彈,不只因為習慣於過去升學輔導風氣,更因平時工作負擔已不輕鬆,此刻面臨升學季,教育部又要求加強「升學以外的輔導」,有點為難。但王俊權強調,慢慢的有輔導老師反省,過去對非升學孩子的疏忽,並開始積極參與,願意來努力看看。

但即使輔導老師願意、有熱誠,也不代表回到各自學校後,會有行政體系支持。「所以教育部要求學校組成5至9人執行小組,並且要求校長擔任召集人帶領大家。」王俊權說。

但真有這麼順利嗎?

借鏡技職經驗,在《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26條中,要求資深專業科目教師,每任教六年須至業界補充半年經驗,但人力貧瘠的小學校對此苦哈哈,表示「原本人力就很吃緊,哪有可能空出人力去進修?」同樣道理,教育部要求各校須組成執行小組,但人力真的都充足嗎?

面對記者質疑,王俊權沈默了一會,坦承教育前線執行面並非順利。

王俊權舉例:「每間學校對輔導的做法、程序都不一樣,甚至連文件格式都不同,另外,導師、輔導老師的分工,行政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各校都不一樣,教育部只好幫各校統一輔導SOP,以輔導性向不定的學生。」

對於性向不定,王俊權作出進一步解釋:「第一是特定性向能力,例如小時候拼模型很有興趣,一路玩到高中;第二是多元性向,例如數理、文學、美學都不錯,但他想去拍電影,這種孩子是我們計畫最想找的目標;最後則是矇懞懂懂,對升學、就業都沒想法的孩子;原則上我們收這三種。」

基於挑選原則,若已參加教育部產學攜手計畫、勞動部的雙軌旗艦計畫、產學訓合作計畫的學生都會被排除,無法參加。「這計劃一定找得到孩子嗎?坦白說,對於真正想找的目標,恐怕還不到五千名。」王俊權直言。

申請時有一張表,家長須親自簽名表示同意。王俊權直言,若家庭希望學生一路讀書,那教育部也管不了,反過來說,也希望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圖/黃偉翔攝影)

 

可以想像,部分拼榜單的學校,即使面對教育部主推的政策,也可能私底下不配合,畢竟面對少子化,招生才是最重要的事。對此王俊權感到煩惱,他說:「這就是教育部的職責,要把計畫精神宣導給前線老師,例如有學校把此計畫設定給就業班的學生,認為他們透過計畫去就業,還可以額外加薪,就沒有跟對其他同學去宣導,這是不對的!每個孩子都要照顧到。」

「這方案如果淪為單純的就業加薪,那就沒意義了。」王俊權再次強調。

不過狀況似乎沒這麼差,王俊權說他仍樂觀看待。在南區宣導會中,有超過170人出席,綜合座談期間大家積極發問如何執行,讓王俊權覺得很安慰,大家並沒有把這件事推掉的意思。

合適的職缺難尋

目前職缺有兩類。第一類是現有工作直接釋出;第二類則是沒有固定工作內容,跨單位、自主創意性高的職位,如助理、企劃等。「我們期望的是後者。」王俊權說。

有些美髮業提供教育部第一線洗頭工作,但並不是教育部要的。「去找高職美容美髮學生就好,這群計畫遴選出的孩子雖然不太會洗頭,但可以透過社群行銷,甚至國際行銷,幫助店面引進最新的時裝法式潮流,做點不一樣的事,對此美髮業者態度軟化,覺得可以嘗試看看。」

還有企業開出屠宰員、加油站等職缺,但對計畫參與者並不適合,「總不能挑外語很強的去殺豬,或是去輪夜班,高職就有很多畜牧產科系,不必透過此計畫填補人力。」王俊權還說,「國防部甚至開出爆破職缺,但因為安全疑慮,教育部拒絕,國防部就不再提供職缺。」

教育部的理想,是企業為這群青年開發新職缺。負責督導此專案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要求,職缺要有技術性、發展性、安全性、優於勞基法薪資、優良勞動條件等五大條件。「可惜即使各部會根據此原則執行,很多回報教育部的職缺還是不夠好,雖然目前已累積近8千個職缺,但還要做進一步篩選,二月底將公布類別,五月公布詳細名稱與工作內容。」王俊權說。

要找到全部條件都符合的職缺並不容易,但至少安全性跟勞動條件是教育部堅持的必要條件。

面對外界的低薪、廉價勞工等質疑,王俊權表示行政院要求薪資至少2萬5,雖然目前大部分回報的職缺待遇都稍低了一點,但還是有少數薪資3萬、4萬的職缺,加上政府每月額外存的1萬元基金,實質上薪資是3萬5起跳。

計畫結束後還能融入大學生活嗎?

