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餐藍帶矛與盾/立委黃國書:高餐大用國家資源投資私人企業 應立即停止招生

 

作者/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今(16)日數位立法委員質詢教育部高餐大藍帶合作案,他們說,國家補助款不該淪為私人企業合作案的嫁妝,不只補助高餐師生用不到,還侵佔校園空間,為高餐藍帶公司所用,認為應立即停止招生。馬湘萍回應,學校是對外界招生,再跟高餐大溝通。

立法院正在審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黃國書質疑高餐藍帶補助案的合理性,他說,高餐大拿了一億三千萬補助款與法國藍帶合開高餐藍帶公司蓋大樓,月租10萬給該公司,學費竟然高達105萬。(延伸閱讀: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黃國書認為,高餐藍帶案毫無公共性,讓教育商品化,擴大校園階級差異,更佔用原本師生校園餐廳場地,高餐藍帶應馬上停止招生。(圖/黃偉翔攝影)
黃國書認為,高餐藍帶案毫無公共性,讓教育商品化,擴大校園階級差異,更佔用原本師生校園餐廳場地,高餐藍帶應馬上停止招生。(圖/黃偉翔攝影)

 

根據《技職3.0》報導,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蘇國垚坦承,高餐藍帶教學跟學校課程安排有衝突,就算高餐學生想上暑期班也無法,因為課程一期是3個月,所以招生目標上,高餐學生並沒有考慮在裡面。

前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陳敦基強調,「當時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藍帶課程轉換成學校課程,把推廣學分轉成正式學分,以及高餐學生報名是否有打折扣與優惠,但談合作案時,前高餐校長容繼業與蘇國垚等人完全沒提及。」(延伸報導: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立委何欣純砲轟,3月起就有師生抗議、民間團體開記者會,認為高餐大國際合作案有問題,卻沒看到教育部有處理。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不管國立或私立,只要取得公共資源,維護學生受教權益與公共性是我們的立場。

何欣純直言,教育部應該把高餐大的資金流向查清楚。

並質問潘文忠,若高餐大不符合預算目標,該如何處理?潘文忠直言,若濫用,一定處理。(圖/黃偉翔攝影)
何欣純質問潘文忠,若高餐大不符合預算目標,該如何處理?潘文忠直言,若濫用,一定處理。(圖/黃偉翔攝影)

 

根據《技職3.0》報導,馬湘萍說,以教育部觀點來看高餐藍帶合作案,還是希望這案子對學校有正面影響,如當初高餐提案內容,它是有遠大的理想與目標,就是透過藍帶教學能量,提升中餐教學系統在世界的名聲,佔有一席之地,但夢想要實現,必須要有實際的落實方式,目前合作已經踩出了第一步,也將開始招生,學校得去思考如何落實這個「夢想」。馬湘萍強調,未來高餐藍帶不能只是個補習班,不然會把整個台灣技職教育與高餐做到low掉,後續國際合作在教學系統上的助力,高餐必須要有所作為。

 

延伸閱讀

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高餐藍帶矛與盾/美國藍帶敗訴賠12億

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高餐藍帶矛與盾/即日起開始招生 15月課程105萬

高餐藍帶矛與盾/高餐藍帶總經理請辭 校方強調不影響合作方向

 

勞發署新任署長黃秋桂:請拭目以待!

 

作者/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隨著520政黨輪替,新任勞動部長郭芳煜上任後,今(15)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簡稱勞發署)舉行新舊任署長交接及宣示典禮,新任署長由原勞動部參事黃秋桂接任,是勞發署(含前身職業訓練局時期)有史以來首位女首長。

郭芳煜以棒球比賽比喻這次人事調動,盼勞發署在後援投手黃秋桂的帶領下,可以投出3個好球,把打者解決。郭芳煜說,第1個好球是上飄球,提升職業訓練的能量,去年自辦、委辦與補助辦理有5萬多人,盼可以提升10%;第2個好球是快速球,讓失業勞工很快找到工作,去年比例為58%,盼提高10%到64%;第3個好球是下墜球,幫助失業率往下降,從目前3.86%降10%至3.5%。

