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優保送名額砍18% 科大校長:影響職校練技術意願

 

(記者黃偉翔/高雄報導)

受少子化衝擊,今年度四技二專技優保送名額大砍18%,其中高應大不分系菁英班從40名減少至8名,職校圈對此表示不滿,今(13)日台科大校長廖慶榮直言,「這衝擊太大了!」

根據《技職3.0》報導,因往年招生狀況不佳,技優保送核定名額從105學年度的379個減至106學年度310個,共少了69個名額,減幅超過18%。其中台科、北科、雲科及高應大四校不分系菁英班從去年160個減少至77個。(延伸閱讀:職校不滿技保名額減18% 教育部:招生不佳

高應大校長楊慶煜分析,主因是少子化趨勢,而砍名額對公立學校的招生壓力影響不大,只是對技優生來說就很可惜,早期很多透過技優管道學生都有很好的發展。

廖慶榮直言,這會影響職校投入技術訓練的意願,即使技優保送不是寬廣道路,但起碼是條路,且技能很強的技職選手對技優保送很有把握。

《技職3.0》記者追問,高應大去年不分系菁英班40個招生名額中,錄取25個,來報到只有18人,是否職校端對技優保送需求沒這麼大?廖慶榮回應,或許站在教育部立場只是少幾十個名額,但他們沒想到,對部分技職選手來說,這些名額就是一切。

廖慶榮建議,砍技優保送名額應該再緩和一點,好處可以看狀況調整,否則砍掉後就沒空間操作了。

楊慶煜提到,過去技優生在科大都分散到各系,雖然技術能力突出,但學科上更需照顧,把技優生放到一般班級來說,學業太吃力。楊慶煜還說,現在有幾個科大針對技優生開設專班,盼更多學校往這方向照顧技優生就學狀況。

廖慶榮喊話,如果學校不增加資源照顧技優生,那乾脆別收了!廖慶榮舉台科大為例子,每年收40個技優保送生,有一半將進入應用科技學位學程,專門替技優生開設的專班,例如台科大就找了肯夢AVEDA創辦人朱平協助美髮國手專業成長。

另外開設不分系菁英班的雲科大校長侯春看與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不清楚細節,但都認為砍技優保送名額對職校不利。

 

技能競賽提名上限減至4人 職校師怒:報名前10天才知道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第47屆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本月10日開始報名,卻爭議連連引發許多罵聲。主因是部分職校老師不滿勞動部將每單位提名人數(組)由去年6個減少至4個,且在報名前10天才得知,對於已準備參賽多時卻未能被提名的選手形同權益被剝奪,更認為決策太封閉,簡直黑箱作業!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反駁,已詢問各方意見。

技能競賽是透過北、中、南分區賽選出全國賽選手,再透過全國賽選出兩年一次的國際賽國手,今年將派出42個職類共47位國手,2017年10月將前往舉辦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的國際賽,報名年齡上限是21歲(集體創作、機電整合及飛機修護等3職類為24歲)。另外,依據相關法規,國手資格與競賽成績將可成為四技二專技優保送與甄審的依據。

 

提名上限降至4個 職校師怒:報名前10天才知

大湖農工機械科教師吳世興怒斥,去年選手提名上限為6個,當然就按照規定找6組人來練習,但今年簡章卻在報名前10天才出來,突然從6個減至4個,根本黑箱!南港高工冷凍空調科主任林謙育盼望,主管單位應至少在半年前主動告知變動,因為有很多學校會依循去年名額,決定培訓選手數量,若報名前一刻才知道不能參賽,對教練跟選手都很麻煩。

不願具名的勞動部人員指出,有的學校靠家長花錢培訓自己孩子,結果只能跟他們說,「你孩子雖練了一年,但不能被提名了。」

過往技能競賽提名上限都以3個為限,但學校可跨區報名。去年《技職3.0》獨家報導競賽改為不得跨區,也因此把提名上限增加到6個;而今年又做了大幅度修正,除了提名單位依然不得跨區報名,提名上限從6個大幅減少至4個。