在大家極度關注下,計畫回流的升學管道已暢通,計畫申請者可免持統測、學測成績,憑職場、生活及國際體驗2年以上資歷升學。能想像的技術面配套教育部都有做,但重點是,離開學校後的青年,是否能在計畫完成後,再度適應大學或科大的學習模式呢?有相對應的輔導措施嗎?

王俊權強調,在選填學校時,申請者更應該自我評估,是否有能力讀完四年,另外,在執行計畫過程,教育部鼓勵持續進修非學位課程,「假設申請者想填台大,就應該讓自己保有相當的程度。」

 

一個18歲先就業概念,落實並不容易,雖然教育部已建立各種配套措施,計畫參與者還是會面臨學校老師與家長的影響,目前也還不能確定最終職缺是否符合期待;即使這些關卡都過了,計畫完成後,選擇升學的,到大學、科大課業是否跟得上?則又是另一個大問題。

「沒有完美的政策,但有更好的政策,」王俊權強調,本專案計畫會逐年調整,希望能給那些不定性的孩子,走出一條獨特的路。

 

18歲先就業方案遴選規則公告 教育部:非為了彌補缺工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為鼓勵18歲先就業,教育部端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讓應屆畢業生透過2或3年的探索計畫,體驗職場進而試探,計劃參與者更能在符合勞基法薪資外,受提撥每月一萬元,此基金可以當未來就學、就業或創業的準備金。

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王俊權強調,此方案並非為了彌補缺工,而是讓那些有夢想的孩子有個試探的機會,所以對於已經確定是學術傾向、就業傾向學生非計畫目標。

王俊權說,學校會組成方案小組,由校長擔任召集人,並輔以導師、輔導室老師等,跟校內學生接觸晤談,推薦參與「青年就業領航計畫」(職場體驗)或「青年體業學習計畫」(生活及國際體驗);校方3/10前須調查完有意願人數,送至教育部,接著3至4月進行校內初審,再送到教育部所組成的專家團隊進行複審,決定最終約5千人名單並推薦給勞動部進行職缺媒合。

勞動部正協同各部會進行職缺盤點,將以技術性、發展性、安全性、優良的勞動條件及優於勞動基準法薪資水準等條件,預計2月公布職缺類別提供各高中職生涯輔導參考;5月公告相關職缺與詳細工作內容,以利學生參加6至7月勞動部辦理分區媒合作業,錄用者8月正式就業。

王俊權解釋,教育部專家團隊是由44位高中輔導主任、校長所組成的輔導團,來對報名的申請案件做資格查核,王俊權舉例,本計畫並不接受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雙軌訓練旗艦計畫及產學訓合作訓練學生,教育部專家團隊過濾後則會踢除,也會思考區域機會的平衡。

當記者進一步追問,若是校內先篩選,勞動部後續才釋出職缺細節,會不會有最後媒合失敗情形?王俊權坦承,學生所學跟開出來職缺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對應,目前教育部也不知道職缺有哪些,而勞動部也不清楚教育部遴選出的應屆畢業生屬性。王俊權進一步說明,屆時媒合是交由企業去執行,有些企業會直接挑選,也可能統一舉辦面試遴選,各廠商狀況不一樣。

王俊權還說,教育部已陸續舉辦計畫種子老師培訓營,各校種子老師會辦理校內說明會,並提供個別學生生涯輔導,並指導撰寫申請計畫。

教育部表示,完成職場體驗或生活及國際體驗的青年,若在計畫結束後想繼續升學,亦可藉由「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或「青年體驗學習計畫」2年以上的資歷,參加「特殊選才」、「科技校院甄選入學或一般大學個人申請」及「彈性選系」等回流教育就學配套管道,未來大學可採用書審、面試或實作測驗等方式審查其資歷。教育部亦將針對參與方案者進行就學意願調查,並視實際需要滾動修正「特殊選才」與「甄選入學或個人申請」之招生學系名額與比率。

