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仰光/ 何謂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

 

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一詞,是有其定義的。

今(2016)年9月,一個由韓國主辦在首爾的國際研討會,名稱是「為何政府推動學徒制並比較國際成效」(Why Do Government Promote Apprenticeships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Current Status Outcomes of Apprenticeships),探討政府推動實施學徒制度的政策與績效。該場次,我國勞動力發展署訓練發展組組長應邀前往發表專題演講。

我很好奇又疑惑的是,為什麼這場國際研討會的主題,選的是「探討政府推動實施學徒制度的政策與績效」?據悉,韓國與我國都是沒有實施過學徒制度的國家,能陳述什麼?能探討政府的什麼政策與績效?

韓國在教育體制外另立職業訓練體制,於1967 年訂頒「職業訓練法(1976 年修訂為《職業訓練基本法》,1997 年又修正為《勞工職業能力開發法》)。其職業訓練的中央主管機關為勞動部,其實際作業是依法設立的特別法人「韓國產業人力公團」(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ervice of Korea)辦理,在各地設有專責職業訓練機構。但我從未聽說過韓國曾實施過學徒制度。

我國雖在《勞動基準法》中設有「技術生」章,但並未訂過各項細則。而《職業訓練法》中雖列有「技術生訓練」一節,但從未訂定任何實施辦法。故以我國而言,何曾實施過「學徒制度」?(編按:台灣的法規中,學徒以技術生一詞取代)

在探討職業訓練議題,有關職業訓練制度與模式時,公共職業訓練所辦理的是養成訓練,其與學徒制度是兩個不同的對照組。

我國各專責職訓機構所辦的是《職業訓練法》第三章第一節中所謂的「養成訓練」(Institutional Training)。當年職業訓練局(編按:現改制為勞動力展署)號稱採用德國「雙軌制」訓練模式,以事業單位的工作訓練為主,學校的學科教育同步進行、雙軌合流,並採用德國工商總會的課程與訓練方法。

以事業單位的工作訓練為主,學校的學科教育為輔實施之「台德菁英計畫」,於92學年度起開辦,後又改稱為「雙軌訓練旗艦計畫」。似擬引進德國模式之二元制(Dual System)學徒制度。然而實際上,那只是一個「產學訓合作」的養成訓練班。(延伸閱讀:譚仰光/不要再強調德國模式,台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台灣模式」

日本於1969年訂頒《職業訓練法》,普設「職業訓練校」(編按:現在是單獨立法,把所有公共職訓機構拿出來,組成「獨立行政法人雇用能力開發機構」),轄有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1所、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11所、職業能力開發促進中心62所、都道府縣職業能力開發中心47所。

韓國於1967訂頒《職業訓練法》,設置「職業訓練院」,並依法設有一個特別法人機構,稱為「韓國產業人力公團」。該機構在勞動部督導下負責實際執行工作,轄有1所韓國技能教育大學(以辦理師資訓練為主)、19所技能大學(Polytechnic Colleges)及 22 所職業訓練院(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

大陸目前在「人社部」體系下所設置的技工院校,也是屬於職訓機構,而非學校。

以上不論日本普設的職業訓練校、韓國的職業訓練院,以及大陸的技工院校,都是勞動體系下的機構,而非教育體系。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建議書(Recommendation)及有關文件,強調「學徒制度」必須具備下列幾個特性:

  • 雇主與所招收之學徒間必須依法簽訂有學徒契約;
  • 學徒應領有學徒工資;
  • 學徒依法有一定之訓練期間與規範;
  • 學徒應在雇主之督導下在企業內工作崗位上接受訓練;

凡職訓機構、職訓所、職訓中心所實施之全時制養成訓練及產學合作、校企合作、建教合作等計畫,均不得視為正規的學徒制度。(編按:請參閱 ILO 文件 「OVERVIEW OF APPRENTICESHIP SYSTEMS AND ISSUES」)

 

延伸閱讀:

譚仰光/政府別總用產學合作來應急,應讓學徒制度法制化!