據悉,勞動部認為部分職類是職校科系設立數較少甚至是沒有的,如鑄造、冷作、焊接等,結果單一分區都只是同一個學校選手在比賽,分區賽變成另類校內賽,且在施行細則有提到,至少要6組人馬才能成賽,所以在想像提名人數中就先把6這數字踢掉了。

勞發署對此回應,提名上限減少至4個,是根據實務問題加上詢問多間職校意見而決定的,大約七成詢問單位都認為提名數為3-4個恰好,少數技能強勢的學校希望是5-6個。

執行單位技檢中心表示,根據施行細則,提名數量以三人(組)為限,但可由勞動部視實際狀況調整,這兩年提名數目更動是過去2、30年來未見的大調整!

技檢中心還說,往年簡章都在1月上旬公告。

 

技檢中心:去年擴大辦理成效不佳

技檢中心指出,雖然去年提名上限增兩倍,但從報名結果來看,三分區賽報名人數從2900增加到3200多人,增加幅度有限。

勞發署表示,勞動部技能競賽與教育部技藝競賽仍有差異,技藝競賽是每年高三學生參加,但技能競賽非專為學生舉辦。技檢中心補充,大部分職校都在高三上學期選出選手,但第一優先為參加技藝競賽,畢竟跟技職升學結果有正相關。

不願具名的競賽教練指出,有幾個職類裁判長認為競賽人數過多,場地無法容納,在賽前做額外淘汰賽既麻煩又對參賽者不公平,裁判長評分起來負擔也加重,但該教練對此喊話,現場指導老師也很累,大家都為了國家取材,不應該怕麻煩。

勞發署無奈,曾有參賽者經過一年培訓,到參賽當天還沒正式比賽前,卻因場地設備不夠,在賽前的淘汰賽就被淘汰,看了很不捨。

吳世興指出,對於崗位數原因,確實如綜合機械職類,競賽同時要用到車床、銑床、PLC等,場地設備無法容納這麼多,須額外淘汰賽,但並非每個職類都有這狀況,以機器人職類為例子,可容納更多報名團隊,不能只為了政府作業方便,對所有職類同一個報名標準(提名上限數)。

根據《技職3.0》報導,綜合機械裁判長蔡裕祥憂心,更多學校派高一生練兵現象。根據去年分區賽報名資料,其中16歲(含)以下報名參賽者,北區佔11.8%、中區9.1%、南區7.8%,佔總數9.5%

蔡裕祥表示,過去分區賽曾遇過學校派高一選手來,結果連機台都不會操作,還需要裁判協助,造成困擾。蔡裕祥還說,練兵狀況無可厚非,或許高一來報名的學生,先前已透過國中技藝班打下基礎,所以不宜限制年齡下限。

林謙育對此呼籲,學校應做好校內選拔,再派出菁英選手會比較恰當。

對於職校批黑箱作業,勞發署強調有詢問裁判長與校方意見,但會檢討今年公告規則變動的時間太晚。勞發署補充,政策決定過程中,有不少方案出現,找很多人來討論才發現,許多細節需要思考,如選手村安排、崗位數、成本…等,才延誤到公告時間。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歡迎各學校、機關團體或公司行號等,鼓勵有意參加競賽之學生及員工踴躍報名,相關簡章可至該中心全球資訊網 查詢;或逕至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中彰投分署雲嘉南分署網站下載;亦可親赴前述各分署及各地就業中心索取。

北、中、南區分區技能競賽報名時間訂於1月10日(星期二)9時起至1月19日(星期四)17時止,競賽將於4月20至21日三區同時舉行。

職校不滿技保名額減18% 教育部:招生不佳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四技二專技優保送招生管道已開始報名,但《技職3.0》記者細看招生名額發現,從105學年度的379個減至106學年度310個,共少了69個名額,減幅超過18%。其中台科、北科、雲科及高應大四校不分系菁英班從160個減少至77個,高應大更僅釋出8個名額,不少技職圈教師表示不滿,教育部技職司科長張惠雯解釋,原因在於招生不佳。

