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法》修正通過待三讀,技職國手只須服12天補充兵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20)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修正《兵役法》,讓國家代表隊補充兵適用範圍不只侷限體育國手,更把技職國手納入其中,提案立委黃國書強調,技職國際賽比照奧運模式,應給予同等體育國手兵役配套。

黃國書解釋,先前在教育文化委員會提案過,教育部與勞動部皆表示同意,但因為現行《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是根據《兵役法》第17條訂定,所以這修法將幫忙技職圈期待已久的兵役配套有法源依據,舉鄰近國家為例子,韓國技職國手早已免役。

黃國書說,依照現行《兵役法》第17條條文,只包含「經教育部核定之體育競技代表隊者」,這次修法將其修改為「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讓技職國手兵役配套有法源。

立院現場國防部、教育部、勞動部一致同意修法並通過,最快一個月內能三讀,算算時程,即使趕不上本屆國手,明年勞動部選拔的下屆國手將受惠。

目前技能競賽,從分區賽、全國賽一直到國手選拔,都是由勞動部主辦,所以這次提案擴大加入勞動部為主責機關。現場勞動部官員受訪表示,後續處理仍得帶回部裡面討論。

延伸閱讀:國防部支持!明審《兵役法》技職國手可望免役

國防部支持!明審《兵役法》技職國手可望免役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技職國手有機會免役!明(20)日立法院將審查《兵役法》,將原本規範「體育競技」擴大為「國家代表隊」,讓苦無法源的技職國手獲得解套。主要提案的立委黃國書辦公室表示,國防部支持修法,順利的話,最快今年適用。

上會期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未來也能適用不同領域國家代表隊。兩個月前教育部因而主動召開協調會,但進展並不大。立委黃國書辦公室表示,目前先協助教育部突破法源限制,且國防部回文同意修法,並尊重教育部意見。

提案人黃國書與其餘15位連署立委,要求修正《兵役法》第17條,將條文中「體育競技」修改為「國家代表隊」;根據提案說明,「如國際技職競賽等領域,其選手的付出不亞於體育競技項目,而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更因重視技職教育,亦令為技職國手備有免役配套,為彰顯政府重視技職教育精神,並賦予教育部針對不同領域國家代表隊選手適用本法空間」。

剛退伍的前技職國手陳逸家說,全國技能競賽選手就算沒選上國手,在國內賽就已比其他人多花好幾年訓練,若能免除兵役,對未來人生規劃上才公平。

前技職國手並任職於職業訓練單位的汪師弘表示,服兵役不一定浪費時間,若能改為服專長役,投入國家單位並繼續深造與被任用,才是國家人力資源永續經營的好方式。

前機器人國手教練吳世興則認為,若國手能免兵役,可以吸引更多有技術的人徵選國手,他強調,選手們在成為國手之前,已花了很多歲月在國內的競賽,將減少有能力的選手成為國手的意願,導致選出來的國手品質不一定是最好的。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表示,實務上準備國手休學期間若超過18歲,技檢中心會幫忙通知役政署辦緩徵,而以現行狀況,役期大概11個月,未來將剩4個月,以他們技術養成幾乎可以申請替代役。

有技能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s),台灣自1970年開始參賽,上屆中華代表團獲5金7銀5銅19優勝成績,總得獎數世界排名第三!今年10月將有47位技職國手代表台灣參加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可望因修法而受惠。

國防部針對修法回應。(圖/擷取自回應文)

技能競賽分區賽登場,上千名技職生拼金牌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開跑,周四起北中南3區共21個場地同時舉行,超過3千名技能選手參加,技職學生紛紛拼戰,只為追求技藝上的榮耀!

新北高工教師陪學生訓練。(圖/陳錫齡提供)

新北高工學生準備競賽,深夜倒頭就睡。(圖/陳錫齡提供)

競賽職類包括時下最熱門的機器人、資訊與網路技術、工業電子、造園景觀、中餐烹飪等,共有47種職類。另外,分區賽各區各職類前5名選手,將優先參加今(106)年8月中旬的全國技能競賽,爭取全國性的榮譽,未來更有機會參加國手選拔,代表國家出國比賽。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提醒,競賽選手應準時報到、注意安全,並鼓勵大眾前來競賽場地認識這些技職選手。

4月21日競賽當天,場地對大眾開放。北區競賽場地有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臺北市職能發展學院、臺北市立木柵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等11個場地;中區有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勞動學院、僑光科技大學等3個場地;南區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國立臺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嘉南藥理大學等7個場地。

