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高職輔導老師看學生選擇大學的考量因素──士林高商觀點

文/林詠齊(士林高商輔導主任)
高職學生究竟怎麼選擇大學?名聲嗎?特色嗎?師資嗎?其實學生很少真正理解到該學校的核心價值、很少看系所簡介裡面寫了那些字句,因為學生很多時候都是用「分數」來選擇志願的。高職跟高中很不一樣,從進來學校的那一刻,八成左右的學生就會走向本類科的道路,只有兩成會在求學過程中,正視到自己的興趣、能力不在這邊,開始轉向自己「稍微」有點興趣的科系去。只是不禁讓人思考的一件事情是那八成的孩子真的都對本科系有興趣嗎?還是迫於無奈、被家長說服以及種種現實考量之下,選擇了一條「看似」適合自己的道路。其實學生選擇大專院校就讀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自由:分數本身設立了一道艱困的門檻,家長給予一個無限的期待,社會媒體給了五花八門的世界觀,遑論這些還會交互影響,那學生該何去何從?透過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學生選擇志願時,到底在考量什麼?

學生選擇志願的主要考量分析

一、學生自己僅有的籌碼:分數

學生手上最為明確的資訊就是分數,每一年學生來到輔導室,最常詢問的問題不是自己適合念哪一個大學校系,而是自己的分數可以上哪一個大學校系。學生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的未來交給分數決定。大多數學生都信奉著只要考好分數、上好大學,人生就是璀璨光明的,所以都把高三的一切奉獻給分數。分數越高的學校,就是學生排序比較前面的學校。反過來說,學生也會因為自己在校程度跟名次、模擬考大致的落點與PR值,決定自己理想中的學校。

大學校系的選擇是被分數侷限的,也因為學生所知道的只有大學端的部分訊息,自我認識不高,手邊只知道分數的狀態下,就拿分數做選擇。他們看的不是學校資訊跟未來進路,而是落點分析跟去年分數,符合落點跟去年分數的話,只要「不排斥」的科系,就照分數填下來。甄選入學看分數可以填哪邊,就填哪邊,甚至不知道自己申請的科系可以做什麼。畢竟學生只知道他手上的分數,其他一無所知。

二、變化萬千的趨勢: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這一塊是學生滿常問的一件事情,學生常常問我哪個「熱門」?哪個科系出路多?只是熱門跟出路很難定義,我常常問學生一件事情,你要問哪個時代的熱門?學生時常希望我們給他一條安全的道路走,但到了現在,沒有一條路可以保證絕對安全,只有相對上市場需求高或者是長年都有職缺的工作,那麼這樣走就絕對沒有問題嗎?不敢保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哪一條路「絕對」怎麼樣,我們只能告訴學生,你的作為會決定你在這間公司或是機構的存活與升遷。回到選擇校系的時候,我們也只能告訴學生沒有絕對順遂或是絕對坎坷的科系,順遂跟坎坷取決於你走的方式、你走的時機跟你走的運氣。當不能決定時機跟運氣的時候,你唯一能決定的事情,只有你自己。

三、長輩提供的資訊:家長意見

家長會給孩子一些意見,也會對孩子抱以期望,大部分的孩子,沒有太多想法的話,也會跟著家長的話暫時走下去。學生來到商科學校、來到工科學校,真的想學商業或是工業嗎?可以打一個問號在那邊。部分家長存在著性別差異的觀念,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是念商科、當會計;男孩子就應該唸工科,當工程師,即便現在這個觀念少很多了,但還是社會上存在的思維與考量。另一部分是家長有名校思維時,會認為如果高中沒考好,那就念好一點的高職,這也是為什麼學生進來學校後,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進來這裡,甚至會覺得上當受騙。到了高職端還是沒想法繼續念上去的話,到了大學呢?研究所呢?學生會對他的學習跟未來有考量嗎?

有時候學生也常常問我一句話讓我覺得無言以對:「老師我適合唸什麼?」我時常反問他:「書是你要唸的,人生是你在過的,你確定要將人生的決定權交給旁邊的人幫你出意見嗎?更何況我沒有比你了解你自己。」學生也開始習慣這個社會的大人幫他出意見,給他答案,漸漸失去探索能力;也因為現在資訊發達,想要知道什麼事情,手指動一動就可以知道了,那又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去探索自我呢?不就給我答案就好了?這也是我認為現在青少年很嚴重的狀況。

名聲、師資、環境也成為學生選擇因素

四、聲名遠播的學校:名望與知名度

選系不選校、選校不選系、選系又選校這些,一直是我們實務現場中,學生常常問的問題,當然選系又選校的這一批人,畢竟是有分數的籌碼才會討論到這個問題,只是有一群人會在選系還是選校中間搖擺不定。選校畢竟是為了名聲、聲望等因素,想要從這邊畢業,得到這間學校的資源;選系總是為著興趣,對於校跟系之間的決定,我最常問學生一件事情:「你的需求是什麼?」學生對大學的期待取決於學生該選系還是選校。

很多學生最大的考量還是這間學校是「赫赫有名」、「地方名望」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大學,這個名望不一定要整間學校,有時候是一個特色科系或者是特色學院。如臺灣一線私校中,幾乎都有自己的一片天,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等知名校系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腦海中。科大也有這種名校,如:設計類科去朝陽科技大學、商業類去致理科技大學等專才名校。這些是學生抉擇很重要的原因,不一定是學校實際上的條件,而是名校的招牌在那邊,會自動吸引學生過去。