圖/取自教育部

教育部公告證照列表引發爭議 因不含常見技術士證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教育部擔憂學生為升學而盲目考證或照,上月底盤點並公告「106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更推薦給技職校院參考,但由於列表只含法規效用證書,引起爭議,如未列入技職生常考的機械製圖、CNC技術士證等。

法規效用是指「證」透過各目的事業主管的法規,成為具有法規效用「照」的功能。在台灣,跟公共安全、衛生、生命財產相關職業都須具備執照才能執業,但憲法保障工作自由,法規效用執照另一面就是限制人民工作權。

「初衷是別讓學生為了升學盲目考證,而是為了就業。」教育部技職司科長張惠雯坦承,請各部會採認民間證照時,無法有統一的標準,若是採認工會認可的證,又擔心品質不一,教育部又不可能理解各部會及民間單位辦理的每張證或照情況,所以盤點法規效用證為主。

根據第二期技職再造計畫策略九證能合一中,計畫列出高職及技專校院系科與產業需求相對應證或照,並配合《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5條,透過子法規範每年年底前,教育部都須盤點各部會法規效用證並公告。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指出,若教育部推薦有效用的證或照給技專端是他的職權,只能尊重,但希望把全部的技術士證都放進列表中。技檢中心舉例,以門市服務技術士證,每年都上萬人考取,便利商店也都採用,對行業影響很大;美容美髮相關技術士證也早就深植在民間,市場效用很高,應該都要列進去。

技檢中心還提到,目前教育部希望加強職校在工業類科學習,卻不採用傳統技術的技術士證,做法很矛盾。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對此表示,目前只有66個法規效用技術士證上架,其餘如機械製圖、焊接、鑄造、模具等技術士證都不在列表中,這些技術士證都是引導學生進入技術學習的第一步,但教育部對於這些技術士證未上架沒有說法,另外,經濟部有些工程認證都在列表上,但技術士證卻不行。

張惠雯受訪時進一步解釋,這次盤點中包含三大類,第一是法規規定的從業資格執照;第二是雖然法規未規定從業資格,員工須具備一定比例持有相關能力證書,例如殯葬業;最後,即使非法規效用,但產業願意承諾優先聘用持有能力證明者,例如經濟部與若干企業簽意願書,企業須優先雇用持有經濟部發的證的求職者。

勞發署舉例,執照是最低能力要求,例如駕照,只需要能安全上路即可考取,不必很會飆車,而證書卻是持續精進能力的技術訓練,越厲害越好,但教育部居然推薦給技職校院法規效用證(執照),而非更需大量練習的證書。

當《技職3.0》記者追問此列表是否會影響學校經費獎補助、評鑑與升學加分等,張惠雯回應,目前只有透過頒發獎牌給考照表現優異的師生,其餘目前沒實質影響。

萬能科技大學工程與電資學院教師楊瑾瑜表示,除非此列表跟獎補助與升學加分有關連,否則不一定有影響,楊瑾瑜還說,公告列表裡的證或照,很多並非四技或高職生的課程能達成的,不是很了解教育部公告列表的意義。

張惠雯強調,目前正在規劃的,是把學校課程跟職能基準對接,希望改變學校課程架構。職能基準是描述特定職業(職類)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能力組合。

106年度證照列表共有324項,其中法規效用證照303項、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委託機關辦理之證照9項、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規認證或認可機關所發之證照12項。

106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計 324 項)(點我

 

 

為杜絕盲目考證照 教育部公告106年度推薦列表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根據《技職3.0》報導,教育部擔憂學生為升學而盲目考證或照,盤點並於1月底公告106年度證照列表,給技職校院參考。(延伸閱讀:教育部公告證照列表引發爭議 因不含常見技術士證

教育部根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5條規定,辦理證照盤點,相對於105年度法規效用證照列表,這次增列證的考(換)照資格,包含學歷、科系與報考年齡,以及證照效用。

法規效用是指「證」透過各目的事業主管的法規,成為具有法規效用「照」的功能。在台灣,跟公共安全、衛生、生命財產相關職業都須具備執照才能執業,但憲法保障工作自由,法規效用執照另一面就是限制人民工作權。

目前證照效用分為三類,第一是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執照),第二是從業非須具備但該行業須雇用一定比例人員,第三則是完全無須具備;前兩者都與就業有直接相關,第三類雖沒法規效力,但仍有部分是企業願意優先聘用或加薪,也列入此次盤點目標。