譚仰光/不要再強調德國模式,台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台灣模式」

 

民眾鑽漏洞偽辦技術士證 中餐烹飪最多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技術士證可幫助企業識別求職者的專業程度,但近來政府發現不法民眾偽造技術士證作為求職工具,偽造案例中中餐烹飪占84%居冠,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簡稱技檢中心)表示,民眾為謀職,偽造技術士證來換發職業證書。

技檢中心解釋,去(2015)年發現民眾取巧拿偽造的技術士證,透過補發程序換到真的技術士證,在進一步調查後發現,四萬多換發中,有89例偽造技術士證,偽造比例約0.2%。歷年偽造案例最多為中餐烹飪技術士證占84%,第二多是女子美髮技術士證占6.47%。

中餐烹飪雖為法規效用技術士證,但女子美髮技術士證不是。

技檢中心還說,會提供相關資料庫給業者查詢技術士證真偽,中心也會跟相關主管機關的換發證書或執照做交叉比對。

中華民國餐飲藝術推廣協會認為,要考取中餐烹飪技術士證難度不高,但仍必須經過教學才能考取,所以才有民眾做出取巧行為。技檢中心補充,因為一般大眾沒有前科,所以通常會被判緩起訴,只要一定期間內未再犯罪,即可免除刑責追訴。

台北市餐飲業職業工會指出,廚師證書非執照,是因法規規範所以求職者必須換發,期限過後再申請須上課,以保持求職者的專業知識。根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從事餐飲業員工一定比例須加入執業所在地的公會或工會,並換發廚師證書,有效期限為四年,每次申請延長須接受相關課程講習,每年至少8小時。

技檢中心解釋,民國95年前的技術士證沒有防偽功能,但仍能透過印刷紙質差別辨別,而之後的技術士證辨別有三個步驟,首先,第一步驟,使用影印機影印技術士證時,選擇將濃度調整成最深色,影本會出現「COPY」字樣,第二步驟,以放大鏡檢視技術士證正面文字下之線條,係由勞委會(Council of Labor Affairs)或勞動部(Ministry of Labor)英文組成的「微縮文字」所排列而成,最後,肉眼檢視技術士證,即可看見紅色螢光絲,以上三步驟完成後,即可確認技術士證真偽。

 

技術士證三招辨真偽(圖/技檢中心提供)

 

 

荷蘭奪下WSI2018年會主辦國 林三貴:競選會長企圖心明顯

(記者黃偉翔/連線報導)

今(4)日起,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WSI)展開為期四天的年會,將決定2018年會舉辦國以及未來發展策略,而在凌晨由全體會員國投票後,由荷蘭奪下。WSI副會長林三貴分析,2018年將競選下一任WSI會長,另名WSI副會長即為荷蘭籍,企圖心很強烈。

WSI目前有74個會員國,涵蓋全球人口約8成,其所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WSC)被譽為「技術競賽界的奧林匹克」,兩年舉辦一次。台灣自1970年就開始參賽,在2015年第43屆WSC成績為5金7銀5銅19優勝,排名世界第三。

《技職3.0》記者越洋訪問人在加拿大參加WSI年會的勞動部常務次長,同時也是WSI副會長的林三貴,他解釋,競賽兩年舉辦一次,而在未舉辦競賽該年時間較充裕,WSI會深度討論未來發展方向。林三貴舉例,上次俄羅斯爭取到2019年第44屆WSC主辦國,但飽受爭議,與其競爭到最後的法國十分不滿,因為過去部分國家(或地區),為爭取主辦權,動用太多競選資源,例如私下送禮物拉票、私自提早競選拉攏活動等。這些爭議都將在會議中逐一討論出更明確的規範。

勞動部常務次長,同時也是國際技能競賽組織副會長林三貴。(圖/技職3.0資料庫)
林三貴(左一)與其他WSI常務理事在主席台上共同召開會議。(圖/技職3.0資料庫)
2016年國際技能競賽年會,74個會員國參與會議。(圖/技職3.0資料庫)
2016年國際技能競賽年會,74個會員國參與會議。(圖/技職3.0資料庫)

WSI在2018年會主辦權由哥倫比亞,、荷蘭以及愛爾蘭競爭,最後荷蘭勝出。林三貴指出,對任何一個會員國(地區)來說,他們積極爭取主辦,不論是國際技能競賽或非競賽該年的年會,都代表國家對技能組織的重視,此舉動也對於爭取會長、常務理事都有幫助,主辦活動時也能搭配該國或地區的地方發展。

林三貴分析,以這次爭取年會主辦的荷蘭來說,他有另個目的,就是在2018年會競選下一任會長與常務理事。目前WSI副會長之一為荷蘭籍,若競選該年是由自己國家主辦年會則是利多,「畢竟很多時候要天時地利人和」。WSI理事會四年改選一次,下次將在2018年改選,2019年上任。

