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實習評鑑由校方自行填表 立委蔣萬安批:球員兼裁判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永采烘焙坊剝削實習生議題延燒,今日立院多名立委針建教生、實習生權益質詢教育部、勞動部,認為兩部會沒落實各自責任,讓學生處在容易被剝削的職場環境。

今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邀請勞動部、教育部,針對「技術生、實習生勞動權益及『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落實」列席報告。

教育部政次姚立德解釋,這次事件重點在廠商在與校方簽約外,私自與學生簽勞動條件更低的私約,姚立德強調,教師有到現場訪視4次,但學生都未跟老師反映問題。

立委蔣萬安批判,不能把責任推給學生,他們的實習分數都掌握在校方與廠商,另外,實習課程評鑑是校方自評,這不是球員兼裁判?更質疑教育部角色在哪?

立委吳思瑤質分析,最重要的是法治要健全、勞動教育要落實,目前勞動部跟教育部事權不一,且相關法令過時。

吳思瑤還說,從99課綱開始,國中小就該教導勞動教育,雖然目前已納入公民社會課綱,或用融入式議題搭配老師帶討論,「可是這些課程都淪為花瓶」!

吳思瑤更踢爆,雖然教育部說有78件投訴案,但事實上是0件!78這數字是人民透過教育部申訴信箱而來,「代表建教生、實習生根本沒使用專門申訴管道。」姚立德當場也對此訝異,學生沒善用申訴管道。

立委蘇巧慧認為,問題出現在教育部公告的參考手冊,但手冊上的內容十分過時,內容也不恰當,例如當學生有適應不良狀況時,手冊卻建議學生要有職場觀念;而且每月請假不得超過1篇,病假還得補雙倍時數,實習加班更要全力配合、輪班還要欣然接受,實在太誇張!

立委黃國書則提出,德國1969年《職業訓練法》確立了雇主、工會、商會和政府之間的協議體制,工會會在不同的行政層次都能參與技職人才培育;工會在與資方的集體談判過程中,除了重視學徒工的收入待遇,避免被過度剝削外,也重視培訓內容與資格認證,確保勞工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薪資與地位。黃國書強調,德國學徒工是有受到團體協約覆蓋,可以加入工會的。

姚立德回應,實習生非勞工,所以無法加入工會。勞動部長林美珠說,各國環境不同,過去勞動部也有針對德國方向去研究,但台灣各方面條件還有好長一段路,並不是說學就可以學。

立委呂玉玲則質疑,目前投保實習生,是勞工保險,那為何還不是勞工?而且標準也比照《勞基法》,為何實習生不是勞工?

林美珠強調,只要有勞雇關係契約,就是勞工,但實習生即使投保,必非就是勞工。

另外,有多名立委質疑,為何教育部替學生找廠商時,還會找到這種惡質廠商?姚立德坦承,學校找廠商時,沒有事先從勞動部得知廠商過去評價。林美珠則說,會加強部會橫向連結。

 

立委許智傑推「奧斯卡技職大師獎」並要求納入教授升等評分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為鼓勵更多大學教師投入產學研發,今(7)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許智傑要求,教育部應舉辦「奧斯卡技職大師獎」,鼓勵技職產學傑出的教師,成為社會鎂光燈焦點。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回應,今(2017)年就會選拔,並於明年舉行隆重頒獎典禮。

許智傑在院會總質詢對行政院長林全喊話,「如果有超過一半大學教授投入產業界,而且有具體貢獻,將會對經濟提升有所提升,所以用奧斯卡技職大師獎去引導大家參與。」

許智傑舉例,科技部長陳良基若因「技轉王」貢獻而得獎,那種榮譽感會不一樣,就會讓民間有個努力方向,帶動全國教授朝技職產學方向努力,釋放更多科技研發能量;「奧斯卡技職大師獎」要對教授升等有幫助、申請科技部補助有加分才行。

許智傑強調,「奧斯卡技職大師獎」要辦得比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甚至國外金像獎更盛大才行!