106年度證照列表共有324項,其中法規效用證照303項、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委託機關辦理之證照9項、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規認證或認可機關所發之證照12項。

106 年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委託、認證或認可證照一覽表(計 324 項)(以下列表若看不見,點我

 

 

黃偉翔/18歲先就業政策:問題不在「先」,而在「就業」的條件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18歲先就業政策:問題不在「先」,而在「就業」的條件

 

文/黃偉翔

去年底我主持技職論壇討論18歲先就業議題時,當場立委、職校校長、前技職司長與聽眾們都對此政策保持很高的期待,但我真心認為,此刻政府更應該緩一緩並對執行細節做更多思考,別讓善意急就章,反而鋪成他人通往地獄的道路。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分兩部分,「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及「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這邊主要談前者。

可預期的,最終除5,000名參與該計畫的畢業生外,就業仍歸就業、升學仍拚升學,更不用說最極端狀況,是這5,000名計畫參與者只是原本就打算就業的畢業生,恐難達到政策預期效益。(延伸:18歲先就業方案,是敲響技職缺陷的醒鐘?

(圖/取自「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規劃情形 」報告)

(圖/取自「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規劃情形 」報告)

 

為什麼?

事實上,我們每年都有遠超過5,000人畢業不升大學,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學年度應屆畢業生253,501中,有20,901人直接就業,即使再多5,000人去就業,難道能發揮多少額外效果嗎?尤其在導引社會價值觀部分。

然而,該計畫總共花了72億元,雖有部分經費從就安基金中擠出,但總是有至少27億是台灣人民納稅錢,而這些錢,真有砸下去的急迫性與必要性?經費沒有排擠效應?難道用一些誘因與配套把孩子引導去業界,然後大家鼓鼓掌、放煙火,台灣教育問題就都解決了?

話雖如此,批評總是簡單,我內心仍盼望此方案能成功,並成為大眾關注焦點,甚至真能翻轉社會教育價值觀。以下給予執行面的幾點建議:

全面盤點:不是所有領域都適合18歲先就業

據我所知,目前勞動部正在盤點職缺,應該近日就會公告職缺類別,年中將正式公告職缺名額、工作內容及細節。

以海事水產類勞動力狀況為例,到海上跑船並非高三畢業生就能做的事,它需要更多先備技能、技術士證或相關資格證書,通常須到科大後才適合進職場。

至少在職校部分,應先全面盤點現有科系領域,哪些適合18歲先就業、哪些適合繼續升學?

像配管科、鈑金科學生,這些大學對應科系較少的科系,在孩子升學後都改攻讀其他領域學位,導致配管科畢業生大部分不從事配管、鑄造科畢業生也較少進入鑄造業,這樣的情況對學生所學所用、業界勞動力供給皆是雙輸結果。

或許像配管科、鈑金科這樣的科系,更應是18歲先就業的目標族群。

應追蹤過去先就業族群狀況

文章開頭有提到,103學年度高中職(技術型高中仍以職校稱之)畢業生總計253,501人,再進一步看數據細節,這之中普通科883人、專業群科14,717人、綜合高中950人、實用技能學程4,351人。

他們先就業經驗,值得參考。

這群人為何先就業?家庭因素?經濟因素?進入職場5年內薪資水平與職涯發展如何?另外,目前已具備工作經驗的大學新鮮人有多少人?工作後回學校表現有遇到什麼困難?學業會不會跟不上?甚至可以進一步討論資歷架構,讓學力與學歷相互轉換。

企業崗位實質內容須討論

對就業、升學志向明確的學生非目標,此計畫應是針對志向仍不明確的高中職應屆畢業生。

對於這群人,先有業界經驗再升學絕非壞事,但目前討論都集中在如何篩選才公平?優質職缺包含哪些?薪水要25,000以上?是否排擠現有建教合作資源與名額?兵役與創業、回流升學管道配套……等等,仍看不見實質內容規劃與執行上有多少琢磨。

怎麼說?