「請拭目以待!」黃秋桂胸有成竹地直言,會謹記郭芳煜指示,打好這場棒球。黃秋桂長期在勞動部服務,從勞委會時期的勞動條件處及勞資關係處處長、主任秘書,到現在勞動部參事,參與許多勞動政策制定,熟稔勞工事務。

郭芳煜表示,勞動力發展署掌管全國就業服務、職業訓練、技能檢定、創業、跨國勞動力管理及勞動力發展創新等有關勞動力開發、運用、提升相關業務,他肯定改制後的第二任署長劉佳鈞在任內1年多來帶領勞發署展現創新、整合資源能力,其未來轉任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長,帶領勞動部最有力的智庫。

 

高餐藍帶矛與盾/高餐藍帶總經理請辭 校方強調不影響合作方向

 

作者/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台灣第一個校務基金轉投資案例「高餐藍帶公司」已開始招生,看似順遂發展,卻傳出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蘇國垚請辭傳聞。今日《技職3.0》記者跟蘇國垚證實,五月已親自跟法國藍帶總裁André J. Cointreau請辭。高餐大主秘石名貴強調,不擔心高餐藍帶的目標與理想因人事變動而改變。

消息傳出後,記者第一時間跟石名貴求證,他坦承,有聽到學校內部傳出來的消息(蘇國垚請辭),但目前無法確定消息真偽。

當記者進一步詢問蘇國垚請辭是由誰獲准,石名貴當面跟高餐大校長林玥秀確認後轉述,高餐藍帶內部的事情沒有義務跟高餐大報告,所以蘇國垚是跟法國藍帶請辭而不是跟高餐大。石名貴進一步解釋,當初簽約後,法國藍帶派了一位「有實權」的人在高餐藍帶坐鎮,蘇國垚雖掛名總經理,但事實上只被授權到一定幅度,例如,買設備超過50萬,蘇國垚就無法自行決定。

蘇國垚親自跟記者坦承,五月初已經跟法國藍帶總裁André J. Cointreau請辭且獲准,但他強調,請辭跟校內師生抗議行動無關,主因是家庭因素,家人希望他別在高餐藍帶公司退休,而是以高餐大教師身份退休,較有保障。另外,蘇國垚表示,當他借調到高餐藍帶公司後,系上課程如旅館籌備、經營、俱樂部管理以及財務、市場行銷等沒人能開課,而不少學生是因蘇國垚而來讀高餐大,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蘇國垚還提到,自己的合約到明(2017)年2月,而他答應高餐大前校長容繼業會把高餐藍帶從無到有建立起,目前高餐藍帶公司已經招生,他的使命已完成。

對於總經理接班人,蘇國垚指出,雖然請辭,但自己仍是董事,可以參與重要決定,未來將召開董事會決定新人選,而法國藍帶總裁André J. Cointreau與林玥秀都認為找高餐大教師較合適,此人必須是過去跟法國藍帶有接觸且了解合約精神。但他強調,目前合約是十年,在合約走完後才會檢討合約內容,至少這期間高餐大跟法國藍帶的合作關係不會變,所以不擔心自己離去會影響合作方向。

當記者詢問蘇國垚離去是否會減少高餐對高餐藍帶的掌控,導致合作喪失原本初衷。石名貴與林玥秀強調,高餐是技職專業學校,類似蘇國垚背景的專業教師很多,他們都是餐旅業專業人士,要接續跟法國藍帶做專業上的合作與討論,不會沒有人選。石名貴對高餐藍帶的過程掌握保持樂觀,他認為,因為高餐藍帶座落在校內,地利、人和與周邊資源都站在高餐這邊,不擔心過去的目標與理想會因這次人事變動而改變。

蘇國垚盼後續一切順利,他說,學校先前與師生溝通不足,但在陸續開幾次協調會後,過去一些師生的誤解都釐清了,尤其高餐藍帶經費為專款專用,並非不願意替高餐大購置設備。他強調,目前擔任的董事沒有酬勞,自己是借調所以非抗議人士指稱的旋轉門。