技優保送是教育部為了引導職業學校教學正常化,獎勵在技能比賽中表現優異者得保送科大,如國際技能競賽、國際展能節、全國技能競賽及技藝競賽等。

高雄高工電腦機械製圖科教師魏義峰表示不滿,認為這(砍名額)將減少競賽得獎選手保送到明星科大機會,職校投入技術練習意願將大幅降低。魏義峰說,自己當年因有機會保送彰師大跟臺師大,所以拼命練習當選手,現在才有機會當老師。

張惠雯解釋,技優保送名額大減,主要是往年招生狀況不佳。因此教育部砍掉原本不分系菁英班「外加中的外加」名額,改由學校透過其他名額調配來支應。

根據統計,該管道105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379個(其中160個為不分系菁英班),有268人報名,共錄取249人。106學年的不分系菁英班招生名額,台科從40個減至33個,雲科從40個減至22個,北科從40個減至14個,高應大從40個減至8個。

魏義峰強調,競賽得獎選手多為中南部學校,當高應大不分系菁英班名額只剩8個,很多弱勢學生須到北部讀書,增加生活負擔。

「往年高應大技優保送報到率都不佳。」高應大招生組長杜錦玲表示,去年不分系菁英班40個招生名額中,錄取25個,來報到只有18人。

杜錦玲指出,技優保送招生狀況比技優甄審差上許多,所以過往外加的外加名額砍掉後,學校調配名額自然挪移到招生率佳的管道,若今年技優保送招生狀況佳,明年度會再調整。

魏義峰還提到,技優甄審不只看實作,更看在校學業成績,對大部分投入技術訓練選手很吃虧。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執行長張仁家指出,主因是整體環境少子化,不只是技優保送,很多管道名額都縮減。張仁家強調,更應該注重技優生在科大端就學、技術精進與就業銜接,這在過去都要「看各校良心」,即使有輔導課業,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教育部為強化技優生學習輔導、技術精進及就業銜接,訂定「技優領航計畫」。張惠雯說,技優領航計畫包含在技優保送與甄審中,但今年成立專班只有兩個,分別為雲科大與台中科大。

根據《技職3.0》報導,張惠雯解釋,當初是希望學校成立「技優領航專班」照顧技優學生,但後來發展成一個「計畫」,因為有些學校技優生並不多,很難都成立出一個專班。此計畫主要目的,是針對技優孩子目前的困境,協助他們進入大學以後受到更完善的照顧。

張惠雯表示,過去不分系菁英班的盲點,是許多學生進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所以此專班須專注在某個領域教學。(延伸閱讀:教部成立技優生專班 強化技術教學與就業銜接

 

延伸閱讀:今年技優保送較競爭全因教育部砍名額?主因為「國手年」

 

專訪/林三貴:台灣不應把金牌當唯一目標

採訪、攝影/黃偉翔

在台灣,過去鮮少討論到技職選手的職涯發展,在《技職3.0》持續報導技優議題下,勞動部與教育部開始重視,並有實質行動,如勞動部推預聘選手、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教育部則推出技優領航計劃,加強科大端就學輔導。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WSI)副會長身份受訪,強調台灣不應過度重視奪牌這件事,競賽只是手段,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習技能,並有更好職涯發展。

歷史─原來國際技能競賽是因此而誕生!》一文中提到,舉辦技術比賽初衷是「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該競賽逐漸演變成今日擁有76個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以下簡稱WSC),台灣在第43屆國際賽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總獎牌排名為世界第3名。

不能只為競賽而培訓選手

過去WSI類似活動俱樂部,以辦技術比賽為主,焦點都擺在兩年一次的WSC,這兩年才逐漸轉型。林三貴2012年獲選WSI常務理事後,一直在國際組織推廣一個概念,他認為活動確實辦得很成功,但對國際發展層面較小,應把活動當成運動,一個帶領國際長期發展技能的運動。