當這群孩子轉變成勞工後,進入企業崗位的職訓、教材教法、職涯發展規劃,以及計畫結束後如何輔導這群人銜接大學課程等,更多更多都須教育部與勞動部仔細研擬,其餘表面上薪水多少、如何篩選才公平並非最重要的事。

甚至有些職缺須具備證或照(法規效用證書、執照)才能就業,甚至各行業收人的潛規則,都須一一釐清。

透過法規,要求企業扮演更多培育人才角色

在我先前專欄有提到,在此計畫中,除了每月在工作薪資額外幫存1萬元外,政府還補助企業雇主訓練費用每位每月5千元,試行期間共補助企業18億。

其實在早年《職業訓練金條例》經驗,或是現有《職業訓練法》第27條起,都有要求企業繳交職業訓練基金,盼業界負擔更多培育人才的責任。只是現在有落實嗎?(延伸:18歲先就業每年還3億補助企業?應要求企業出資培育人才!

另外,經歷這次一例一休後,企業釋出更多資源(優質職缺)恐更難了。

先不提他國校辦企業或衍生企業發展狀況,光各國政府投入在學校的教育經費,確實比台灣多很多……經費有限可以理解,重點是如何有效運用!在這般情況下,我們又總是拿人民納稅錢丟給企業卻只追求短期效應,那就太可惜了。

職業試探很重要,尤其是教師角色的發揮

這次「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中,實施策略將透過高中職生涯輔導計畫協助學生介接職場體驗,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也要求專業教師須有業界經驗,但我認為,國中小教師才是重點。

從台灣現有分流制度來看,第一次分流是國中升高中職。如果我們孩子在國中小就對升學展開算計、對考科排名強烈競爭,卻不夠認識多元職業內涵,讓具有實作傾向的孩子不讀職校、選錯科系,甚至對未來新興職業沒有概念或想法,是很可惜的。

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專業群(職業)科與普通(含綜合高中)科學生數比為47.9:52.1,前者33萬7千人,後者36萬6千人,這代表國中選讀技職體系的孩子佔了一半,但這些國中生如何選擇未來科系?除了家長外,最能影響著這群學生的就是國中小老師,這些老師是否對職業有足夠的認識或概念?對於這點,我打了一個大問號。

即使《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範加強國中小職業試探,老師更要扮演引領孩子的角色,但目前看來,辦辦認識技職的研習,或請老師到技職學校參觀,是非常不夠的。(延伸:關於技職教育,國中小教師其實還很陌生

技職選手,或許是突破點

勞動部技能競賽或教育部技藝競賽是以職校生為主的技術比賽,若考量到同時參加兩賽事狀況,每年因競賽而投入技術訓練的青年大約6千人,將「技職選手」與「18歲先就業」一併處理,或許是個突破點。

目前競賽趨勢除了更與業界接軌,兩邊也都在努力透過獎助學金、企業預聘、協助媒合職缺等方式,吸引技職選手先就業,但成效並不好,甚至坦白說,大部分選手參賽仍以升學加分、保送為主要目的。

如果連這群孩子都對18歲先就業沒意願,甚至職校都以明星科大榜單當招生口號,我們如何奢望社會價值觀會有大幅翻轉?(延伸:鼓勵青年18歲先工作,蔡英文可以為技職選手做什麼?

鼓勵18歲先就業?技職拚升學沒錯 錯在沒落實實務選才

我真心覺得職校拚升學非問題,問題是透過什麼途徑升學?目前升學率破8成的職校,專業技術教學是否有落實?尤其在未來新課綱專業時數增加的情況下,課程是否對應職能基準?究竟高三職校生所具備的職能,真能符合業界所需的人才規格?

除了繼續在核心職能開發上努力,更須靠招生制度來改變教學現場狀況。平心而論,目前技專招生制度設計上,「真正的」實務選才比例並不高,所以職校學習的整股力道往紙筆考試、非技術學習方向傾斜。(延伸:6成學生選技職代表「技職出頭天」?只是另類的升學捷徑罷了

我們缺的從來都不是學歷,而是學力(技術),或是說對畢業生品質的品管,部分碩博士班都有畢業生品質把關問題,也不單單只是職校的事了。

若技職教育定位明朗,且升學管道能反映職校實作能力,透過技專校院招生制度導引教學現場,對以升學為主的台灣社會才是務實作法。但諷刺的是,政府能為了一個18歲先就業政策擠出72億,難道不能撥個幾千萬給測驗中心研發更多技專的實務考題嗎?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是值得肯定的政策方向,但應該緩一緩別急就章,因為目前看來仍偏向表面上的討論,勞動條件與教育制度學用落差才是問題本質,而目前該計畫在執行面上的困難,也看得出我們有更多基礎工程該努力。