 

延伸閱讀:

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高餐藍帶矛與盾/美國藍帶敗訴賠12億

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高餐藍帶矛與盾/即日起開始招生 15月課程105萬

 

黃偉翔/6成學生選技職代表「技職出頭天」?只是另類的升學捷徑罷了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6成學生選技職代表「技職出頭天」?只是另類的升學捷徑罷了

 

文/黃偉翔

幾個月前,在一場技職研討會中巧遇幾位熟識的職校校長,他們談到103年起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學校比以往招收到更多高分錄取的資優生,樂開懷地直呼「台灣學歷迷思逐漸打破」、「唯有讀書高概念已不存在」等。但我認為,在這種表面上「技職出頭天」的背後,卻隱含了其他事實——「家長為了學歷而取巧走捷徑」。

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年十二年國教首屆辦理後,第一次免試入學有21萬考生錄取,其中錄取率破9成,有多達6成學生把高職(現已改制為技術型高中)列為第一志願,令當時教育部長蔣偉寧直呼:「學生開始考量自己興趣,不再唯有讀書高。」查詢當時期的主流媒體報導,多是讚賞「學生棄高中選高職」案例。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學歷迷思已經打破?

5月底,我循線找到103年棄明星高中選明星高職的家庭,深入了解選擇原因。基本上家長的邏輯是:「與其跟一群高中生競爭考明星大學,為何不跟一群高職生競爭考明星科大?」隨著台灣明星科大近年在國際排名的爬升,國內名聲也逐漸起頭,就業情況一片看好,家長做這樣的算計,可以理解,更何況,許多明星大學也陸續開放名額給高職生申請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家長不願意讓小孩當技術選手,深怕小孩為了參加技術比賽而花太多時間在練習,影響到升學考試,家長還說:「參加技術選手要得到很高的名次才能保送前幾志願的科大,不如把時間拿去讀書,投資報酬率更高。」我聽了很惋惜,覺得技藝工匠精神從小就被扭曲了。

然而,懷有這樣策略的家長並非個案,更非十二年國教後才有。我在2008年開始在技職升學補習班工作,那時便遇到許多目標直指明星科大的考生家長,不少高職孩子高一就開始補習,從國文、英文、數學,再補到物理等,與高中生無異。

所以6成學生選技職當第一志願,可以說是制度設計吸引了較高分的學生願意投入技職,同樣地,也可以說這是另類升學主義的表現,一體兩面。

這現象緣起於技專校院入學管道在實務選才上的失能。目前大部分學生仍靠統一入學測驗成績做選填志願的依據,筆試考得高分,就能填越好的學校;104學年度參加統一入學測驗超過14萬人,其中以甄選入學與聯合登記分發為主要入學管道,核定招生名額分別為57505以及58284,最終錄取人數則是44039以及36922。

尷尬的是,礙於現實因素,統一入學測驗目前大多以紙筆考試為主,考科由國文、英文、數學加上專業一、專業二所組成,而專業一、二是各群科的專業科目。以每年約1萬人的機械類來說,是機械原理、機械力學以及機械製造、機械製圖,完全沒有實務操作,所以高職生經常淪為考試機器、補習機器。目前只有少數群科升學考試有實作,例如設計類。

這代表教育部在實務選才的設計上,仍有很大努力空間,因為高教端的升學制度設計將影響高職端的教學現場。即使是現有的甄選入學第二階段,也不一定是實作測驗。

很多人抱怨,為何部分高職實習課沒有落實,招生口號都用「升國立科大有多少人」,而非「透過高職可以學到多少技術」。其實不論高職校長、專業老師,面對少子化趨勢下,都有招生壓力,而這壓力都源自於家長。很多人把職責怪罪給家長,但對於他們來說,只能在各種制度設計的誘因結構中權衡,所以政府有必要設計一個適當的引導招生政策。教育改革急不得,但至少,教育官員不應該把一些表面較好看的數據,解釋成自己一廂情願的狀況,傷疤遮起來還是存在。