勞動力發展署署長黃秋桂是WSI台灣正代表,剛投下選擇2018年會主辦國的票,同行還有技術代表陳明山。(圖/3.0資料庫)
勞動力發展署署長黃秋桂是WSI台灣正代表,剛投下選擇2018年會主辦國的票,同行還有技術代表陳明山。(圖/3.0資料庫)

 

黃偉翔/18歲先就業?蔡英文先搞好人才培育的基礎工程吧!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18歲先就業?蔡英文先搞好人才培育的基礎工程吧!

 

文/黃偉翔

近日總統蔡英文在青年政策論壇再次拋出「18歲不必急著唸大學,先去工作」構想,盼扭轉升學主義盛行的台灣,此話讓大眾都驚呆了。但事實上這是蔡英文選前的政策支票,同時也為他們設立帳戶,由政府、雇主提撥一定金額,成為未來升學或創業的基金。據悉,目前教育部已在研擬中,預計106年實施。但回頭看看技職教育,理想上本應如此?

我數次提過,若能導正風氣且政策配套得宜,在技職教育系統,學生願意在高職(專業群科高中,但仍以高職稱之)畢業後先就業,等累積幾年工作經驗再進修,不論四技,或二專再接著二技,這種間斷式學習才是最適合技術人才的養成過程。

但現實總與願違。

技職生擁有就業力,變成理想中的烏托邦

根據教育部統計,高職升學率在2000年才37%,近幾年都破80%,高職早已升學化、去專業技術化,在高職的教學現場是不爭的事實,尤其面臨招生壓力,市場力道傾向供給方(家長端),職校招生大多都以升學榜單當口號,而非能培養出多麽務實致用的技職生。

科技大學部分,又因長年一般大學化、定位模糊化,所以目前技職教育讓基層到高層的技術人力培養都與產業所需有著極大落差,但學生在專業理論與一般能力卻又難與一般大學學生相比。

根據教育部委託資策會研究2010年至2014年技專校院畢業生資料指出,認為所學內容與職場非常符合的約佔15%,認為一般符合的約佔38%,這對於強調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來說非常諷刺,其他更有將近一半畢業生都認為沒特別學以致用。

同樣的在2007年《大專畢業生畢業後一年調查報告》中發現,即使經過2至3年的職場磨合,仍有近半數畢業生認為低就,所學超過工作所需。此一結果代表著許多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元制產學專班、公費生都非解藥

當然,也有特殊解決方案,例如德國二元制的輪調式建教合作、階梯式建教合作、產學攜手計畫、雙軌旗艦計畫,甚至是產業學院等,是近幾年政府時常拿出來講的政績,培育出的學生較能符合業界所需,但97%為中小企業的台灣,業界並沒有多少能量來容納這些班級,不可能完全取代現有的技職教育系統。

德國二元制(Dual System)職業訓練模式,讓技職生每週3-4天在業界實習,1-2天在配合的學校單位上課,整合教育、職訓、企業資源,美意是希望訓練生能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更能獲得學歷與津貼。

類似的還有技職公費生模式,例如前陣子台師大工教系與6家鑄造企業合作,由企業負擔公費生的學雜費、生活費,學期間與寒暑假到企業實習有津貼拿,畢業後綁約3年,月薪4萬以上。但每間企業都只提供1個名額,代表總共才6個,都受限於台灣產業體質與企業提供能量不足。

上述看起來似乎符合蔡英文青年先就業的政策方向,但事實上,這些模式也並非無敵,除了受限產業能量不足,無法擴大辦理當作人才主要輸出系統外,還有廉價勞工、課程銜結、專班流失率高等爭議,在此先不深究討論。

 

學習沒有目標,應投入更多資源建置職能基準

更嚴重的是,目前技職校院教育定位模糊,是因為我們對於工作層級與所需職能不清楚,所以在培養人力目標無法對接產業,這就牽扯到職能基準,但台灣起步太晚。

職能基準就是透過職能分析,描述完成特定職業工作所需的人才規格,讓我們知道從事任何一個職位須擁有何種能力組合。除了依照產業創新條例而建置外,依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1條第3項,職能基準須根據產業變動做滾動式調整。