「競賽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激發青年學習技能興趣!」林三貴直言,許多國家的國內賽不只有競賽,有更多結合各技術職類的說明與展示,當青年有興趣後,學習就很自動,例如今年台灣全國技能競賽的建築舖面金牌是女生,如果她沒興趣,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WSI從過往以舉辦競賽為主軸的活動組織,轉型為六大面向的推廣技能運動組織。第一面向為倡導技能重要性;第二是教育與訓練;第三是舉辦競賽;第四是職涯發展;第五是國際合作;第六是研究,例如國際技術標準、隨產業趨勢調整競賽內容。

「當國際組織策略不只在舉辦競賽,台灣應該也要跟上」林三貴直言。

思考國家人才戰略 林三貴:俄羅斯培養百萬青年選手

林三貴因WSI副會長身份陸續到各會員國參訪,感受到他國強烈企圖。「到巴黎時法國總統親自接應、到莫斯科時俄羅斯副總理接待,這些重視WSI行為都代表積極爭取WSC主辦國的企圖,並透過主辦WSC激起國內整體發展。」

林三貴說,今年3月到喀山時,2019年主辦國俄羅斯代表做了簡報,令大家驚訝的是,他們主辦WSC其中一個KPI是四年培養100萬個競賽選手,包含幼年、青年與企業選手,全面提升俄羅斯技術人力。

林三貴驚訝地說,「100萬選手不單單只是100萬,如果選手是5人中競選選出的,代表100萬選手背後有500萬青年投入技能學習,若以俄羅斯人口為台灣6.1倍比例來看,台灣每年應培養4萬名技能選手,但目前台灣全國賽才約1千位選手,即使北中南分區賽也不到5千人。」

林三貴強調,台灣應該把基礎建築得更大,如果台灣真能有每年4萬名競賽選手,代表有更多青年投入學習技能,十年後台灣對技術人才價值觀一定大大改善,但若只是短淺的思考兩年一次奪幾面金牌,而沒有看見他國背後推動的策略,就太可惜了。

「但這也不只是勞動部單一部會可以做到的。」林三貴感嘆。

 

統測今起報名 冷氣全面開放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6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報名今日開始至12月27日止,技專測驗中心執行長邱上嘉提醒,報名應確認資料是否填妥正確。

邱上嘉表示,四技考生主要為在校生,學校會統一協助報名,但仍應注意是否報名成功,以及報名群類是否正確。

今年全面開放使用冷氣,有個別需求的考生須於在報名時申請在非冷氣考場應試,測驗中心強調,冷氣開放是屬服務措施,若考試進行當中臨時跳電、冷氣設備故障等,將開啟門窗或風扇繼續考試,考生不得要求更換試場、加分及延長考試時間等。

另外,今年度統測中低收入戶考生減免報名費由30%提高為60 %。

 

專訪/林三貴:透過技職國際NGO擴大外交空間

採訪、攝影/黃偉翔

從台灣今年未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加上近日火熱的「蔡川對話」議題延燒,台灣在中國大陸「一中政策」下的國際空間越來越小。《技職3.0》記者專訪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WSI)副會長身份受訪,強調台灣應透過技職國際NGO擴大國際參與。

1950年西班牙為了「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該競賽逐漸演變成今日擁有76個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台灣在第43屆國際賽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總獎牌排名為世界第3名。(延伸閱讀:歷史─原來國際技能競賽是因此而誕生!