什麼樣的升學制度能保有技職生的實作能力,同時能顧及原本的既得利益者,靜待未來教育部的智慧。技術型高中新課綱的專業與實作課程為45-60學分,如果讓招生制度可以檢視更多在學期間的實作表現,甚至讓部分科系開始有實作考試,相信在目前高職升學率破8成的事實下,由高教招生制度的設計來影響高職端的教學現場,是目前應努力的改革方向。

回頭想想,技職教育人才在未來「工業4.0」絕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份量,那麼我們更需要具備知識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過去單位行業制1的技職生已淘汰。高職與科大在台灣現有的社會氛圍下,如何去實質定位,以及與高中大學差異化?在產業新趨勢下,技職教育又該站在哪個位置?是未來教育部須面對的課題。

[1].單位行業課程:學生針對某一行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施予明確的教育與訓練。以鑄造科來說,在單位行業制裡,就只專門學鑄造的範疇,並不像現在,還會學習其他機械領域的共同專業科目。

吳志揚:家長取巧考明星科大 排擠原技職生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十二年國教103年上路,首年第一次免試入學有6成學生把高職列為第一志願,讓許多職校校長樂開懷。但今(8)日立法委員吳志揚質詢教育部時卻說:「那些人只是衝著明星科大光環來考試卻不實作,技藝工匠精神被扭曲。」

吳志揚直言,明明不是實作傾向的學生,但卻衝著明星科大名聲而選擇技職教育,因為家長認為,「與其跟一群很會念書的高中生競爭,還不如跟一群高職生競爭明星科大相對佔優勢,所以國中畢業選擇高職。」吳志揚強調,這跟目前技專校院招生以筆試為主有關,導致高職生都在補習沒在實作。

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年十二年國教首屆辦理後,第一次免試入學有21萬考生錄取,其中錄取率破9成,有多達6成學生把高職(現已改制為技術型高中)列為第一志願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回應,教育部跟各縣市政府在國中會考後加強適性輔導,包含性向與職業試探,所以越來越多家長尊重孩子興趣做志願的選擇,所以有些職業性向的孩子會選擇高職。另外,技職體系升學管道都暢通,包含台科大、北科大在百大企業都很受歡迎。

吳志揚反駁,這是樂觀的看法,回到教育分流技職跟高中的初衷,就是愛念書的孩子走普通教育,而實作傾向的孩子走技職教育;但現在家長只是為了升學而進科大,就算在明星科大都只在唸書不實作也願意就讀。吳志揚強調,這樣會排擠到其他真正實作傾向的孩子。

林騰蛟表示,目前《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已通過,對於國中與高中職的職業試探、準備也做了加強,高職的入學管道也開始辦理術科優先免試,是純粹以術科篩選學生,或頂多把會考當作門檻;另外,技專校院部分也在研議考術科的可能性,而且目前技藝優良學生有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

吳志揚強調,教育部必須加快檢討招生制度,否則看似要回升的技職教育,卻又瀰漫升學主義,這種技藝工匠精神被不當升學管道扭曲。

 

延伸閱讀:

6成學生選技職代表「技職出頭天」?只是另類的升學捷徑罷了

技職異語/我們的目標是考上台科大

 

投書/王儷穎:繁星比序應鬆綁 讓各校系彈性選材

 

作者/王儷穎(師培生)

前些日子,各大學及科大陸續放榜。相較於台大五冠王、48級分錄取等事件討論得沸沸揚揚,走上技職之路的另外半數學生進路瘸少見關注。420日,科技校院繁星計畫聯合推薦甄選入學錄取公告,雖然這件事的討論度相較於大學繁星小得多,但是以其錄取人數僅大學繁星名額一成多的1788人來看,實在無可厚非。

然而,細觀其簡章中的比序辦法,分發時各科技校院錄取學生的首要條件為「全考生比序排名」。此條件乍看之下合理,但再更仔細探究其甄選辦法,所有的學生首先根據七項比序排名項目由12750排出名次,這名次便是分發時決定學生未來的條件。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論哪一個群科哪一間學校,所有的校系都會採用同樣的比序排名項目」;所有的考生不論選填哪一校系,都得接受同樣的篩選標準。