潘文忠回應,已跟科技部會商,今年4月會公布甄選要點,8月讓各界推舉人選,並於明年初舉行隆重的頒獎典禮。

剛從教育部政務次長轉任科技部長的陳良基則說,教育部主要負責規劃辦理,科技部會協助調整相關獎助規定。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胡士琳受訪表示,細節正在研議中,目前規劃此獎項除了技專校院教師外,也會獎助一般大學教師,只要對產業創新有貢獻,教育部都應該鼓勵。

關於許智傑要求獎項對教師升等有幫助,胡士琳解釋,此獎項鼓勵產學合作外,也希望肯定教師投入實務教學,因為過去教育部推技術升等成效有限,盼讓過度重視學術論文的大學氛圍有所改善。

胡士琳補充,行政院也要求科技部獎勵產學機制應該擴大,目前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產學研究獎勵名額很少,幾乎是個位數。

 

技職競賽、保送名額都被砍 WSI副會長林三貴:台灣要有培育人才的遠見

 

採訪、攝影/黃偉翔

對於技職圈,今(2017)年應當是士氣高昂的一年,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十月將有47位技職國手代表台灣,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參加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簡稱WSC)」,台灣在過去兩屆總得獎數都排名世界第三,會員國近80個的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簡稱WSI)負責主辦WSC的,兩年舉辦一次。

政府卻左右各打一拳在這些國手團隊身上。

今年1月《技職3.0》獨家報導兩則消息,一是教育部主掌的106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保送名額被大砍18%,爲配合少子化政策;二是勞動部主辦的第47屆技能競賽提名上限從6個減少至4個,且是報名前十天才傳出消息。無不令投入培訓技職選手的師生、廠商感到灰心。

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WSI副會長身份受訪,他強調台灣過於重視奪牌、升學,但「競賽只是手段,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習技能,並有更好的職涯發展。」

林三貴:技職人才需跨部會支持

看著國際技能發展趨勢,林三貴說,WSI越來越多會員國不再為了比賽而比賽,而是將競賽結合職業試探、升學與產業人力銜接,更重要的是,競賽過程有許多父母帶著小孩來參觀比賽,從小培養尊重專業技術的價值觀。

過去WSI都把焦點擺在兩年一次的WSC,但近年已轉型成多面向技能發展組織,除倡導技能重要性,更包含教育與訓練、職涯發展、國際競賽、國際合作,以及技術研究。「當WSI策略不只在舉辦競賽,台灣應該也要跟上,」林三貴直言。

他國重視程度有多高呢?林三貴有次代表WSI去莫斯科對談,除了第一副總理親自接待,教育與科學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經濟部與產業組織皆出席。「技能人才培養本就涉及教育、勞動、經濟等部會,」林三貴說。

林三貴分析,在亞洲,大多政府的教育與經濟部通常是分開設立的,所以經常有部會間合作問題,台灣各部會應該以此為謹惕,更加團結。

林三貴:台灣須有培育技職人才的遠見

林三貴說,今年3月到喀山時,2019年主辦國俄羅斯代表做了簡報,令大家驚訝的是,他們主辦WSC其中一個KPI是四年培養100萬個競賽選手,包含幼年、青年與企業選手,全面提升俄羅斯技術人力。

林三貴驚訝地說,「100萬選手不單單只是100萬,如果選手是5人中競選選出的,代表100萬選手背後有500萬青年投入技能學習,若以俄羅斯人口為台灣6.1倍比例來看,台灣每年應培養4萬名技能選手,但目前台灣全國賽才約1千位選手,即使北中南分區賽也不到5千人。」

林三貴強調,台灣應該把基礎築得更大,如果台灣真能有每年4萬名競賽選手,代表有更多青年投入學習技能,十年後台灣對技術人才價值觀一定大大改善,但若只是短淺的思考兩年一次奪幾面金牌,而沒有看見他國背後推動的策略,就太可惜了。

「但這也不只是勞動部單一部會可以做到的。」林三貴感嘆。

 

今年技優保送較競爭全因教育部砍名額?主因為「國手年」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2017)年1月《技職3.0》獨家報導技優保送名額被砍18%,引發技職圈人士不滿,質疑所帶的技職選手保送不上理想學校,全都是教育部害的!但真是如此嗎?《技職3.0》分析過去5年技優保送狀況,發現影響最大原因是「國手們卡了位」。

例年核定名額都過剩 高應大高職菁英班沒人讀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張惠雯解釋,技優保送名額大減,主要是往年招生狀況不佳。根據教育部資料,102學年度核定名額遠大於報名人數及錄取人數,即使是106學年度,核定名額也是大於兩者。

即使教育部近年逐漸減低技優保送核定名額,但102到106學年度的核定名額(橘線)皆大於報名人數(藍線)與錄取人數(紅線)。(圖/黃偉翔製;資料來源:教育部)

大湖農工室內空間設計系主任林明錚,有10幾年輔導技職選手申請技優保送經驗,他強調,除了量的減少外,也應注意質的變化,例如技優保送前幾志願的名額比例是否比往年少?而且今年高職菁英班就少了一大半!