職能基準對於強調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或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讓我們了解業界對於能力的要求,且以此檢討課程內容,或作職能導向課程規劃,並讓個人進行自我能力的進修選擇,或是其他能力指標發展應用,如技術士證內涵發展。

2012年第八屆第二會期的施政總質詢時,前立委陳碧涵提出建立鑑定核心職能標準要求,當時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指定政委,率領教育部、勞動部發展核心職能,進一步邀請公私立產業協會加入研議職能基準。

以澳洲政府為例,每年提撥約台幣13億支持產業發展職能基準,目前已完成近兩千項,反觀台灣,歷經10年來的推動,目前僅約百項,還有很大努力空間。而在江宜樺指示後,104至106年投入2億多經費發展與推動職能基準應用,但力道似乎仍嫌不足。

例如最近火紅的FinTech(金融科技)人才,該領域的職能基準也應隨之調整,強化既有金融從業人員的科技專業部分,此一新的人才規格,除了讓目前從業人員當作人才轉型的參考,也讓未來將進入該產業的學生了解應具備何種能力。

在台灣,學力遠不如學歷

這就牽扯到學歷與學力的轉換,若要鼓勵18歲孩子別升學先投入就業市場,除了大學招生制度要更友善於擁有工作經驗的報考生外,這期間累積的工作經驗、技術士證,或其他證書等,如何與主流學歷相採認,並受產業端當作敘薪聘人標準,應是接下來多元人才發展時代應面對的問題。

國家資歷架構,白話說就是讓學力與學歷轉換的機制。

舉個例子,在短期人力的供給上,台灣的公共職業訓練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但由於公家或私人單位聘人,大多都以學歷當聘用標準,其所頒發的訓練成效證書並無法與教育系統的學歷證書相齊,是一大問題。

所以國家資歷架構便是其中一條路。

舉例,目前英國資歷架構分為九個等級,其中第六級為學士學位、第七為碩士、第八則為博士,為了簡化論述並方便讀者理解,我以台灣的技術士證當比喻。丙級技術士證同等於第四級,乙級同等於第六級,甲級同等於第七級或附帶其他條件後可同等於第八級,所以理想面貌下,今天我擁有乙級技術士證,在就業市場就應被同等於學士畢業看待。

如此,才能從就業現實根本,打破唯有學歷高的認知,增加青年先就業而非一味升學的誘因。類似討論還有證書執照化,但此不討論。

而如香港資歷架構、澳洲資歷架構,以及英國資歷架構等,國際間資歷架構互相轉換,將是最終理想面貌。而台灣過去並不是沒討論過發展國家資歷架構,但後來就沒有下文了。

2013年吳寶春國中學歷無法進修EMBA事件就是個徵兆,若他的技術士證或其他證明學力的證書可以同等學歷,或許也不會去新加坡學校讀書了(但事實上,這件事並不能這麼簡化討論)。

可惜,台灣光是技術士證、民間單位辦理證書、各領域工作經驗等,如何採認?質有到位嗎?還是各處充滿空洞待補?如果是這樣,與其喊出或制定出符應選舉支票的表面政策,不如先把過去還做不足的基底工程打好吧!若一棟大樓基底充滿空洞,又如何期待,新的政策大樓能穩穩地蓋在這一地基之上呢?

圖/取自蔡英文 臉書

 

金手獎出國有選手被遺漏 國教署:擴大辦理機會不大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去年度(104)教育部送技藝競賽金手獎第一名選手出國見習,雖受到各界肯定,但卻在《技職3.0》追蹤下發現,並非所有得獎選手都能去,權益不被重視。今(20)日國教署表示,擴大辦理機會不大。

會有選手被遺漏狀況發生,原因在於上次補助出國對象,只包含國教署管轄的國立學校或私立非位於直轄市內學校的得獎選手。所以,其他學校選手得看地方政府教育局(處)是否有相關補助。

國教署對此表示,新北市與台北市已有補助選手出國見習經費。記者查看去年得獎名單發現,非國教署管轄的金手獎第一名大多為雙北學校,但其中高雄市立三民家商的中餐烹飪金手獎選手曾誠崴為唯一的例外,也是被遺漏掉的選手。

三民家商的中餐烹飪教練蘇育弘接受採訪當下才得知有這樣的新政策,蘇育弘認為,自己學生的權益不被重視,並質疑,為什麼同樣是金手獎第1名,有些受中央政府補助去國外見習,有些是地方政府已有安排,唯獨他的選手被遺漏了?