五、特定人物的名氣:教授的個人特性

部分學生來到一間校園的考量是因為某個教授或是某個名人,很多學生是為了某一名教授在這個地方教書而去。有的時候是因為這個地方接觸的到業界名師或是客座講師,學生希望可以上到這位教授或講師的課程,才去這間學校的,如: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設通識的馮翊綱、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開課的宋少卿,或是業界名人在校內開課的不勝枚舉,有的學生會因為可以上到這位教授的課程而前去。選大學是這樣,研究所更是,希望給某教授指導等等的說法會出現。

六、生活的種種考量:學校地理位置與生活條件

最後來到學校地理位置與生活條件,這有點像是人類的優生學般,一開始就被決定好好的。學生考量的點不外乎就是離家遠近,生活機能是否方便,若是跨縣市就讀的同學則有回家方不方便,宿舍好不好抽,房子好不好租的問題。畢竟這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條件,不過每間學校還是會發展出自己的因應方式免對這項問題,如華梵大學有專車接送學生到公館、台電大樓等捷運站;國立中央大學則在校內設立公車站,讓學生可以在校搭乘公車等,交通部分得以改善。那食、衣、住等部分要怎麼改善呢?要我選擇一個在山上或是海邊的稍為好一些的學校跟一個普通但在捷運站或火車站旁邊的學校,照常理來說我會選擇一個交通方便的學校,但這是在雙方水準一樣的情形之下,若水平有所差距,當然會以學校水平與名聲進行考量,只是當最後學校都很優秀時,民生需求就會浮現。

圖為參與活化校園計劃的配管暖氣國手張翔舜。

分數、興趣、家長意見仍為三大主因  學生選擇理由各不相同

上面所列舉的部分,是學生較常考量的因素,當然也有一些學生較少考量到的因素,這邊也做一些說明。第一個是特殊科系設立,近期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設立漫畫學士學位學程,不少學生看見這個科系眼睛為之一亮,原因是臺灣較少學校開設這樣的科系,而這科系卻是許多動畫與漫畫喜好者會有興趣的領域,近期也有漫畫出版社來臺開設補習班,要價昂貴且授課密集,相較之下系統性的四年學習,還是稍有幫助。

第二個是學校傳聞,部分學校因發生一些社會議題,也會傳出傳聞,讓學生在選擇上有所考量。如:特定政治立場、特定宗教信仰,這些會影響到學生選擇學校的考量,當學生對於學校認同較低時,自然學習上以及對學校的信任上也會沒那麼高;相反的,若是立場相符合時,學校學習上也會有所加乘效果,可以看見學生更加踴躍投入校園。

第三個是學校風氣,學生選擇學校時,會參考學校風氣與氛圍,部分學生選擇相對保守的學校、部分學生選擇校園風氣開放的校園,各有利弊,但不是學生唯一的考量。很多很多的考量因素在學生腦袋轉,不一定每個學生都會考慮上面的內容,但學生都會思考自己在意的是什麼?

既然學生在意的不一樣,那學生要怎麼樣選擇校系呢?學生選擇校系的流程大致上如下所示:學生是否有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出路?→有的話,學生會努力達成目標。→沒有,學生會先準備考試→考試後看看各大學介紹跟思考自己興趣在哪裡?→因為不知道跟家人討論→家人會以自己在工作場域的經驗與學生說明→學生照著走的話就會照著填選志願→學生不照著走的話就會詢問師長→師長協助學生討論志願→學生結果:一、照著分數由上向下填,交給命運決定;二、發現自己想念什麼,填自己希望的學系;三、不知道自己想念什麼,把討厭的刪掉之後,選擇自己不排斥的。最重要的還是前三項:分數、學生興趣與志向、家長意見這三件事情最為重要。

大學系所應發展自我特色以吸引學生

大學端要如何讓自己成為熱門名校呢?最重要的是發展學校特色,既然學生是依照學校名聲與特色選擇的話,那要把特色拿出來才能彰顯學校的優勢。很多事情是需要「口碑」的,當學校這邊做出口碑,那就不愁學生來源。特色不需要多,一個就好。學生有一個心態是我沒有進到最有特色那個沒關係,我可以先進去旁支的科系,我再轉系考或轉科考進去就好。學生們會以冒險的心態選擇其他學校不那麼出名的科系,再轉到學校裡面熱門的科系中。只是發展「口碑」的時候,千萬不能廢棄其他不是重點的科系,相信各位都知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如果其他學校學生知道貴校對於特色科目特別用心,對其他科系較為忽視的話,這件事情也會傳回每個高中生耳裡,學長姐會告訴學弟妹:不要填這間大學的其他系,因為她重點跟資源都在XX系而已,沒有那個系你就不要填這間學校。這樣的話也會成為困擾,你可以用普通力氣對待一般科系,特色科系做加強,但如果「全部」都給特色科系的話,學生都會知道這件事情並且回學校告訴校內師長。

如何成為名校又會因為私立與公立受到不同的待遇,很簡單──因為「錢」跟「資源」這兩件事情,不是說私立學校一定資源就不好,但學費在家長眼中一定是問題。學費跟CP值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私立學校的弱勢,因為公校錢少名聲好,出去眾所皆知;私校又貴又不一定大家聽過。很多學校開始積極拓展資源,發展自己的特色,重要的是要想留住學生,或是想要招收到更加符合需求的學校,這邊提供一些想法做為參考。

學生在意名聲跟名望,畢竟要聽過而且未來出路好找;學生在意金錢與資源,需要一些金錢與資源挹注,讓學校有更多資產可以幫助學生在各科學習;學生重視民生需求,所以要讓自己的學校能夠滿足學生民生需求;最後是學生重視分數,再怎麼樣,分數還是主宰著學生選擇,很多時候提供門檻是讓學生知道你有實力,而不是一種限制行為。希望各位學校都能發掘自己的亮點,開展自己招收學生的路,讓學生更加願意朝向您那邊前進,更加容易填您們的志願。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評鑑雙月刊》第76期,非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