進一步細看數據,大家最關切技優保送中的高職菁英班,台科、北科、雲科與高應大都有40個名額;截止至105學年度,台科、北科皆是招滿的狀況,但雲科105學年度40名額中只錄取29個,高應大過去多年皆只收到20多個人,「往年技優保送報到率都不佳,」高應大招生組長杜錦玲表示,105學年度高職菁英班40個招生名額中,只錄取25個,來報到卻只有18人。

杜錦玲指出,技優保送招生狀況不像技優甄審這麼好,加上少子化衝擊,能符合保送資格的技職生又變少,所以學校調配名額自然挪移到招生率佳的管道(如技優甄審)。

以教育部立場,高職菁英班會造成其他科大在招生競爭上的不公平。沒有高職菁英班名額的高第一科大教務長李嘉紘說,當然也希望高第一科大能有更多保送名額,但更重要的,是這些選手上了科大後的學業輔導,以及技術訓練是否獲得延伸。

技優保送名額實質上砍得更多

根據制度設計,現存的技優保送與技優甄審皆是外加名額,為學校總核定名額的10%,各校可以自行分配外加名額放在哪些管道,只是過去技優保送管道中有個例外,是台科、北科、雲科及高應大各40名額的「高職菁英班」,四校共160名額不計算在外加名額內,為「外加的外加」。

引起技職圈最不滿的,就是此「外加的外加」名額被教育部砍掉。根據教育部資料,106學年的高職菁英班招生名額,台科從40個減至33個,雲科從40個減至22個,北科從40個減至14個,高應大從40個減至8個。

但事實上砍的情況更嚴重。台科大與北科大分別被扣了7及24個名額,但雲科與高應大情況卻不同;雖然目前表面上雲科與高應大仍有高職菁英班名額,分別是22及8個,但《技職3.0》記者進一步了解後,那是學校挪用外加名額補來的,兩者原本40個「外加的外加」名額都被教育部砍掉。

這事實也代表,除了教育部砍掉名額外,「學校方不願挪用其他外加名額放到技優保送」。

今年保送較競爭全因教育部砍名額?主因為「國手年」

林明錚過去帶出許多競賽金牌選手,但106學年度學生保送狀況不佳。林明錚痛斥,去年技藝競賽金手獎第一名都能確定保送台科、北科,全國技能競賽金牌則到台科大,但今年技優保送結果讓人不滿,然後選手若透過技優甄審管道,會因為過去時間都花在技術訓練,在學校成績這塊很吃虧。

在技優保送中,不同賽事與所拿到的名次,會有不同的「等第」,通常等第越高,能填的選擇就越多;1-4等第包含國際賽、展能節、國際科展金銀銅牌及優勝、5等第為國際賽與展能節正備取國手、6等第為全國賽、身心障礙金牌、7等第為全國賽、身心障礙銀牌、8等第為全國賽、身心障礙銅牌加上金手獎1、9等第為金手獎2、10等第為金手獎3。(圖/黃偉翔製;資料來源:教育部)

根據分析,可發現偶數即102、104、106學年度的第5等第人數(紅線),遠大於奇數即103、105學年度,所以「在偶數學年度第6等第起保送順位被往下擠壓」(深藍與紅色以外的線),主要原因是第5等第為正備取國手,而國際技能競賽國手每兩年選一次、展能節身障技能競賽國手每四年選一次,雖然未必每位國手都馬上升學,但數據分佈確實有集中性,造成奇數、偶數年的技優保送競爭程度落差大。

林明錚表示,能理解「國手年」的擠壓狀況,所以教育部更不該隨意砍名額。

尷尬的是,這次砍技優保送名額正好發生在偶數(106)學年度,原本技優保送就因「國手年」較為競爭的學年度,又更加競爭。

 

延伸閱讀:

職校不滿技保名額減18% 教育部:招生不佳

技優保送名額砍18% 科大校長:影響職校練技術意願

 

立委批大專實習無專法保障 潘文忠:重點在防止簽私約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隨著永采烘焙業剝削實習生事件爆出,引起社會輿論,今(2)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也有數名立委對此質詢,要求教育部檢討相關法規,與監督機制。

立委張廖萬堅直言,為了維持實習合作,「學校與廠商關係其實大於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不只在實習過程被打分數,在受到權益侵害時難以表達,誰負責仲裁廠商與學生爭議?更何況這次案例的學校老師有訪視四次,都沒發現實習生被剝削與簽私約,還有多少學生跟企業簽私約沒被發現?