心智障礙者職業體驗3成直接就業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勞動部為協助心智障礙者職涯探索,運用現有職業訓練場地,結合民間資源,辦理職業探索活動,105年47位學員中,14人直接就業比例近3成,其餘陸續參與職業訓練、職業重建或轉介醫療。今(106)年勞動部加強辦理,並新增13種職業體驗。

去(105)年勞動部首次辦理心智障礙者職業探索活動,包含攝影棚作業、園藝造景、門市服務、房務清潔、手作烘焙、汽車美容及冷凍空調等,47位學員中其中,14位直接就業、1位參加職業訓練、21人接受職業重建與輔導、7人轉介醫療或其他協助單位(社政)。

記者詢問,計畫內容究竟是試探性質,還是就業取向?若是後者,課程內容是否有對接職能基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身心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組長蘇昭如回應,過程中將由職業訓練師帶領,心智身障者將受到專業評估。記者追問,目前職訓師因早年員額凍結政策,人數並不多,是否會過度增加他們的負擔?蘇昭如解釋,這案子規劃時間沒有很長,不會造成職訓師過多負擔。

此計畫是否會與現有身心障礙競賽或國際展能節選手做連接呢?蘇昭如笑說,如果過程中,發現心智障礙學員有某方面的潛力,我們一定會培養他成為選手。

蘇昭如強調,這並未多花經費,是在現有業務做調整,協助心智障礙者規劃未來職涯。(圖/黃偉翔攝)

今(106)年將加強辦理,除去年廣受好評的宜蘭職訓場園藝造景、桃園職訓場門市服務及臺中職訓場手作烘焙職類將繼續辦理外,今年再新增玉石鑲嵌、採茶及藍染職類虛擬實境互動式職場、髮束組裝、門市陳列櫃檯作業、電腦裝修、景觀設計、創意泥作、藝術漆作、個人專屬網路線、機械量測、展開模型製作、電燈配線等心智障礙朋友難得接觸體驗的職類。

勞發署表示,心智障礙者的職業探索活動辦理期程,北基宜花金馬分署「玉石鑲嵌及園藝造景」預計於6至8月份各辦理1梯次;桃竹苗分署5月及10月各辦理1梯次「採茶、藍染職類虛擬實境互動式職場體驗及髮束組裝、門市陳列櫃檯作業體驗」;中彰投分署4月、7月及10月辦理3梯次的「手作烘焙、電腦裝修及景觀設計職類體驗」;雲嘉南分署5月及9月期間辦理2梯次的「創意泥作及藝術漆作體驗」;高屏澎東分署5月、6月、8月、9月及10月辦理5梯次「資訊類(個人專屬網路線)、機械類(機械量測)、冷作類(展開模型製作)、電工類(電燈配線)」等職類體驗。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五區分署心智障礙者職業探索體驗活動辦理資訊。(圖/取自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林全建議電競應在技職升學加分 聯合會:不符合認可原則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上月中旬,行政院長林全宴請電競選手時,要求教育部把該賽事加入四技二專招生管道加分或保送項目,但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聯合會)執行長段裘慶說,電競並未通過審議。

這幾年台灣電競選手屢拿國際獎項,相關議題引發國人關注,甚至今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修正「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時,也有討論到將電競歸類在體育賽事。

「電競並未通過聯合會審查,目前非四技二專技優甄審或保送上認可的賽事。」段裘慶解釋,不論技優保送或甄審加分,要把賽事放進去須滿足三大條件,並通過實質審認定。第一,賽事須為全國性、國際性,且具備逐級選拔過程;第二,賽事必要是常態性舉辦;第三,賽事須具備關鍵能力或對應到技專校院科系所學。

段裘慶還說,即使滿足前三大基準,聯合會還會做進一步的實質審查,如賽事發獎狀況、競賽過程是否嚴謹…等,段裘慶強調,目前以採認中央主管機關所辦理的賽事為原則,基本上私人機構辦理的賽事不會被採認。

段裘慶補充,有關技藝技能表現優異的同學,可於在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的第二階段甄試時,招生學校可就其特殊能力表現部份予以斟酌加分。

對於日前立委李麗芬在立法院教文會要求的鋼彈模型、Cosplay也應放入技專升學管道認可賽事,段裘慶表示,任何賽事都須符合三大基本原則,並通過實質認定過程,目前該兩賽事都非認可的加分賽事。

目前四技二專技優甄審入學認可賽事

四技二專技優甄審競賽優勝名次或證照等級及其優待加分標準表。(表/技優甄審簡章)

四技二專技優甄中央政府或直轄市競賽認可表。(表/技優甄審簡章)

黃偉翔/技職地基已掏空,整天推蓋帝寶政策有何用?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技職地基已掏空,整天推蓋帝寶政策有何用?