透過國際NGO突圍外交困境

「台灣是國際社會上處境特殊的國家。」林三貴坦承,台灣當然希望跟全世界交朋友,分享能力與成就,但很現實的,透過官方管道互動總會碰到一些「困難」,基於現況,台灣能否參與,甚至能否獲得國際NGO決策位置就變得很重要。

2012年林三貴成功角逐WSI策略委員會副會長,更在2014年進一步當選WSI副會長,是台灣少數進入國際組織決策位置的人。

林三貴指出,先前與外交部有一個座談會,就建議應盤點台灣參與國際NGO狀況,並進一步暸解在該組織是否擁有決策影響力。林三貴舉例,去年國際扶輪社社長就是台灣人,幫台灣做了很多事情。

但林三貴強調,進入組織決策圈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要想辦法讓台灣在國際NGO組織內發揮影響力」林三貴說,背後可以協助台灣相關產業發展。

過去林三貴越來越常遇到,很多國家希望跟台灣接觸,願意出錢應用台灣的師資與設備,但他們也不想碰觸太多政治問題,所以希望在WSI架構下來互動,而非國與國之間。

林三貴:這是技能發展產業鍊

林三貴在WSI負責非洲技能發展,非洲目前只有6個會員國。林三貴指出,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發展技能過程中,看見了台灣可以著力的地方。

林三貴表示,從技能發展面向來看,不外乎考慮到職能基準、職能課程、職訓師資、教材教法、設備,而設備又可分為軟體跟硬體,有設備後又可能需要材料。「這實際上是一個技能發展產業鍊」林三貴舉例,尚比亞相對於台灣是遙遠且經濟落後的國家,他們曾對WSI提出協助要求,其中一項就是需要工具,林三貴回國後恰好碰見一間大工具廠商並提及這件事,該廠商就很大方捐獻,「當然背後是有跨國商機的」,韓國三星或FESTO都曾給予東非國家協助。

過去林三貴擔任勞動部職訓局長時,協助布吉納法索、多米尼加做基礎職業訓練建置,在這之中都採購台灣廠商、用台灣師資,另外也曾幫助過沙烏地阿拉伯,他們就採買了幾百萬美金設備,而台灣又是工具機重鎮,可惜過去政府沒有策略性思考,只是當作國家間援助而已。

「台灣要協助邦交國或非邦交國,建議用不一樣的思維。」林三貴笑著繼續舉例,就像今天手上有一百塊,國際援助的意思就是把一百塊丟進池塘,一毛也拿不回來,但按照剛剛說的策略思維,至少其中有75塊價值會回歸到台灣。

林三貴強調,如果台灣「技能發展產業」上下游有相同想法時,可以形成一個緊密結合,此時台灣就不一定要靠國家外交計劃,而是藉著國際組織平台進一步發展,當然,政府也在其他面向做許多努力,但國際NGO是一個台灣應該好好重視與應用的平台。

18歲先就業政策效益存疑 楊玉惠:主要提供試探機會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教育部推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計畫,雖然18歲先就業大方向被社會各界肯定,但落實層面與政策目標效益上,仍面臨困境與質疑。《技職3.0》記者專訪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對於各面向問題逐一釐清。(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方案,是敲響技職缺陷的醒鐘?

該計畫每年提供5千名額,試辦三年,提供高中職(技術型、單科型、普通型及綜合型高中,但以高中職稱之)應屆畢業生先就業機會,政府會最多三年每月額外存一萬元至專款專戶,計畫結束後,專戶可用在升學或創業等用途。(延伸閱讀:教育部鼓勵高中畢業先就業,最多三年補助36萬

 

以下為專訪內容,Q為記者提問,A為楊玉惠回答。

Q:103學年度高中職畢業生總計253,501人,其中畢業後直接就業佔8.2%共20,901人,這之中普通科883人、專業群科14,717人、綜合高中950人、實用技能學程4,351人,可見原本就有遠超過5千人高中職畢業直接就業,是否這5千名額的補助都被原本就打算直接就業族群吸收,而沒有達到增加高中職就業率的政策目標?