張廖萬堅還說,近年大專強調產學合作,教育部也祭出許多補助,許多大學也鼓勵實習,目前有約8萬名產學合作生。張廖萬堅指出,高中職有《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專法保障,但大專以上卻僅有《大學法》第38條、《專科學校法》第39條授權的「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及《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3條授權的「專科以上學校實習課程績效評量辦法」,沒有一條專法保障大專以上實習生。

立委林淑芬強調,目前沒有法規能成為學生後盾,雖然教育部說有三條相關法規,但都沒實質功用!學生表達權益受損後,馬上被結束實習還不算數,這樣勇於表達的代價,教育部如何當實習生後盾?林淑芬說,這次永采烘焙案例多如牛毛,高餐大過去也被抓包海外實習爭議,而如高餐大這樣辦理實習的學校也多如牛毛!

林淑芬痛批,海外實習是許多大專校院招生噱頭,但學校到底有沒有把關國外廠商能力?這沒人敢肯定。有案例是大專院校送到澳洲去一間澳洲麻辣火鍋店實習,但該廠商連澳洲政府都不認可,另外,澳洲打工度假簽最長打為半年,但我們實習都簽一年約,學生怕實習到一半被澳洲移民署抓到遣返台灣,更不用說工時過長、薪水有沒有給足的權益爭取。

立委何欣純說,目前學校雖然有組成實習委員會,但組成仍是學校成員,這單位有何種拘束力?沒有客觀第三方角度去仲裁,這機制設計十分不足。何欣純要求,教育部應該有專門網站公布不良廠商,並儘速盤點相關法規。

立委黃國書質疑,除了最底限的勞基法,沒有別的制度能幫他們,相關單位如何介入?根據《技職3.0》報導黃國書日前開記者會表示,有規定連續三天曠職者,實習成績零分計算,而且可以勒令退學,學生處在不對等的關係裡頭,所以到處有廠商把實習生當廉價生產工具。

教育部長潘文忠認為,法要放到哪個層次需再討論,但這次事件應該提醒與嚴防的是學生私下與廠商另簽私約,這是學校行政跟辦法要檢討的重點。

潘文忠回應,地方主管機關能達到仲裁維護角色,教育部也會把相關平台建立起;學校實習委員會部分,則會朝擴大校外成員參與方向討論。潘文忠允諾,教育部會盤點廠商,但公告實質方式需再討論,另外,會在一個月內檢討相關法規。

 

立委要求教育部檢討實習制度 葉大華:應立專法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近日高餐大學生實習與店家的爭議爆發,引起社會輿論關注,今(24)日立法委員黃國書、蘇巧慧召開記者會,質疑近日實習、建教合作接連出包,要求教育部與校方應主動負起責任。

兩名高雄餐旅大學學生透過學校安排,到台中一家麵包坊實習,卻爆出工時超過14小時,離職時還被業者以違約為由求償59萬元,雖然學校強調有與業者簽約保障學生權益,每學期老師也到現場關心學生實習狀況,但卻沒發現學生有超時工作、與業者另簽合約事宜,甚至店家疑似造假學生的打卡記錄。

蘇巧慧直言,建教生被剝削行之有年,學校與教育部都有責任,特別從教育部端檢檢討,在高級中等學校有《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規範建教合作相關權益,但在大專端卻沒有這樣專法,導致大學實習生有權利不平等狀況,總不能「學校總說不清楚狀況,教育部又躲在大學自主背後。」

蘇巧慧呼籲,第一是教育部立即清查大專院校實習實施辦法有無不當,第二是教育部應赴立法院報告。

黃國書補充,有規定連續三天曠職者,實習成績零分計算,而且可以勒令退學,學生處在不對等的關係裡頭,所以到處有廠商把實習生當廉價生產工具。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黃耀南說,民國98年推動《建教生權益保障法》並在102年通過後,建教生權益在職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所以「立專法是有用的」,但是大專有很大一個比例用實習身份去業界,實習沒有專法保障,越南部越嚴重,最常看到的是津貼跟薪資沒符合《勞基法》最低薪資,盼主管機關在這塊訂專法,讓大專院校實習生受到一定層度保障。

黃耀南特別點名教育部新推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他擔心方案雖然對學生不錯,但也有可能讓學生變成替代性勞力,呼籲教育部在執行面要注意。