在此制度之下,不但各校系對於招收學生之性質毫無彈性可言,在招收學生時無法對生特性做出適當的選擇,更是讓學生僅能走向唯一標準。不僅僅繁星如此,四技二專聯合登記分發亦同,所有的校系皆以同樣的加權方式(統測的國英數*1,專一專二*2)來計算總分數。

不過科技校院繁星的比序制度曾有過變化,在101學年度時,第35項的比序順序是由各招生校系自訂。雖然彈性並不大,各校可自由決定國、英、數科目分別落在35比序中的順序,但仍讓各科系有一定的空間選擇其偏好學生;到了102學年度,則轉為現行單一化的制度。對照現行大學入學管道當中與這兩者相近的途徑:繁星推薦以及指考分發,兩者的參酌條件皆是由各校系所訂定。

一比較下來,何者較能夠讓校系招收到較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生?哪一種制度會令學生只有單一的評量標準?這是再明顯不過了。

現今教育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技職體系以培養實用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更不應該使用這種單一化的方式篩選學生。四技二專入學管道應該讓校系有更多篩選學生的彈性,至少就繁星比序項目及順序、分發採計項目及加權方式兩點鬆綁,讓各校系可以針對該系特性招收符合需求的學生。學術體系在如何改善升學環境已經掙扎了許久,然技職體系更是落後了許多年。期待未來的技職體系評量能夠更加有彈性,生涯進路能夠更加的適性揚才,真正培育出學能所用的人才。

 

作者介紹:王儷穎/綜合高中畢業,現為數學科師資培育生。關注各式各樣一般人心目中的典型道路之外的世界,認為同年齡層之中的不同選擇應當受到同等尊重及對待。

 

3.0評論/新教育部長應優先做的事:別再混淆產學合作真正意涵,否則再多經費也是枉然

 

原文刊載載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標題為「技職界期許新教育部長:別窄化了看待技職的眼界

文/黃偉翔

先呼萬喚始出來,教育部長由國教體系出身的台中市副市長潘文忠擔任,而原內定為部長的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改任政務次長,因為民間團體擔憂陳良基接部長後,會持續偏重高等教育,而輕視其他部分,再加上眼前的十二年國教、課綱爭議等燙手山芋,才改由潘文忠接任。

為何起初教育部長內定陳良基?因為準總統蔡英文盼新任教育部長須與產業溝通,進而培育未來所需人才,再加上國際教育趨勢,諸如工業4.0、衍生企業等,被學界稱為「技轉王」的陳良基確實適合擔任。

目前分工由潘文忠負責國教,而陳良基則是高教與技職教育。雖然蔡英文數次喊話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但技職並非只有教育,職業訓練也是同等重要,因為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本是一體,密不可分,別窄化了看待技職的眼界。相對於現況,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雖然經費未減反增,但縮減了養成訓練的班次與人數,而大幅增加短期失業者就業訓練、二度就業訓練等,即使補救多年,至今台灣的職業訓練仍是一覺不振,還有職業訓練師員額及任用資格等多年來未曾處理的嚴重問題。離奇的是,不論蔡英文官方網站資料,或準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選前各教育政策記者會上,講到重構技職教育政策時,二專跟二技都分不清楚,況且,目前蔡英文技職相關政策大部分都是「現在進行式」,看不出有任何創舉,若政策執行者又非研究技職的背景,要如何讓人信服?

新教育部長應優先做的事:別再混淆產學合作真正意涵,否則再多經費也是枉然 蔡英文 教育政策 二技二專
民進黨技職教育政策中,混淆二專與二技,二專等同於大一大二,二技則是大三大四,所以3+2中是「高職3年加上二專2年」。圖片來源:http://iing.tw/posts/357

 

先把勞動部職業訓練那塊擺一邊,教育部技職教育這塊已有許多待解決問題,經費分配就是很現實的一環,雖然政府第二期技職再造102至106年投入近203億,但這麼多所技職校院分下來,也只是甘露水。對於過去談到爛的升學主義,技術型等培養技職人才的高中,升學率破8成,技職升學化、學術化,使得技職教育不像過去能大量補充業界所需人才,出現嚴重的產學落差與就業接軌問題。