A:這政策推動的主要目的並非提高高中職生畢業就業率。台灣有很多學生沒有定向,大家都盲目升學。另外,有些學生困惑著如何選擇科系,通常填志願就按照往年分數高低填下來,而非按造興趣,所以此計畫目的是讓未定向的孩子,不知道未來要先就業還先升學的學生,有個試探機會。我們發現進到大學後有1/4的學生認為所學跟所用落差很大,所以我們就希望提供一個機會給孩子試探。

當然給孩子試探就要有誘因與配套,才有教育儲蓄戶出來,如果已經明確要升學或要就業的孩子,就去走自己的路,但這政策主要是針對還在就業與升學中猶疑的孩子。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圖/翻拍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頁中,寫著政策四大目標:一、協助青年適才適性發展,提供學生職業試探機會以建立正確之職業價值觀。二、培養臺灣傳統技藝及區域產業人才,提升高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三、拓展青年國際體驗學習機會及多元生活體驗,提升青年國際競爭力。四、儲備青年教育及發展經費,暢通技術人才回流就學管道。(圖/翻拍教育部網站)

 

Q:可是,不論是政策說明投影片或該計畫官方網站,目的之一就是提高高中職畢業就業率?

A:其實政策目標真的是為這些未定向的孩子,提供試探機會,而非提高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就業率。我們希望給予社會一個引導作用,大家不要逼孩子一直讀書,所以此計畫透過每月幫存一萬塊誘因與提供先就業機會,後端再設計回流升學的政策配套,盼孩子先就業後,升學目標也比較明確。

 

Q:提到計畫誘因,在此計畫中除了最多三年的每月一萬元存入孩子專戶,另外也補助企業最多兩年每月每雇用一人的五千元。雖然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但過去許多政策,都是透過政府補助提供企業短期誘因,而非長期效益。但是否有討論過,設立制度讓企業投入更多資源培育人才呢?(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每年還3億補助企業?應要求企業出資培育人才!

A:當時共同規劃中,企業雇用這些應屆畢業學生,須花額外資源訓練,業界釋放職缺意願不高。對於企業扮演角色,我們有要求是優質職缺,而且薪資一定要高於基本工資,現在各部會都在做職缺盤點。另外,他跟22k形式不同,但還是必須給業界誘因,讓他們願意投入。

 

Q:申請者為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在高中這塊,雖然有分類組,但高中若未受過專業領域訓練,且過去很多年並未重視國中小職業試探、認識職業內涵,高中生有能力從事正職職務?即使部分職缺對專業能力要求不高,但高中生如何在不夠認識職業前提下選擇有興趣的業界職缺?

A:其實重點在輔導措施。大約明年3、4月職缺會盤點出來,所以高中高三下學期開始,學校輔導老師會開始調查有興趣的學生,並溝通有興趣的領域是哪些。有些職缺需要的基本技術能力沒這麼強,這些就比較適合高中,但若有些職缺需要具備一些技術基本能力,高中就比較不適合。

 

Q:可是計畫盤點產業類別為「傳統技藝、農業、文創、工業、商業及「五加二」創新產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產業。」似乎沒有不須具備專業能力的領域?

A:我認為並非全部都需要專業能力,高中生也能勝任。譬如五千個職缺,各種類型都會有,一定也會有高中生可勝任的職缺。

 

Q:為何是五千個名額?這數字怎來的?

A:這是配合預算,推估出來的名額數。

 

Q:但在高職升學率破8成的現在,部分職校的實作課落實程度讓人存疑,挪用實習課來準備升學筆試是公開的秘密。您認為目前職校訓練出來的人才規格,能符合業界所需職能嗎?這背後本質問題是,考招制度是否真能實務選才?

A:我們有四個類群考招設計嘗試用實作。政策上會要求學校甄選入學第二階段實作測驗的系所數量增加,教育部才會增加學校的甄選入學名額,像很多學校很希望在甄選入學第一階段名額比例調高,但教育部立場絕對會要求技專校院落實真正實務選才、實作考試一定要做。

當招生制度用實作選才時,高職端就會看,就不會把實作課程拿去補習,或是補上基本學科的課,這塊須靠大學考招制度調整,當然目前全面實作招生還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