高雄市教育副局長戴淑芬解釋,高雄也有補助學生出國,但不是為技藝競賽的專款經費。戴淑芬進一步強調,如果重視技職教育,教育部應該籌措更多經費,就不會有「落單」的狀況發生。

新北市教育局是送金手獎出國見習的先例,教育副局長黃靜怡說,樂見中央政策重視技職,但希望中央政府能兼顧各地方政府不同狀況,多傾聽並給予支持,黃靜怡還說,行政上,中央與地方政府溝通並不困難,戴淑芬也認為溝通上並非難事。

根據《技職3.0》報導,前新北市教育局長,現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解釋,教育部送選手出國制度,就是拷貝當年在新北市教育局做的制度,並透過中央政府讓更多技職選手受惠。對於有選手遺漏狀況,林騰蛟回應,第一次試辦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已經跨出第一步了。

國教署回應,按照行政經驗,105年度會持續辦理送金手獎第一名出國,但是否擴大辦理為統一送全國金手獎出國,認為機會不大,仍須協調。

 

教部送金手獎出國竟不含全部職校 被漏掉教師:原來有這件事 

249位技職選手保送科大 師生憂學業跟不上

教部送金手獎到德日 工廠師徒制實習 凌晨出海捕魚

教部送金手獎出國研習 學生:德國教育造就工業強國

教部送金手獎選手出國研習 讚嘆日本敬業精神

 

黃偉翔/教育部勞動部各自為政,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更加疏遠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教育部勞動部各自為政,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更加疏遠

 

文/黃偉翔

行政院主計總處最近公布的7月失業率已突破4%,創下近二年新高,雖然可想而知是由於畢業潮的季節性因素,但我們仍可去思考,主要負責長期人力培養的技職教育,以及短期人力培養的職業訓練是否正常發揮?為何我們技術人力總是缺人呢?除了極複雜的市場因素外,政府部門間是否配合得宜,是另一個我們應關注的重點!

有許多國家將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整合在同一部門,並與非營利組織、私人機構共同承擔培養技術人力的責任;但在亞洲大部分國家則是兩者分離,由學校端負責長期人力培養,再搭配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辦理職業訓練,優點在於主管機關職責明確,但缺點也是台灣長期面臨的問題——政府機器協調運作不易,部會間本位主義濃厚。2012年政府組織才剛再造,其中部會間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統整狀況值得我們深思。

我先舉一個例子。

為了促進青年就業,補充企業技術人力並引入企業資源培育人才,行政院勞委會(勞動部前身)在民國92年與教育部合作,推動「台德菁英計畫」,透過引入德國二元制(Dual Sysem)職業訓練模式為基礎,發展適合台灣的訓練制度,現更名為我們常聽到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目前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推動該項業務。

雙軌旗艦就是讓技職生每週3-4天在業界實習,1-2天再配合的學校單位上課,整合教育、職訓、企業資源,美意是希望訓練生能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更能獲得學歷與津貼。

但這可不是只有勞動部獨有的。

民國95年起,教育部也開辦了類似的模式,並以特殊類科、缺工產業為優先,但模式更多元,有3+2(高職加上二專)、3+2+2(高職加上二專與二技)、3+4(高職加上科大)、5+2(五專加上二技)。

當我們把雙軌旗艦跟產學攜手擺在桌上一看,目前勞動部體系優勢是掌握訓練資源、教育部則是主導教育資源,技職校院端配合勞動部意願較低。先不討論廉價勞工、課程銜結、實習內容、專班流失率等爭議,先來想想,為何類似的模式辦理超過十年,仍要各自為政的呢?

我再舉一個例子。

一講到技職選手,大部分的人都會搞混,原因在於教育部與勞動部業務性質重複性高,因此經常被混為一談。

教育部國教署主辦的技藝競賽,是每年高三學生參加的技術比賽,主要分為工業類、商業類、農業類、家事類與海事水產類,各類別下再細分組,例如家事類下還有烹飪組、手工藝組、服裝製作組……等。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簡稱技檢中心)主辦的技能競賽,不只限限定只有學生參加但有年齡上限,個人是21歲,團體是24歲,共辦理47個職種,如汽車技術、花藝、國服、麵包製作……等,每年會先舉辦分區賽,各技能競賽分區賽優勝選手以及教育部技藝競賽排名在前的金手獎選手,可再進入全國賽一決高下,另外,每兩年各職類將選出一名國手,參加擁有75格會員國(地區),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並由勞發署負責國手培訓與出國比賽事宜。