建教生權益促進聯盟發起人葉大華指出,實習生同時具備備學生跟勞工身份,所以勞動部跟教育部權責應釐清。教育部要思考建教合作制度的典型與非典華,誰要扛起責任?不能讓部分私立技職校院侵害實習生權益,目前實習沒有專法,建教盟也受到數次投訴,實習生求償無門、勞權不平等、適應不良。

葉大華還提到,過去實習爭議事件,老師都有去現場訪視,但卻沒發現學生被剝削,代表老師輔導端並不專業,在有學分與畢業壓力下,部分實習生只能委屈調適自己,投訴無門。而在這次案例,高餐大用一般調解,但實習生仍是學生,這樣方式合宜嗎?所以要有專門的調解方式,學校跟學生有權利義務關係,一般調解制度不一定適合,要引進第三方專業非營利組織協助學生。葉大華還強調,盼能修《建教生權益保障法》,擴大適用範圍至大專校院,甚至立專法。

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王明源澄清,高中學生到業界叫建教合作生,大專則叫產學合作實習生,目前102年校外實習課程已不適用,目前《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及《專科以上產學實施辦法》有把實習納入規範。教育部也訂了《專科以上實習課程績效評量辦法》保障學生實習權益。

王明源強調,實習前學校要組成委員會,負責媒合、簽訂實習合約,並在實習前辦理課程與講座,跟家長、學生溝通權利義務關係,也要替學生保保險;在實習過程中,學校須安排老師定期訪視,了解實習現況並做輔導紀錄;最後,針對實習生不適應情形,學校要有輔導轉介機制。

高餐大主任秘書石名貴則說,實習制度都從《勞基法》精神索延續,制度上高餐大比較嚴格,因為學校堅持,技職沒有實習會跟產業脫鉤,沒有競爭力也難以為企業所用。

論技職政策解方 前教育部次長周燦德:不該勉強鴨子學飛

 

(記者陳俐穎/台北報導)

針對近年來的技職教育政策,曾任技職司長、前教育部次長周燦德提出見解,認為技職教育的政策應在教育的本質與實用性上取得平衡,且應偏重於實用面。「不該強求鴨子學會飛」,技職體系的訴求不該與一般大學合流,要以「學以致用」為目標。

周燦德於財團法人中華教育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年度聚餐上,針對技職教育的政策規劃進行專題演講。「一般大學的學生是鳥,技職體系的學生是鴨子,不能因為同樣有翅膀就要勉強鴨子學飛。」周燦德認為,在現行以「學業」為考核標準的體制下,技職院校的學生在學業上相對弱勢,不能以教導高中生的方式教導,而要因材施教,讓實務重於理論。

回顧過去的教育制度,周燦德認為,在「自由、民主化」的時代脈絡中,教育隨著這股浪潮也朝本質性傾倒,跳脫過去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現代教育更強調自由,這種做法雖能夠創造教育的多元性,但卻讓技職教育與大學教育合流,這並不是技職的學生需要的。周燦德認為「現在社會已經不需要那麼多決策的人,但是卻缺少實作的人。」

技職教育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周燦德以自身經驗為例,他提到在擔任技職司長時,曾研擬過「台德菁英計畫」與德國廠商合作,結合技術、證照與工作聘書的三合一條件,讓技職生能提早對公司產生認同感,而非普通的實習單位,也彌平了產學之間的落差。但由於《專科學校法》中有規定必修的學分數,學生無法有足夠的時間投入計畫中,實施還需要修法,只差最後一哩路,就在教育部長的輪替下不了了之,十分可惜。

在過去的經濟經驗中,中小企業一直是支撐台灣經濟的重要角色,周燦德表示,由於中小企業的資本額較小,請不起高學歷的研發人才,研發人才多半流向大專院校,這些研發成果也就成為「一疊疊放在牆壁上的論文」沒有實際運用的機會。

技職體系的初衷是「實務大於理論」,但實務工作日新月異,在校園中的教師是否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傳授學生新技能呢?先前教改的期間,在技職體系中,助理教授比例要達到21%才能升格為技術學院、達到40%才能升格為科技大學。周燦德表示,有許多技職院校為了升格,而聘請取得博士學位的教授,但教授所理解的理論與實務經驗脫鉤,讓技職院校的學生無法學到原先要學的實務能力。

要改善技職教育的現況,周燦德認為,重要的是要把核心專業能力轉化為課程,彌平學校課程與產業界的落差,且要尋找到各系或科的適性定位,不該「勉強鴨子學飛」,並與產業界產生連結,不應該只是成為學生實習拿學分的單位,要建立起對公司與產業的情感與認同。但周燦德遺憾的說,過去實際落實政策的技職院校只有約略3、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