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苦練決勝負,人格定未來——談技職國手養成教育

原文2018/7/31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苦練決勝負,人格定未來——談技能競賽國手養成教育

文/黃偉翔

過去我曾報導〈為國爭光 社會卻容不下他〉,介紹一位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國手,付出多年青春投入培訓與比賽,並在國際賽事奪下室內配線優勝獎而保送台科大就讀的故事。

也許讀者會猜想,這名國手的未來或許是一路順風,甚至是更為發光發熱,但在現實中,這位國手後來自請退學,服完兵役後求職,又僅因私校高職學歷沒人要。更慘的是,訓練多年的國際賽技術,並不完全符合台灣產業的需求,當我發現他時,他已結束國手生涯五年,正在工地做著日薪千元的工作,工地師傅還嫌棄他。

這是多麽令人心痛的一幕。

報導一出,他的母校台科大、培訓國手的勞動部、負責技職校院的教育部,都被社會輿論、立委們質詢罵得很慘、很慘,然而這非原先報導的用意,各界對相關單位的責難也不盡公平。甚至有人更批評是該國手性格、心智不健全的原因才導致他「淪落至此」,我也得說,這樣對當事人的評論也有些無辜,因為沒有青年願意有這樣的孤僻行為。

對於求學輔導,教育部近年推出了技優領航,攜手各科大照顧技優生;面對國手兵役問題,其實也已經修了《兵役法》,符合資格的技優國手僅要當12天補充兵即可;求職,則是自由市場,技能國手若還需要政府過度介入與保護,甚或協助就業,會是好現象嗎?

而就此議題,我們該聚焦在真正的問題上——選手培訓與養成的過程——而教練與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

人即目的,而非工具

今年8月6日起,勞動部所舉辦的全國技能競賽,經過3,095位選手參加預賽,共有788位選手參加決賽,爭取殊榮,並有機會成為2019年各領域技能國手,參加有78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為台灣爭光。

在競賽的背後,有部分選手花了三年、五年光陰「備戰」,筆者曾進一步追問選手最初的參賽年紀,發現參賽年齡竟已下降至高一生了。這趨勢不是不好,而是有部分老師習慣物色聽話的高一、二生,因為「聽話」,所以老師給予什麼指令,學生也就理所當然的配合,於是開始拚命的練,只為了培養出奪牌選手——甚至是國手。

為何這些老師要這麼拚命帶選手呢?其中有個人榮耀因素,也有來自環境的壓力。以高職生的立場而言,比賽成績好甚至選上國手,不僅有獎金可拿、出國比賽爭光,理想的話,還不必參加升學考試即可保送明星科大就讀,何樂而不為?而對技職學校來說,這樣的結果還可以點綴榜單並外溢到招生的成效上,既然制度如此設計,何能不吸引學校與學生紛紛投入競賽呢?

但是,技職教育非職業訓練,仍蘊含全人教育的元素。「人即目的,而非工具」,相信這句話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懂,那為何有部分老師,明知道過度培訓將剝奪這些青年接受素養教育與人生體驗的機會卻依然故我?這種光練技術的教育方式,將導致選手不善溝通、缺乏同理心、難以團隊合作,並有著高於自身價值的自尊心卻無能於與他人建立連結,並在日後升學或就業遇到銜接困難時,缺乏良好面對困難的態度、心智與能力。然而,這樣的性格一旦養成後,是會決定一個人往後的命運的。

筆者寧可相信真的採這樣極端方式訓練選手的技職老師非多數,但有這樣「過度訓練選手」傾向的並不少,我們應認識到,這些經歷「特質異化」過程的選手,在其性格養成後,還得回歸一般求學、求職的路徑,這是否會對日後職涯產生不利影響,都值得我們多一些關注與留心。

還要只練技術,不重人格養成嗎?

有人說,這位迷失落魄的國手是極端例子,這並不是負責任的行為——尤其從教育工作者口中說出。這位國手非極端例子,只是比較不幸,因長期累積的性格而使他走上崎嶇艱苦的路。事實上,他身上「無法融入社會」的徵兆,在部分選手身上也有。

曾有企業主,他的公司收了多位技能競賽選手、國手,也有一般勞工與移工。但這位企業主很煩惱,選手難以融入公司、難以溝通、只做自己想做的作品而不管是否有其市場價值,即便如此,他依然要求遠高於自身貢獻的薪資條件。這樣的情形看在企業主眼中,坦白說,移工在生產線上的產能都遠比選手高。

這段話聽起來或許有點「慣老闆」,但卻能觀察出一位選手是否具備感知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間落差的能力。

說穿了,即使是技能國手,也只是參加年齡上限21歲的比賽,客觀說來也不過是個20初頭歲的青年。即便他在某些競賽規則下被證明是特定技術的佼佼者,但進了業界後,還是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可是管得到嗎?或是需要管嗎?競賽是勞動部舉辦,技職校院老師是教育部在管,但選手、老師也是你情我願拚訓練,既然沒有誰逼誰就範,自然也沒有違法的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選手、國手都如此,但隨著又一屆的技能競賽與國手選拔的到來,盼那些極端訓練的老師們,無論所抱持的理由為何,都能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在培訓過程中,多注重競賽選手的性格陶冶、人文關懷與社會化。否則,即使在國內賽稱霸,當上國手、拿了世界金牌,也只是斷了他的後路。優異的技術讓他在結果出爐的瞬間備受關注與期待,但一個人的性格與素養卻也決定他的命運,攸關他日後的漫長人生何去何從。

競賽只是過程,目的是促進青年技能交流與彼此學習,而非為了一塊獎牌,讓未來的人生窄化為單行道,那總是得不償失。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