技藝競賽都是學生在參加,而技能競賽則鼓勵企業多參與其中(雖然台灣還有很大努力空間),但同樣如雙軌旗艦與產學攜手狀況,技能競賽與技藝競賽不也是類似的情況嗎?雖然兩者任務面向多少有點差異,不一定須整併為一個賽事,但政府資源與人力調度等,難道就沒有整合與共同策劃出更具備遠景的合作模式的空間嗎?

剛產出的政策也是同樣狀況。

過去一陣子,我積極透過報導與專欄,監督政府在技優生議題上的作為,終於,技職司與技檢中心開始動了,但同樣各自為政的現象又發生了。

技職司在教育系統內開設技優專班或輔助教學形式,分別以強化學業輔導、技術精進以及就業銜接等面向努力,而技檢中心則以建置技優人才庫供供企業查詢、研議企業欲聘技優選手制度等。事實上,先前雙方有意就此議題整合資源來合作,但磨合來磨合去後,又變成各自施政了。

我們常說,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關係著台灣技術人才的培養,在台灣兩者分離的行政體系下要能成功,須讓國發會、經濟部、勞動部以及教育部間緊密配合。而我們也聽了「跨部會溝通」一詞多年,究竟何時才能真正的跨部會協調呢?

總統蔡英文對技職教育數次喊話,其中一政見就是:「讓職業教育授課和證書彈性化,打破只在學校受教育模式,創造非營利組織、職場、職訓和學校網絡式的技職教育,學生修課不會只在學校,而是著重實務能力。」另外,蔡英文更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說:「總統該團結的是整個國家,拋下過去的對立、成見。」

眼前正是兌現政見的時候了!台灣資源相對他國較少可以理解,但在有限資源中又因人為因素而沒有妥善整合、運用,那就實在太浪費了,更何況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關係著台灣整個短中長期技術人力的培養。

 

譚仰光/ 七問新任教育部技職司長

 

近來各方均極關注於技職教育的改進與發展問題,新任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已上任。不知對今後技職教育的政策方向、施政走向、工作重點,會有什麼改革、進化或加強?專家學者似乎都在一片混屯中。我乃在此提出 「七問」:

一問:技職教育的定義如何?

「技職教育」的定義如何?「技職教育」領域的的範疇是什麼?五、六十年來,大家所一致慣稱的「職業教育」、「高職學校」,自民國104年1月14日「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編按:高級中等教育法)訂頒之後。「職業教育」、「高職學校」等名詞,就不見了。

二問:技職教育管的領域是什麼?

包不包括:高職、五專、二專、二技、四技、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以後是否所謂的高職就不存在了?出現了一個「技術中學」的角色與名稱。「技術中學」是什麼?與高職有何不同?「技術中學」歸為「技職教育」或國民教育?(編按:技術中學應指為目前的技術型高中)

三問:技職教育指的是什麼?

技職教育指的是什麼?是指比較技術性(technical)的教育麼?什麼是比較技術性(technical)的?是機械類的嗎?電機類的嗎?資訊類的嗎?花藝類的算嗎?烹飪類的算嗎?才藝類的算嗎?如果都算,那誰不算?

四問:技職司管轄範圍?

南港高工、木柵高工、大湖農工、台中高工、台南高工、松山工農、松山家商、澎湖海事、康寧護校、華岡藝校、台灣戲劇學校,臺灣觀光學院、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屬不屬技職教育,歸不歸技職司管?

五問:目前各高職學校推動的「產學合作計畫」,歸技職司或國教署督導?

前陣子,教育部規劃「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赴德國研修」,為何是「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辦,而非技職司主辦?前陣子,教育部研擬舉辦「台德職業教育圓桌會議」,為何是「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辦,而非技職司主辦?「技職司」主政的項目究竟是那些?「技職司」在教育部的網頁導覽上寫的是:「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技職教育資源、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技職司」能夠做的事及發揮的功能 似乎不大。

六問:何謂技優生?

技能競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技藝競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奧林比亞競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鋼琴比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繪畫比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各種才藝比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

七問:據說台科大與政大將合併,則這所大學今後將歸技職司或高教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