那麽,是否有能取代學歷的就業敲門磚呢?前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曾推證的法制化,似乎有意讓所有的技術士證執照化,例如會計師、建築師等,但因很多人認為有法律上及實務上的顧慮與困難,於是此一構想並未能達成。證照(認證、執照)複雜結構問題,台灣多年來執政黨都無法確實改善,若民間認證、技術士證等非學歷系統經歷,也可以跟學位同樣獲得業界當作敘薪任用的參考,甚至讓證照內涵更具備效用,解決其浮濫與跟業界所需落差問題,那麼相信不是每位年輕人都想讀到碩博士。

該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目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以及教育部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都是加強職校產學合作,但這種「3+2」、「3+4」、「5+2」、「1+4」等專班模式並不可能大量來做取代一般技職學制,台灣97%為中小企業,所以沒這麼多廠商能量可以協助開專班。另外,教育部技職司也在推產業學院,鼓勵企業與學校共同設計符合業界所需的課程,而產業學院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到該合作企業上班,這部分似乎推不太動,每次配合的廠商都是那幾間。

產學合作最大意義,就是讓職場當做教室的延伸,讓學生直接學習業界應用中的技術。(圖/黃偉翔攝影)
產學合作最大意義,就是讓職場當做教室的延伸,讓學生直接學習業界應用中的技術。(圖/黃偉翔攝影)

 

或許答案就在建立「法制化的新學徒制度」上,而此學徒制跟準總統蔡英文所提的任何技職政策都無關。因現行勞動基準法訂有 第八章「技術生」(原稱學徒),故不能說學徒制未法制化,但「技術生」章中,又無有關教育訓練的相關規定。

雖然很多人倡導台灣應該學德國學徒制,但事實上,我們是走類似美國的技職教育模式,它與德國模式差在哪裡?就在「主體性」。簡單來說,美國模式主體是學生,在學的職校學生透過購置設備(如技職再造計畫)、引進技術業師(如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子法)、產學合作(建教合作、產學訓專班)等,強化學生實作能力;德國模式是二元制,是事業單位招收國中畢業生,並依據勞動法規簽訂學徒契約,開始業界師徒制培訓,再定期送到職校接受相關教育,所以德國模式除了是法制化外,學徒永遠在業界學技術,在學校學國民基本課程及專業相關課程,實務面上不會有學用落差的產生,職校也不必花大筆經費購置設備,卻永遠追不上業界。

進一步探究德國模式思維,「企業並非拿出經費或撥出產能給在校學生使用,只是付給自家學徒的訓練費用及員工薪水罷了!」

當然,德國模式並非沒有壞處,過早分流就是個大痛處。所以技職人才學用落差,是一個教育哲學與政策層次問題,目前我們已走向美國模式,就該加強推動業界自辦內部員工訓練,而不是在美國模式先天的弱點下,硬是要求技職學校解決學用落差問題,以及苛責企業缺乏社會培養人才責任。

德國技職教育為人稱讚,但其過早分流並非每人都能接受。台灣在過去十年,延後1年分流的綜合高中是近乎失敗收場。(圖/黃偉翔攝影)
德國技職教育為人稱讚,但其過早分流並非每人都能接受。台灣在過去十年,延後1年分流的綜合高中是近乎失敗收場。(圖/黃偉翔攝影)

 

要大轉彎成真正的德國模式,推行法制化的新學徒制度?還是在現有的美國模式上做調整?未來必須靠蔡英文內閣們針對台灣勞政資角力狀況,以及未來所需人才做深度思考。

可是回頭一看我們的新教育團隊,潘文忠與陳良基缺乏技職教育的背景與經歷。資歷上更少有與勞動部互動經驗,不一定熟悉職業訓練,很難想像如何對技職提出具備遠見且能夠執行的政策,難道未來技職問題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盼能找位真正懂技職教育且熟悉職業訓練、產業的次長補足這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