 

文/黃偉翔

一棟大樓要轟立百年,重點在地基打得深不深、穩不穩,舉台北101大樓為例,當初光地基工程就進行了15個月,透過筏式基礎工法、防震球等工法,讓101不怕風吹雨打和地震的影響得以轟立至今,同樣道理,台灣若為技職體制長期發展著想,那麼政策地基就得紮得穩,這遠比蓋帝寶、放煙火等政策重要的多!(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蔡英文先搞好人才培育的基礎工程吧!

要說最近技職圈有什麼大事?必當是教育部打算刪去乙級技術士證的技優甄審報名資格,雖最終該提案因各方施壓、反對聲浪大,而暫不調整,但在我看來,若說這件事是技職前3大重要議題,很難再想出前兩名。

在我過去的報導數據曾指出,104學年度技優甄審報名人數共18533人,其中有16935人是透過乙證報名,而當中超過6成人是拿透過電腦軟體應用、電腦硬體裝修、印前製程這3張乙證報名,又有超過6成人透過這三張乙證錄取。

但技職生盲目考乙證為升學,而非為累積就業職能現象,「還不是最嚴重的事!」

由於考取乙級技術士證提供給技職生甄試報名資格,而產生了學校、學生盲目考取乙證,但非為累積就業職能的現象。只是這「還不是最嚴重的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職校教學不正常化,再多補助計畫恐無效益

昨日立委徐榛蔚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時,引用我報導的表格痛批,「許多偏鄉職校學生學科較弱,都要透過乙證才有錄取科技大學機會,砍掉等於阻斷偏鄉孩子的升學發展。」徐榛蔚反應的其實也是大多學科弱勢職校的聲音,而另外還有些人會覺得,面對自我放棄、不願學習的職校生,須透過考乙證、升學等誘因,引導他們投入技術學習。

那麼教育部為何要刪?除了意識到取巧用乙證升學的歪風,教育部也希望能借此改變部分職校教師「上課都在教乙證,而沒完整落實課綱內容」的現象。不論教育現場的出發點是為了引導學生、經費補助、評鑑、拼升學榜單,以考證為導向的教學方式,都不利於未來新課綱中職校技能領域課程的落實。

坦白說,過程只學技術而不重視課綱基本素養學科,不如去參加職業訓練,訓練週期更短、內容更扎實。

不過從乙證甄審的例子來說,我認為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不管是目前技職再造N期、深耕計畫、均優質化、產業學院…等,這一個個技職校院的強化計畫,都可能因為職校最核心的「教與學不正常化」,難以發揮真正效益。技優甄審乙證僅是不正常化其中一個因素。

雖能理解目前透過乙證升學、引導技術學習的重要性,但若教育部不提出完整配套通盤解決,放任這生態持續下去,不論未來多少補助計畫投入,很可能僅是原地打轉,各方都短視地為了自身利益而非競爭力。

教育部之所以刪除乙證甄審資格,除了意識到取巧用乙證升學的歪風,也希望借此改變部分職校教師「上課都在教乙證,而沒完整落實課綱內容」的現象。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技優生困境,應從源頭處理

不只如此,在我過去專欄〈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中提到,多年來,許多技術優良學生透過非筆試升學管道進入科技大學,幾乎混不下去休退學,不然就是被迫轉系到好畢業的系所,雖然教育部後來祭出「技優領航計畫」來補強,但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製造技優生的源頭」並未徹底解決,技優甄審乙證就是最大來源之一。

日前我到花東地區職校演講,教師們紛紛表示透過乙證拼上科大的孩子,課業經常遇到困難,讀不到幾年就休退學或轉系,但由於學生已經從職校畢業,就不知道學生出路;而在高教端,休退學的孩子,科大也沒有系統性的追蹤後續發展。

一群被送到政策太極區的技優生,以為是翻身途徑,結果只是虛晃光陰走一回。

 

利益鏈結,難以斬斷

我不願多加針對「職校相關補助指標跟乙證關係」評論,但就以取得證書過程,有時還包含培訓、補習、購置用具等,開辦一張證可帶來龐大商機與利益結構,部分學生在取得證書前,就已花了不少費用。