黃偉翔/外交空間緊縮?打破思維,技職也能救外交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外交空間緊縮?打破思維,技職也能救外交

 

文/黃偉翔

先說,我非國際關係專家,更不曾深入研究外交相關策略。但或許在技職深耕經驗可以提供一點參考。

台灣前友邦聖多美普林西突然宣佈與台灣斷交,引發眾多討論,政府表示因無法接受聖國獅子大開口64億台幣援助要求,不想與中國大陸在外交上進行金錢競逐,從而終止與聖國外交關係。至今,台灣邦交國僅剩21個。中國外交部直言:「歡迎聖國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

台灣透過官方管道跟外國交朋友過程中,經常碰到「困難」。雖然邦交國仍有他的意義,例如國際上對中華民國的承認,但基於現狀,「務實外交」就變得很重要,台灣能否參與、甚至能否獲得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決策位置就變得很重要。

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圈有個世界比賽,其為具有技術圈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WSC)」,該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WSI)會員國近80個,雖與奧運133個有段差距,但也不算少了。目前該國際組織副會長即是台灣人,再加上台灣歷年技職競賽表現優異,即使面對中國施壓,尚不至於發生未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等情況。

據悉,各國經常透過WSI方面與台灣相關單位洽談,表示願意出錢引進台灣職業訓練師資與設備,但他們都不想碰觸太多政治問題,所以希望在WSI的架構下來互動,而非經由國與國的途徑。例如尚比亞曾接受台灣某大工具廠商捐獻器具,韓國三星或FESTO也經由WSI給予東非國家很多協助,「當然背後是有跨國商機的」。

「這實際上是一個技能發展產業鍊」。從技能發展面向來看,考慮要素不外乎職能基準、職能課程、職訓師資、教材教法、設備。其中設備又可分為軟體跟硬體,有設備後又可能需要材料,這樣的關聯性,讓國內廠商得以有更多發展空間,尤其台灣又是工具機重鎮。

雖然國內對於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體系仍有改善空間,但對於他國來說,尤其是東南亞國家來說,已是個相對完整、進步的體系,也是各國紛紛嚮往與學習的對象。事實上,雖然台灣與中國雙方政治關係詭異,卻並非沒有交流,在檯面下兩岸間有很多技職學校與職業訓練師資也經常有往來與交流。

台灣的技職教育也已與部分國家進行輸出或合作。舉越南為例,2003年底台灣有13校與越南16校簽署「台越雙方技職教育合作共識」,到了2015年「臺越教育論壇」雙方達成的技職合作多項共識。在台灣少子化日益嚴重的未來,加上越南經濟快速崛起,當地台商又多,如何強化技職教育輸出是值得在思考的新南向策略之一。

建議台灣突破單純援助的思維,台灣要做務實外交,比如透過台灣相對優良的技職體系,借此協助邦交國或非邦交國。舉實例來說,國際援助的意思,就像今天手上有一百塊,就把一百塊丟進池塘,最後一毛也拿不回來,但按照前述所提出的策略思維,其中至少有75元的價值會回到台灣。

而除了國際交流面向,台灣部分政策或目標,更可以透過INGO平台的架構得以實現。就以小英總統推出18歲先就業的「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政府投入72億經費,希望台灣孩子別盲目升學,此即認識職涯與學習一技之長也非常重要,但若能透過WSI的模式選拔技職國手,並有計劃地培養國手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同時搭配相關政策,過程中形塑的技藝價值,會讓更多青年願意投入學習技術領域中,逐步發展自身職涯,最終也能回饋於社會,提升全民福祉,相信效果會比18歲先就業政策有用許多,也不必投入這麼多億的經費。(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每年還3億補助企業?應要求企業出資培育人才!

不過即使有一個個INGO擺在那邊,如果台灣人在組織裡沒有一定決策影響力也是枉然。例如先前國際扶輪社領導是台灣人,而台灣世界展望會、慈濟等都在國際上發揮一定角色,這些組織都幫台灣做了很多事。回到前面所提的技能發展產業鍊,如果台灣上下游能有共同目標時,可以形成一個緊密結合,此時台灣就不一定要靠國家外交計劃,而可以藉著非政府國際組織的平台進一步發展;雖然政府也應持續在其他面向努力,但INGO是一個台灣應該好好重視與應用的平台,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進一步達到期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