曾有乙證命題委員對我說,主因在於命題多年來鮮少配合實務所需修改,甚至部分擔任命題委員為了利益,操控命題內容,「只為了讓自己編的教科書好賣」。

多方來源也指出,廠商與學校接洽,私底下不是沒有「分贓」,所以學生考證成功比率高,只是因為多花了許多錢罷了!意圖不軌的校方、乙證補習班、補助、升學榜單環環相扣,整體利益鏈結,如何斬斷?背後一個又一個的山頭,恐不是教育部單一部會能夠對抗的。

但對於證、照內涵如何與就業所需連結,是勞動部的職責,更是問題核心,所以教育部在資格取用上的誘因結構設計,應更謹慎思考。

開辦一張證可帶來龐大商機與利益結構,部分學生在取得證照前,就已花了不少費用。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核心問題不解決,技職難翻身

回到技職教育的初衷,教育工作者們應自問,「這過程真能夠增加孩子們職場競爭力?」課程、考證如何對應到職能、落實新課綱、教學正常化並真正務實致用,才是最大重點。

無奈,這些真正須改變的核心問題,總被許多放煙火政策所遮掩。18歲先就業政策雖然值得稱讚,終究非為解決核心問題,可是這樣的煙火政策,政府資源反而高度投入。

就以我在〈教育部長,請還給技職生學習自主權〉一文中強調的,技專測驗中心總考科至少超過50個,還被賦予開發實作考題任務,相比於指考及學測不到10個紙筆考科,技專試題開發成本絕對遠高出許多。

然而在要求更多資源投入,卻因為少子化、考招單位收入減少,仍不見政府願意出資協助,反而寧願花上72億於「18歲先就業」這樣宣示性的政策上,其中27億甚至是上次教育部法定提升的0.5%預算(約180億)而來,多少技職圈呼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何時實質改善過?

若我們真為台灣未來著想,就別短視眼前的升學、乙證引導學習、補助、教學不正常化等問題不願彼此對話,應用更大的格局看待制度變革,思考技職真正的長遠發展;教育部也應頂住壓力並提出完整配套,讓職校乙證生態更健康、教學盡量正常化,相關計畫與政策得以落實。

唯有解決這核心問題,我們的孩子「選技職、好好讀,才會真的有前途!」

回到技職教育的初衷,課程、考證如何對應到職能、落實新課綱、教學正常化並真正務實致用,才是最大重點。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黃偉翔/台灣想主辦技職國際賽?醒醒吧,大勢已去!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台灣想主辦技職國際賽?醒醒吧,大勢已去!

 

文/黃偉翔

近日部分職種的技職國手團隊展開模擬賽,看著大家頂著壓力苦練,除了心疼也對這圈子的前景感到憂心。

具有技術圈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WSC)」,每兩年舉辦一次,競賽內容涵蓋各領域,花藝、機電整合、西餐烹飪、家具木工……等,該主辦的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WSI)會員國近80個,雖與奧運133個有段差距,但也不算少了。

今年10月,將有47位技職國手代表台灣,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參加第44屆WSC,我們過去兩屆總得獎數都排名世界第三;看似光彩的成績,卻有股沈重的壓力瀰漫著競賽圈,就是那頭緊追身後的狼——中國大陸。

台灣是自1970年就開始參賽23屆的老手,但僅參加3屆的中國大陸已悄悄爬上世界第五,讓世界各國驚訝,也代表著製造大國的崛起;上屆台灣成績為5金7銀5銅19優勝,但對岸不遑多讓,成績為5金6銀3銅12優勝——而這卻是2011年才開始參賽的表現。

不諱言,被中國大陸超越只是早晚的事。

我在先前專欄〈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提到,中國大陸除了海量的經費以外,他們派選手參加競賽,背後是有縝密的策略規劃並與企業配合。以機器人選手為例,中國大陸在相關產業區周圍建置機器人選手培訓基地,並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佈局高階技術工的培養。

在這樣的國際技職賽事,大家或許沒想過,場內比的是選手奪牌,場中是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但場外,比的是國家教育制度與產業的整體實力;在WSC上,贊助商以Samsung三星最大,別人無端端的為何要去贊助?我曾訪問過中國大陸的主要贊助商董事長,他直言,「亞洲企業都想參與其中,在技能最高水平賽事,卻沒有選手用你的產品,那還算是一流的企業嗎?」

日前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在中國大陸國家級論壇上痛批,學生動手能力普遍不強,對岸的工信部長直接允諾改進。能看出中國大陸積極面對自己在職業教育體系的不足,而且過去多年來積極挖角各國師資、引進技術人才培育制度,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培養更多技術人力。

眼看別人持續進步,台灣呢?

中國大陸過去多年積極挖角各國師資、引進技術人才培育制度,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培養更多技術人力。 圖/新華社

 

台灣想主辦國際賽 十年內都不可能

去年底勞動部舉辦國手培訓前的座談會,當時有好幾位圈內人士傳訊息問我,「台灣要主辦技職國際賽?」不在現場的我也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是勞動部政務次長郭國文致詞勉勵大家時說,「台灣應積極爭取主辦國,以軟硬體實力爭取全球能見度,扭轉技職偏差的觀念。」

技能圈對於郭國文有這樣的想法表示肯定,但我直接點破,「大勢已去,政府的重視來得太晚。」

台灣曾在1993年主辦過第32屆WSC,透過主辦國際賽如何為台灣技職注入新活力、增加國際曝光部分不必再多強調,但若想主辦國際賽,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更需要政府整體政策支持,與經費預算上的配合。

為何說為時已晚呢?目前WSC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賽事將投票決定下下屆的主辦國;舉個例子,今年10月將舉辦的第44屆WSC,會議上將決定出第46屆WSC主辦國,目前由中國大陸、瑞士與南非競爭中,但中國大陸聲勢浩大,很有機會拿下。

以現況來分析,第45屆WSC由俄羅斯主辦、第46屆由中國大陸主辦,不太可能再繼續由亞洲國家舉辦第47屆,畢竟WSI仍是以歐洲國家為主要組成的國際組織,就算有奇蹟,亞洲還有韓國、日本等技能強國等著排隊,台灣還不一定爭取得到,尤其近年中國大陸也加入了會員國,主辦國還得靠各國投票支持,這在對岸的施壓下,必定難上加難。

若是在中國大陸參與WSC之前就積極爭取,或許還有一絲希望,可惜已來不及。

2007年於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圖/歐新社

 

台灣欲再次踩進WSI決策圈 十年內都不可能

想發揮國際影響力,爭取主辦國就非唯一的路徑;事實上,若能爭取到WSI會長職務,才是萬年大計,可惜台灣政府這幾年來並未重視。

目前WSI副會長之一是我們現任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比起大多數會員國,他曾有機會爭取會長一職,因為2018年將競選下一任WSI會長,只可惜我沒看到政府有意在背後做靠山。

很難想像林三貴2019年卸任WSI副會長後,台灣技職國手團隊如何在對岸勢力籠罩中獲得該有的尊重與照顧,尤其2021年WSC主辦國是中國大陸。

 

爭取亞洲區賽主導權 仍有一線曙光

未來WSI的策略是成立各洲的區賽,然後決策圈成員來自各區賽的領導者,就像目前的歐洲技能競賽一樣,亞洲區賽也正等著有心人成立;目前台灣能做的,就是善用多年來累積的競賽影響力,積極爭取亞洲區域組織決策位置,拿下主導權。

目前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如火如荼,若能藉由台灣現有的技職體系基礎,在WSI亞洲區域組織取得一定的主導地位,再透過WSI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未來台灣透過技職教育、職業訓練在亞洲地區及新南向策略施力上,WSI不失為一個好跳板,為台灣新南向政策發展作策略佈局。

圖為1993年於台灣舉辦的第32屆國際技能競賽。圖/聯合系資料照

 

即使政府努力多年,傳統華人思維仍深植人心,造成技職教育歪斜扭曲,此時就必須藉由外力來引導價值觀,而一個以「技職競賽」為主體的國際賽事,若操作的好,將帶領更多國人從小認識職業、尊敬專業技術人員;就如我先前專欄提及的,效仿「俄羅斯百萬技術選手策略」、「中國大陸高階技術工計畫」經驗,透過「技職奧運競賽」引導,激發更多青年投入技術訓練與缺工配套政策中,如產學攜手、雙軌旗艦計畫等。(延伸閱讀: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

產業部分,如我先前專欄〈外交空間緊縮?打破思維,技職也能救外交〉強調的,「這實際上是一個技能發展產業鍊」。從技能發展面向來看,考慮要素不外乎職能基準、職能課程、職訓師資、教材教法、設備,其中設備又可分為軟體跟硬體,有設備後又可能需要材料,這樣的關聯性,讓國內廠商得以有更多國際發展空間,尤其台灣又是工具機重鎮。

無奈,政府高層多年來並未真正重視,也讓許多先機逐一流失。

一個以「技職競賽」為主體的國際賽事,若操作的好,將帶領更多國人從小認識職業、尊敬專業技術人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